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朱春霞 《大观周刊》2013,(11):264-264
新世纪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在数学教学的整体目标中.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把知情融为一体.使认知和情感彼此促进.和谐发展。下面我就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淡儿点浅见。  相似文献   

2.
赵俊 《大观周刊》2013,(12):231-231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英语教学评价要求关注学生语言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及策略;逐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教师把教学评价重一心定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上”  相似文献   

3.
张发祥 《大观周刊》2011,(18):224-224
学生获得了某种知识.习得了某种“技能”.但最终他却不知道他这些知识的产生过程。这些技能的运用过程与价值.那也应该是教学的失败。因此.良好的学习结果,应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同发展。但是,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忽视过程与方法的情况还普遍存在。为了解决如上所说的问题.我以为有两种教学策略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张俊平 《大观周刊》2012,(2):170-170
良好的学习结果,应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同发展。但是,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忽视过程与方法的情况还普遍存在。下列两种现象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  相似文献   

5.
倪慧娟 《大观周刊》2013,(3):166-166
有效的课堂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这样教学才能有序、高效地进行,才能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和统一。  相似文献   

6.
布和朝鲁 《大观周刊》2011,(19):112-112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必修模块在义务教育阶段基础上为所有高中生开设的课程,旨在促进高中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提高学生与化学相关的科学素养,同时为选修模块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几年的教改实践,本人就必修模块的教学谈一谈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7.
王莉英 《大观周刊》2011,(32):124-124
传统的教学理论比较注重认知方面的研究。片面地理解获取知识的手段.没有将知识的获取放在学生者身上.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整体作用。新课程教学认为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是很重要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8.
喇玉萍 《大观周刊》2011,(30):150-150
课堂教学的有效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获得了应有的进步或发展,即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协调发展。我们应着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黄华 《大观周刊》2013,(11):353-353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黄嘉英 《大观周刊》2012,(7):251-251,208
新一轮教学改革目标突出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为此,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探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初中历史课教学而言,新《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感知历史,不断积累基本历史知识。通过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和思维方式的训练与培养,使学生能对客观历史过程形成主观的理解和认识,在体验、学习、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对民族、国家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认同感,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完成这些目标,必须引导学生探寻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兴趣教学法中贯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关注美术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始终以激发学生美术兴趣为前提,密切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和谐教学情境,让孩子们在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创作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相似文献   

12.
张裕林 《大观周刊》2011,(26):52-52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吴玫 《大观周刊》2012,(23):150-150
新课程改革培养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目标的制定,着眼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课程实施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课堂有效教学就成为必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刘宝玉 《大观周刊》2012,(32):201-202
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中物理教学评价改革的重点、热点和亮点。学生物理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发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增强学习的信心。  相似文献   

15.
周业敏 《大观周刊》2012,(39):279-279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化学课程应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实施和考察作为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创设有效情境,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并且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6.
周永红 《大观周刊》2011,(46):114-114
化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遵循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尊重和满足学生需求的前提下,采用各种先进的手段和方法,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在化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会化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人文修养,促进学生的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17.
易波 《大观周刊》2010,(48):119-119,94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教学过程实质就是教会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同时教给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都要通过问题的解决和试验探究来完成.因此,应充分重视教学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冯佳丽 《大观周刊》2013,(10):292-292
实验实验是学生学习生物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促使学生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笔者在本文就生物课程实施中如何以实验探究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9.
聂兆辉 《大观周刊》2011,(33):221-22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等多种方式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效益。  相似文献   

20.
李娟 《大观周刊》2012,(23):121-122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中,我采用“用教材教”的方法,即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有机结合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充分体现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目标应放在低位,更应该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把科学知识和其他教学材料都当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围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发展来设计过程和开展过程,来获得巨大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