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唐末广明元年(880)十二月至五代前、后蜀时期(907—925、934—965),中原乐制彻底崩坏,乐工、乐器散亡,蜀地较为安定,接纳了众多避难乐工与士宦,前后蜀音乐兴盛,较多地保留了唐乐面貌,为音乐衰微的中原政权输送了大量乐工。唐末五代蜀地音乐之盛促成了曲词创作及《花间集》的编辑。作为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明确了诗词之分、奠定了词体的"婉约"本色,在评论与创作两个方面都具有典范意义,成为"一代之文学"由唐诗走向宋词的中介和过渡。  相似文献   

2.
孙权的用人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东汉政权,使之摇摇欲坠、名存实亡。此时,群雄并起,各霸一方,相互征战,连兵不休。兼并战争的结果,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曹魏占据中原河北诸州(公元220—265年)共四十六年。蜀汉偏安西南一隅(公元221—263年),共四十三年。孙吴则控制江东诸郡(公元222—280年),共五十九年。三国之中,孙吴政权之所以存在时间最长,除天地、地利而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孙权的用人之道。现作一些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五代十国时,南唐是南方割据诸国中最强盛,而蜀之国力仅次于南唐。它们与中原对峙,窥伺中原,防范中原,具牢固的“战略伙伴”关系。这样的依存关系,对两国间的外交活动、化交流、商贸往来等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而对花间词的传播及南唐词对花间词的接受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北京历史博物馆的“中国通史”陈列,除“原始社会”、“夏商周”和“秦汉”三段,早已展出继续开放外,“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两阶段,也于一九五五年一月间试展。这个展出,扼要地用文物、图表、布景箱与模型叙述了我国中古时代,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的历史发展。在魏晋南北朝的陈列室内,分成四大重点:(一)魏、蜀、吴三国的割据.(二)匈奴、羯、鲜卑、氐、羌的进入中原和中原人民南徙开发江南.(三)拓跋氏统一北方,建立北魏。(四)南北朝时期劳动人民和科学家、艺术家,在手工业和文化上的成就。首先通过图表,照片和出土文物,表现魏、蜀、吴三国分立的局面。从“曹操兼并地方割据势力地图”中,可看到曹操如何兼并了袁绍、袁术、张绣  相似文献   

5.
宋太祖朝任用就阿曼翰林学士共八人,权直院一人。他们大多为旧朝词臣。其中除后蜀欧阳迥外,又皆为由后周入宋的中原人。他们入宋后大多已至生命的中岁和晚年,对于政治与文学,难以保持足够的热情和活力,也缺乏自觉的词臣意识和独立品格。严格地说,他们大多尚不能称为宋代作家,而是由五代向宋初过渡时期的翰苑词臣。太祖创业垂统,翰林学士润色典章仪制,太祖对翰林学士的态度因其才行不同而或尊重,或鄙夷,大体上体现了他重儒学、首德行、轻文学的用人观念。  相似文献   

6.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他一生为恢复中原、统一祖国而奔波,但仕途坎坷,壮志难酬。1182年至1191年,他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这首词就写于这一时期。由词前的小序可知写作的具体情景,词人在游览鹅湖之后,趁着酒兴挥笔抒怀,留词  相似文献   

7.
韦庄(?——公元910年),京兆杜陵人,晚唐五代著名的诗人和词家。其一生著述颇丰:《蜀梼杌》载其有《浣花集》二十卷;《补五代史·艺文志》载有《笺表》一卷、《谏草》二卷、  相似文献   

8.
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人。生于唐文宗开成元年,死于蜀高祖武成三年,得年七十五岁。他是没落官僚家庭的子弟,五十九岁举进士,任校书郎、左补阙等官职。六十六岁时到四川,节度使王建任他为掌书记。公元907年唐亡,七十二岁的韦庄帮助王建创建前蜀小朝廷,并任吏部侍郎同平章事,率谥文靖。他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大名鼎鼎的词人。其词《全唐诗》共收五十四阙,其中四十八阙是载人《花间集》的,在《花间集》十八家当中,韦庄词数量之多,仅次于温庭筠。  相似文献   

9.
四川古代有深刻而成系统的中原文化,尤其是蜀族名号、三星堆雒城及郫都名号均与中原夏王朝的同类文化惊人一致,蜀地学者过去不曾注意到。这里将其介绍出来,供诸家更深入研究蜀史。  相似文献   

10.
《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共十卷,后蜀赵崇祚编。收录了从唐开成元年到晋天福五年(839—940)的词作五百首。我国早期的著名词家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人的作品,大多赖以保存下来。它是研究我国词学史的重要资料,也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一)《花间集》中的词大多是写男女艳情、悲欢离合、旅愁闺怨、伤春惜时的,其题材狭窄已是无须否认的事实。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  相似文献   

