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风  牛艳君 《兰台世界》2016,(21):115-118
社会动员作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救济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在社会救济中起了很大作用。陕甘宁边区政府很重视社会救济中的社会动员工作,在总结以往动员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颇具特色的社会动员方式:组织动员、宣传动员及利益动员,这不仅有利于边区群众统一思想,认同并接受政府的救济政策,还能极大地号召人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同时也为当今的社会救济和社会动员工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随着微博在当下的发展,其不仅成为人们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而且成为社会动员的工具。本文以"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为例,从社会动员的发起者和组织者、社会动员的方式、社会动员的客体以及社会动员的信息反馈方式四个方面对微博的虚拟社会动员和传统的社会动员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虚拟社会动员向现实的社会动员转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杨洋  周泽红 《出版科学》2018,26(4):12-18
网络动员作为社会动员的一种形式新发展,兼具着双重价值立场.在遵循这一价值判断的前提下,一方面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积极引领国家主流思想凝聚和增益社会现实行动的参与力量,充分发挥网络社会动员的正向引导功能;另一方面,对潜藏社会非稳定性因素的网络抗争动员实施有效规导与制动,促成党政权力与社会力量双向政治互动的良性循环.科学辩证地运用好"引导"与"规制"两种策略,在网络治理全局观视野中加强党和政府的网络社会动员能力,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微博动员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动员工具,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发挥日益重要的影响。微博动员进程中,其基本构成要素动员主体、动员客体、动员议题及动员载体综合发挥作用,表现为:微博动员主体的"去中心化"增加了动员频率;动员客体的集体认同感促使动员发生;主导性的动员框架议题推动参与者集体行动。分析研究微博动员对进一步加强引导,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艳 《传媒》2017,(23):91-93
在众多社会议题的舆论动员中,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间的互动及其效果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动员方式和手段,舆论动员中的媒体互动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需要以"公共理性"来引导其中的知识生产和意见领袖、以"舆情监测"来把控谣言信息和特殊的社会动员议题.在这一过程中,谋求互动的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尽管需要有对等地位和伙伴关系,但在效能上绝不应是等量齐观的,那些真正为时代所认可的"主流媒体"和"权威媒体"要在公共讨论中发挥正向的积极作用,规避由舆论动员带来的可能的社会风险,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3,(2)
自2010年"中国微博元年"以来,微博平台不仅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也在重塑着人们的社会行为,人们对微博动员活动的积极参与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体现。基于新浪微博平台的网络动员呈现出与以往基于论坛、博客、QQ等平台的网络动员所不同的新特点,值得研究者关注。本文根据参与者卷入程度的不同,将微博动员分为线上动员和线下动员两个层次,并试图从社会心理和人际传播两个角度分析微博动员区别于以往网络动员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7.
张芝龙 《东南传播》2013,(12):44-46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近些年来所衍生出来的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了网络信息发布与互动的新高地.利用微博进行的讨论不仅吸引了数量庞大的用户,而且也获得了政府机构特别的重视.微博动员不同于传统社会动员,具有泛组织化的特征.文章从微博动员的基点、目标、途径、逻辑以及效果等方面入手详细论述了微博动员泛组织化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8.
俞鸿 《东南传播》2010,(1):74-75
互联网以其独特的媒体特性已被民间组织或个人用作发起动员载体和手段之一。网络虚拟动员以网站发起、社区发帖等形式聚集大众舆论和群体意识以达到社会控制的作用。而网络虚拟动员能够存在并且发挥作用是以政治动员机制不断削弱、社会动员机制得到强化作为时代背景的。不同于以往传统政治动员中以政府机构、执政党等为动员主体。民间发起的网络虚拟动员的主体主要为社会个体成员,动员不带有强制性,那么网络虚拟动员要演变为现实行动、促成社会变迁则主观上取决于利益相关者能从中获得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利益、情感利益等。  相似文献   

9.
网络事件的产生和扩散,依赖的是能够激发网民的嬉笑怒骂、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网络事件的发生,是一个情感动员的过程,而传统社会运动理论中的资源动员和针织过程的理论范式,并不能更充分揭示网络事件的动因和意义。本文用文化分析的方法,从情感动员角度研究网络事件,并试图通过对网络事件的情感动员的分析,揭示当代中国社会的情感解构。  相似文献   

10.
在以往对《农学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新闻社会史的角度对《农学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建制与当时社会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重点从社会动员的角度,对其编辑策略和内容、务农会社团和学校这些社会网络进行了再认识.本文将《农学报》作为历史的主体,将其还原到其生存的时代,将当时社会发展阶段和其现实的复杂性作为社会动员的可能性的考量,通过对罗振玉等知识分子和媒介、社团、学校的关系的梳理,从而对《农学报》的科学社会动员进行了思考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1.
突发事件报道框架下的主流媒体,承担着社会动员的作用:危机报道中的社会责任框架是社会动员的基础;人文关怀框架是社会动员的加速器;政治功能框架是社会动员的方向盘;策略框架是危机报道的平衡器。  相似文献   

