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来有着“父不夸子”的观念和习惯.几千年来,望子成龙的父母们都恪守着这一传统.既不当别人的面也不当的孩子面夸孩子,把对自家孩子的欣赏和肯定藏在心里,背后偷着乐。如今,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教育科学的发展,年轻的父母们早己摒弃了这一观念,即使在公共场合。也经常能听到“宝宝你真棒”的赞许声。然而.也许正因为我们的祖先从来没有给我们积累过夸孩子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略“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如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赏识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有人说:教育+赞赏=教育的平方;也有人说: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满怀信心,勇于创造。而我想说:“不仅孩子,其实孩子的家长也需要鼓励,好家长是夸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辉煌的职业。”但是,混迹于一群懵懂未开的孩子中.埋头在教材作业里.红笔带走了容颜的红晕.粉笔染白了头上的黑发,辉煌在何处?没有掌声和鲜花,生活与清贫为伍,工作与劳累相伴,辉煌又  相似文献   

5.
“教育以人为本”是人类干百年来的教育理想.从孔子到苏格拉底.从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杜威、蒙台梭利.到布什总统的教育计划“不让一个孩子落伍”(No Child Left Behind),人们一直追求着尊重学生、促进入充分发展的完美的教育。当代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潮强渊“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力求在教育活动巾做到“科学”、“人文”与个性化的“创造”的和谐统一.强调教育要回归生命的整体性。那么.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我国学者提出了哪些有重要指导价值的人本教育理论呢?从这些理论中能得出什么重要结论?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实现这些人本教育理论?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夸与不夸之间——谈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是李斯振老师在《江苏教育》2003年第4期A版发表的一篇文章。文中李老师列举了几个事例,认为教育学生必须爱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这当然无可非议。但对于作者引用一位在学生思想工作方面颇有研究的某小学教师的多年心得体会,并由此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一点,笔者不敢苟同。现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7.
《广东教育》2014,(5):8-11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三位年轻的母亲在一起聊起了孩子的教育问题。黄女士说:“好孩子是打出来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张女士说:“我们应该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杨女士说:“孩子不需管教,‘树大自然直’!”若干年后,她们三位又在一起分享她们孩子的成才快乐。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向来有“父不夸子”的传统,直到现在.也有很多父母恪守这一传统,既不在别人面前更不在自己孩子面前夸奖孩子.把对自家孩子的欣赏和肯定藏在心里.“背后偷着乐”。  相似文献   

9.
“自然适应性”原则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主线,“正确的教育应该和自然相适应”是夸美纽斯孜孜以求的境界。他试图从自然界的类比研究中,探求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并运用这种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由此开启了教育研究的世俗化序幕,赋予教育研究新理念。  相似文献   

10.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但当孩子犯错误或行为偏差需要纠正的时候“赏识”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甚至略显虚伪。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  相似文献   

11.
在班级管理中,我主要遵循“爱、夸、导、管”的四字教育原则,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爱、夸、导、管”的四字原则在班级管理中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的学生,才会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而只有这样,你才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有了爱心,学生犯错误时,你才会像对待生病的孩子一样帮他们找出“病因”,苦口婆心地劝其“吃药”,引导他们走上正途。  相似文献   

12.
孙少志 《小学生》2011,(4):14-15
最近我看了一本卢勤的书,在文中,她特别提到:“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骂出来的。”这让我有点矛盾。在我身边,很多家长常常说:“疼孩子疼在心里,不要疼在嘴上。”夸得多了,孩子自满和骄傲的心理,以后就不再求上进。对孩子到底要不要夸呢?  相似文献   

13.
批评的艺术     
没受过批评的孩子是很难成才的。前一段有人提出“赏识教育”这一新概念,伴随而来的还有一个口号:“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育专家关鸿羽指出,教育必须讲究辩证法,不能提极端的口号。他表示,孩子需要表扬也需要批评。对孩子应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严爱结合,刚柔相济;哪怕98%是表扬与鼓励,也要给批评留2%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陈同学是深圳重点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其父母都是学有所成的“海归”一族。或许是受国外某些教育观念的影响,也许是片面理解了“赏识教育”的内涵,抑或是没有把握好“爱”的“度”量,夫妇俩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空前的共识——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品行是“爱”出来的,孩子的自信心是“赏识”出来的。因此,夫妇俩对孩子的“个性张扬”简直是“赞不绝口”。孩子的学习成  相似文献   

15.
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淡漠了“规则” 以前人们夸一个孩子,经常说“家教好”,现在这个评价用得越来越少了。家长们说得更多的是孩子“奥数拿过冠军”、“外语口语是多少等级”。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会人格的成功标准,却渐渐忽略了自然人格的流露。  相似文献   

16.
鲁迅说过:“教育根植于爱.”高尔基也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可见,师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尤其是在对班级管理中,搞好班级工作的最大秘诀是“师爱”.  相似文献   

17.
“夸美纽斯地区间合作教育计划”(简称“夸美纽斯计划”)是欧盟“2007年至2013年终身教育整体行动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旨在鼓励欧盟范围内地区间、学校和其他教育培训机构间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欧盟教育培训活动的广泛开展。欧盟委员会于2008年11月在布鲁塞尔启动了欧盟“夸美纽斯地区间合作教育计划”。  相似文献   

18.
某老师把自己班上表现好的学生定为“好孩子”,进行表扬;又把表现不够好的孩子定为“坏孩子”,以示批评教育。而其余的大多数孩子便成了“不好不坏的孩子”。于是有人遇到这些孩子中的一个,信口夸他是个“好孩子”,那孩子立刻纠正说:“我不是好孩子”,“但也不是坏孩子”,“我是不好不坏的孩子”。  相似文献   

19.
“赏识”教育提倡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赏识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固然是有效的,但在提倡肯定、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批评教育的积极作用,正如教育学专家孙云晓所说: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因此,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在肯定他以往优点的同时,要恰如其分地指出其错误所在,进行得当的批评,  相似文献   

20.
“好孩子是夸来的。”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颇为时髦的说法。诚然,奖励和表扬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之在充满信心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但是,如果一味地“夸奖”“赏识”“表扬”,不该夸的也夸,不该奖的也奖.那就是“过犹不及”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