11.
爱国词人辛弃疾是中国词史上的一颗永远闪光的明珠。他的词风格之豪放,思想之深邃,为后世所折服,同时又由于他壮志难酬,蹉跎终老的境遇,使得他的词的格调又不免苍凉沉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最能体现他这一创作风格特征的。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初济南人。他出生时正直中原沦陷,民族灾难极为深重的时代。民族的苦难,时时搏击着童年辛弃疾幼小的心灵,家庭中老祖父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薰陶使诗人从小具有远大的志向。公元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南下侵宋,二十一岁的辛弃疾组织了二千多人的义军参加了耿京的农民  相似文献   

12.
《成都师专学报》2008,(2):F0002-F0002
《唐宋蜀词人论丛》,张帆教授著,巴蜀书社2006年出版。本书是从巴蜀地域角度切入,研究唐宋西蜀(或生于蜀或与蜀地有关)词人的词学专著。  相似文献   

13.
一边疆各族之入塞魏晋时期,边疆各族,纷纷入塞,大量移居中原。其原因: (一)自战国秦汉以来,边疆各族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政治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经过两汉时期大漠南北与中原的统一,为北方各族南下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中原是当时经济、文化最先进的地区,吸引着我国北方各族。 (二)汉末魏晋之初中原汉族统治阶级的招引。因为自汉末以来,中原地区战乱频仍,人民大量死亡、流散,“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土地荒芜,无人耕种达二十年之久。政府领户仅及汉代全盛时人口总数的七分之一。故中原汉  相似文献   

14.
陆游(1125—1210),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山阴(现浙江绍兴市)人。他的幼年时期,正值北方金人南下,长期过着逃难生活,在家庭里受到了很多爱国主义教育,树立了抗战复国的思想,一心想为恢复中原做一番事业。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二十八岁的诗人陆游文采洋溢名满江浙,他到杭州参加进士考试,因为名次列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上,受到忌恨而除名。至秦桧死后,才出仕,当时他巳经是三十四岁了。他三次宦游闽中,第一次,任宁德县主薄(掌管书记的小官),次年调任福州决曹(掌管刑狱);第二次是宋淳熙五年(1178),他去蜀东归,受命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任所在建安(今建瓯县);第三次是宋绍熙元年(1190),他奉诏以中奉大夫从五品提举武夷山冲佑观的闲职,历时八年之久。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爱国词人,他一生中写下了六百多首词,歌唱了时代的哀怨和欢乐、民族的悲愤和希望,在我国文学上有着重要地位。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一生在动乱的社会中度过。在他出生的前十三年,发生了“靖康之难”,中原沦于金人统治,辛弃疾家乡也被占领。他经历了女真贵族的残暴统治,目睹了北方人民遭  相似文献   

16.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两国,分置巴、蜀二郡,拉开了中原王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的序幕。张若、李冰为最早的两任蜀郡太守,而此时的昭通境域即有部分属于蜀郡。秦汉以降蜀郡凭借四川盆地的地理优势,以及得中原文化风气之先的历史机遇,对南中地区起到了广阔的辐射和强劲的带动作用,昭通政区的沿革演变亦与蜀郡的分合调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县)人。光宗绍熙四年(1143年)策进士,擢第一,授建康府佥判,未至官而卒。原有<长短句>四卷,已佚。今人所辑《龙川词》仅存词七十四首。 陈亮是南宋词坛上著名的爱国词人。虽身为布衣,却胸怀天下,无时不以国家大事为己任。他一生力主抗金北伐、恢复中原,反对  相似文献   

18.
词至宋代,臻于极盛,“歌台舞榭,竞赌新声”(吴曾《能改斋漫录》),故有一代文学之称。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作家、流派,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有着明显的区别。北宋初期,“中原息兵,汴京繁庶”(同上),为了歌舞升平、娱宾遣兴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一、熟悉语音、语调、语气 语音、语调、语气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语音技能方面的训练是提高听力水平的基础.语音技能包括重读、弱读、连读、省音、不完全爆破、音的浊化等.比如,after all['a:ft(e)r(c) :l](连读),a black cat[(e)bl(e)e(k)k(e)t](失去爆破),Good morning [gu(d)m(c):niη](半爆破),spark[sba:k]在s后边的轻辅音发生浊化,轻辅音"p"读作浊音"b".在连贯的句子中,实词要重读,而虚词(或称为功能词)要弱读.功能词包括冠词、代词、连词、助动词、介词等.  相似文献   

20.
<正>学校名片"梅育高品,岭秀芳华。"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以下简称"梅西")地处蜀岗余脉、瘦西湖畔,以绿意盎然的蜀岗西峰为屏,以碧波荡漾的明月湖水为镜,风景秀丽,文脉昌盛。梅西这座流淌着古代文化与现代气息的校园,与"梅"有缘:梅花书院"入礼门、走义路、树仁心"的古训,舍生取义的可法精神,坚持了30年的"四了三不"轻负优质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