12.
一、网络动员概述及特点 1、网络动员概述 网络动员是针对于某一利益诉求,以互联网为媒介,面向网络某"准群体",广泛传播信息,以达到预期目标的社会动员手段.[1] 网络动员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高速快捷的网络环境使得现代人利用网络实现顺畅的交流,以至促生出新型的社会动员渠道.参与者将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结合在一起,在网络中借助微博、微信等工具进行组织与传播,进行没有空间障碍的交流,影响到更多的个体加入到活动中,形成网络动员.[2]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5,(21):4-10
新媒体的应用与社会运动机制的关联,是当代传播与社会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尝试以新媒体场域为研究视角,并以近年来全球范围的大规模社会运动为出发点,探究新媒体场域的力量如何影响社会运动的动员结构。本研究讨论社会运动的参与者在新媒体场域的实践逻辑,以此来描绘新媒体与社会运动动员结构如何相互影响,希冀能够藉此解释新媒体时代社会运动的动员结构,并对社会运动动员结构可能出现的转变——如何从集体性行动转向连结性行动,做出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南京梧桐树事件"为分析案例,探讨网民在挑战官方政策合法性的过程中,如何采用话语转译与意义勾连两种话语和行动策略,进行情感动员、资源动员与"政治机遇"扩大。这对于管理部门深入理解网络集体行动的多元逻辑、正确面对冲突与矛盾、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倩  庞慧敏 《编辑之友》2021,(5):106-112
对人民群众的情感动员在我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抗日战争中作用卓著.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以街头诗为代表的文学传播媒介发挥了重要的情感动员作用,从媒介生态学视角出发,在根据地的特殊社会历史语境中,街头诗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时空、文化、政治方面的媒介偏向是决定其情感动员效能的重要因素,通过构建集体认同—情感对话一意义共享的情感动员逻辑,实现了多媒介联动式传播与情感动员网络的构建;依托社会组织,嵌入根据地的己群社会关系,在圈层式传播中进行情感动员;从政治动员下沉到文化自觉,建构了集体协作式的革命情感传播路径.街头诗媒介的情感动员在全民族抗战的目标指引下,转化为政治的共意动员,实现了对根据地军民群众的精神教育和审美教化,促进了反思性、成长性的国民身份转向与形成.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适应形势任务要求,积极配合军事行动,深入开展舆论动员,掀起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总结抗战时期我党舆论动员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 对搞好未来战争舆论动员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和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有关网络抗争性行动的学术成果数量繁多,但少有学者自觉从网民的情感结构和情感动员这一情感社会学视角切入关注这些网络事件的背后动因及转化过程。本文旨在对网络行动中情感动员这一研究视域进行简要梳理,勾勒情感因素在网络抗争行动图谱中的缘起脉络,情感动员的明确意涵、作用方式和情感在参与动员过程中的动力机制;同时笔者也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初步检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官方媒体微博下关于"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的评论中的情绪,笔者发现关于生育动员政策的情绪以负面情绪倾向为主;构建情绪效价模型之后发现,大部分网民的网络情绪表现出高唤醒度和防御动机倾向性居多的特点,同时一小部分网民情绪呈现出低唤醒度和防御动机,整体呈现生育意愿较低的"低欲望"状态。针对防御动机的原因进行研究,笔者发现对经济压力的焦虑、对生活现状的担忧、在网络空间对政府泄愤是引发现状的主要缘由。生育动员政策不仅是国家重要的国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更是整个社会的重大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应当尽早完善相关社会政策,消除民众的后顾之忧,提高一部分网民的参与程度,并重视正面情绪的引导作用,合理疏导负面情绪对社会动员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社会动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陈亚玲 《东南传播》2014,(9):101-103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助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号召网民进行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可以说,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赋权功能激发了网民的公民热忱,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个体权利自觉,促使网民积极投入公民社会的建设中去。其中,公益慈善组织是公民社会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有益力量。而网络赋予了民间慈善机构一种新的发展空间与动员平台。本文以"免费午餐"为例,探讨公益慈善中媒体动员、公益动员及情感动员三种动员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突发性事件中,媒体往往担负着信息发布过程中"舆论领袖"的重要功能,是引导舆论、动员社会、帮助政府缓解危机的重要力量。在香格里拉大火事件中,媒体以"爱心式动员"、"思考式动员"和"排怒式动员"三种舆论动员形式影响着事态的走势和进程,搭建了媒体、公众、政府三者之间的信息通路,在应对危机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