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申有庆 《大观周刊》2011,(23):117-117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机械工业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业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人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阶段。迄今为止,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以蓬勃的生机向前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科技、经济、社会和军事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影响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马增川 《大观周刊》2012,(32):292-293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由于徽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张旭升 《大观周刊》2013,(10):107-107
概在机械生产领域,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入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形成是机械工业中的重要变革。通过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使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在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文化工业作为现代技术发展的产物, 给文化的生产与传播带来了新的空间和手段, 改善着文化传播的民主化。但由于技术对文化的不断渗透, 又使主体文化本身所固有的审美特性受到威胁, 文化的“技术化”使工具理性支配了文化领域中的价值理性。如何认识与对待文化产品中两种理性的存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22,(3)
当前,数字新闻崛起的话语逐渐成为主流,技术逻辑渗透进传统新闻业乃至整个新闻领域,由此也引发了新闻学研究的“转位”和对理论创新的想象。在新闻传播学传统上,对“流通”的解读有着丰富的起源和多元的面向,文章艰难爬梳了新闻流通的实践、文化和技术三条智识脉络,追溯并比较了以“传播流”“编码/解码”以及“媒介环境学”为理论根源的研究路径及其差异性,旨在讨论新兴的数字新闻流通领域何以可能、如何发展。最后,试图整合数字新闻流通研究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从数字新闻流通的对象、过程和结构三个分析要素切入,以期探索和构建该领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何会轻 《大观周刊》2012,(22):174-174
教育部门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同时也指出:“各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句话传达了如下的观点:在分科课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领域课程模式依然有其合理性。但必须加强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才能实现全面和整体的教育。以下是我对渗透式领域课程的一点思考.并以艺术为例提出领域渗透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向机械工业渗透的机理及应用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靖继鹏  熊文  刘倩 《情报学报》2000,19(5):492-498
本文分析了现代信息技术向机械工业渗透的途径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三种信息技术应用经济效益的测算模型。最后,进行了机械工业应用信息技术情况的微观(企业级)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互联网+”,对中国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全国掀起了一个“互联网+”的热潮,“互联网+”向多个行业渗透. 通过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提升医疗行业效率与服务质量.未来互联网医疗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一个方向.从政策层面看,国家将继续推进医药卫生等领域改革,提出重点关注基层、新技术的应用、新业态的出现以及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十五”期间,在高技术领域,通过863计划的实施,我国在信息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资源环境技术等重要的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果,使我国高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伴随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与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媒。介融合”成为媒介变革进程中的发展潮流.传媒市场正朝着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进军。这一现状对于电视产业的根本影响是使电视从独立的产业走向了与电信和互联网业互相渗透、相互融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数字转型是21世纪最深刻、最基本的变化。智能手机、社交网络等数字技术的更替交织催生新的文化方式与图景。本文以“媒介技术”为经,以“平台迭代”“日常生活”“数字青年”为纬,通过爬梳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概述2012年末至2022年末的10年数字文化研究。研究发现:在技术可供性的影响下,一系列超级数字平台的出现和更迭构建了融合互嵌的新场景,并带来了新的文化政治意涵;数字技术高度渗透于“休闲”与“劳动”的日常生活中,技术与文化的动态博弈形成独特的“圈子”与“仪式”、“亲密”与“鸿沟”、“情感”与“劳动”;中国语境下青年群体的“数字生活”,以网络流行语、粉丝文化等文化景观连接了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研究认为:数字文化研究发轫于数字技术与当代社会的深度融合,以技术为主线的研究视角更新了传统文化研究的范畴,数字文化研究更多地整合了政治经济学视角。数字文化在走向融合的整体性路径中仍生动地体现了在地及个人的“过往和活生生的经验”。作为一个天然的跨学科接合领域,数字文化研究应更鲜活、有力、深入地介入当代社会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引起了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文章简单阐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出现,发展以及对此项技术的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一、掌握科技发展动向是确定选题的前提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特点之一是新技术不断兴起,新技术之间以及他们与传统技术之间又相互渗透、彼此结合,形成多种技术的交叉融合,从而进一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正是传统的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综合性高新技术。1998年在全国电工技术委员会年会及随后的调研工作中,我们了解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已进入机械制造业的各个领域,已成为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械工业的发展方向。机电行业的广大科技人员急需进行知识…  相似文献   

14.
据悉,中国机械工业领域最早的合资企业之一——上海富士施乐复印机有限公司日前荣膺《中国机械工业年鉴》评选的“中国机械工业销售500强”称号。上海富士施乐能在这种不同类别的产品综合评比中脱颖而出,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显示了其强大的企业实力和卓越的公司业绩。 众所周知,《财富》500强作为世界经济的晴雨  相似文献   

15.
赵文竹 《采.写.编》2023,(12):152-154
本文主要以“双减”政策下教育出版作为研究内容,先分析了“双减”政策下教育出版的新变化,然后对“双减”政策下教育出版的发展机遇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深入总结和论述了“双减”政策下教育出版的使命与担当,主要包括加强校园阅读拓展服务、加强出版社品牌建设、调整出版结构、建构精准课后服务课程体系、重视人才建设等,以此来促进教育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更好地渗透与融合“双减”政策,使其与教育出版行业紧密联系。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就此课题开展深入分析,争取更好地改进和完善“双减”政策下教育出版,为推动我国教育出版行业发展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6.
媒体扫描     
当前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徐心华撰文说,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是西方敌对势力借助他们在信息领域的优势,加紧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西化”、“分化”的渗透,其中重要的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数字技术正在向印刷业全方位渗透,从印前领域引发的“数字革命”对印刷业产生了深刻影响,为数字化工作流程(Digital Workflow)概念的提出和逐步实施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数字化工作流程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它已经开始实施,并为印刷生产整体数字化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王金红 《新闻窗》2011,(2):102-103
“媒介融合”是指随着传播技术(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这些技术在报业、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使得媒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同时,新媒体层出不穷,媒介终端可实现的功能逐步强大④。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闻应运而生,从而对于新闻生成流程、  相似文献   

19.
“人们传统的认识是将档案学列入社会科学中”,因而多数情况下“比较偏重于采用传统的研究社会科学的方法,对档案和档案工作领域中的诸现象进行定性分析研究。”到如今,档案学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展,越来越多地渗透着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内容。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先后都采用了数学方法,特别是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等与档案学相关的学科在计量研究上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业务经营的形式和状态,与企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把网络的核心技术和各个行业的核心领域相结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自身的功能和范围,不再被限制在某一具体领域,还进一步使自身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互联网+”将大数据作为基础,以云计算技术作为支撑,有效地实现了数据信息的再共享、传输、存储以及转换等方面的高速运转,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