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08美国大选中,新媒体延展了信息向度和扇面,扩大了公民的"知情权";新媒体颠覆了传统主导的广告方式,成为候选人话语力量的增效器;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议程设置",规避了由媒体施加给受众的"伪环境";新媒体创造了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政治游戏,激发了美国年轻一代巨大的政治热情.新闻传播史和美国政治史的研究者将会记录这一政治传播生态中的媒体革命.  相似文献   

2.
有学者曾提出:"政治是传播的主神经,传播是政治的控制器".①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中,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针对国际国内的特殊传播环境,全面、充分、有效地利用现代多元传媒的优势和利益集团、传媒和公众三足鼎立的传播调控态势,准确定位媒介传播的主体对象,聚焦经济民生的传播主题,运筹帷幄,讲究策略,彰显自身为"变革总统"的魅力.这使他不仅成功地以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黑人总统入主白宫,而且使这次选举成为美国政治文化传播中的一个新的举措而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3.
"传播工具不仅通过显示警察和政府的形象、宣读政治新闻条目来引导人们关心政治大事、增加政治知识,而且它还往往是政治暗示的传播者,能加强人民现有的政治倾向."本论断指出了大众传媒政治传播现象的存在.从大众传媒诞生的第一天起,实际就已介入到政治和政治活动中.在政治与传播的关系上,我国传播学者邵培仁给出了"政治即是传播"的论断,指明"传播是政治的控制器,政治是传播的主神经".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政治传播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与传播的关系入手,跳离西方当代政治传播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宏观视角论述了政治秩序对传播秩序的决定作用,并具体分析了不同政治秩序下的传播现状.就中国当代政治传播而言,在社会主义的观念下政治秩序在现实中一直处于调整中,因此传播秩序经历了革命语境下的"泛政治化"、改革语境中"去政治化"后的"泛娱乐化".目前的政治治理语境急需引进新的理论现念时传播秩序进行新的建设,公共性再造成为一个新的指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政治传播五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辨析.第一,要从政治学与传播学的"视界融合"的高度来界定和把握"政治传播"范畴."政治"与"传播"二者有机结合构成元态的、完整的、独立的"政治传播"范畴;第二,政治传播共同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没有形成,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没有建立,也没有自己特有的方法和方法论,因而,真正的政治传播学没有形成;第三,正确理解"政治社会化"与政治传播的关系."政治社会化"的深刻本质,是试图通过"化"使整个社会"政治化",其"恶果"恰恰可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社会政治化";第四,造成政治传播中的所谓"富媒体,穷民主"现象,是严重夸大了新闻媒体的作用、政治"献媚"于新闻媒体的结果,是政治传播理论研究中"政治"与"媒体"本末倒置的恶果;第五,构建中国气派的政治传播理论,需要中国气派与全球视野的内在一致,西方化与本土化的有机融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良性互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适度张力.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又促进了其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系统中传播者与受传者间的博弈、"主传播圈"与"亚传播圈"间的博弈、"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间的博弈,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构筑"主传播圈"与"亚传播圈"共存共荣的传播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与受传者间的互信度;提升传播内容的真活度;利用新媒体技术把准受传者的脉搏等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学科视角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荆学民 《今传媒》2015,(3):147-148
这套被命名为"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丛书,是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与策略体系研究"(批准文号:11&ZD075)的研究成果。丛书的著作者,基本上是这个重大课题的研究成员。对我们政治传播研究团队来说,2011年是一个与我们很有"机缘"的年份。因为,自2008年我们中国传媒大学成立了政治传播研究所并在硕士、博士层面设置政治传播招生方向而开始铺开的对政治传播的研究,到了2011  相似文献   

8.
政治传播作为一种政治现象与政治同时诞生。在论述政治与传播的关系上,传播学者邵培仁认为"政治即是传播",传播是政治的控制器,政治是传播的主神经。其中,政府传播作为政治传播的主要形式,对政权稳定、文化传承和社会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政府传播的语境已由"革命语境"、"改革语境"走入"治理语境";在民主意见表达借助信息化和新媒体技术在公共管理和公共决策中扮演的角色日益彰显的形势下,认真研究政府传播如何坚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党性和人民性统一"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9·11"恐怖袭击事件促使美国政府重新考虑其国家安全的战略布局。在此背景下,军方使用的战略传播概念被引入国家整体框架中,国家战略传播体系得以建立。本文对美国军方及政府实施战略传播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总结了战略传播的不同发展阶段,即从二战到冷战期间的军事通信工具,再到布什、奥巴马政府时期的心理战、思想战、信息战的协同联动机制,再到特朗普时期融政治、商业于一体的(战略)传播策略。本文认为,美国国家战略传播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战略定位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现已成为美国国家整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介绍了台湾"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的基本状况,较为详尽地考察了其缘起及发展历程,认为其克隆了美国传播通讯监管的模式.作者得出结论,这种克隆模式是效率较高并且风险较低的变革措施,而NCC在台湾的发展却也存在着很多变数,需要社会政治生态的良性变革.  相似文献   

11.
胡瑛  陈力峰 《新闻前哨》2008,(11):26-27
今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可以作为一个审视美国媒介与政治之间功能性依赖的窗口。本文考察了美国大选中对阵双方采取的各种政治传播策略,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传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阵营和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阵营利用“软宣传”的方式,在媒体上使出了各种招数,以形成时自己有利的舆论环境和竞选氛围,这成为当下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媒体政治传播个案。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选举政治中,政治说服对选情的影响甚大。政治说服离不开媒体的助推。在政治大选中,媒体扮演了一种政治行动者的角色。本文从政治传播角度,考察这次台湾"大选"中马英九、蔡英文、宋楚瑜三大主角,尤其是"双英"的政治传播表现,探寻决定这次"大选"走向的政治传播因素。这次台湾"大选"的走向由多种变量决定,其中政治传播的权重非常之大,马英九能够成功胜选,离不开其成功的文宣策略以及技高一筹的政治说服能力。  相似文献   

13.
浅议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传播霸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媒时代下,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资源在媒介的力量下快速的流动和扩散.形成多元文化的格局.然而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出现了"不对称"现象,出现了"霸权"现象.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文化传播强国凭借自身在政治、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优势不断地向多数文化传播弱国传输本国的意识形态,企图控制支配它们.面对此现象,唯有提高本国的软实力才能与之抗衡.  相似文献   

14.
美国通过对媒体话语权的控制,不断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不仅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和文化产品,在国际传播中丑化中国形象,刻意强化"主义"差异,而且不断向中国传播普世价值观,宣讲美国梦,企图通过意识形态渗透,达到"主义""制度"和"价值观"上的同化。要有效应对美国通过媒体所进行的意识形态围攻,我们一定要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在传媒领域树起安全防线,通过加快我国媒体国际化步伐,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加强网络监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舆论引导等措施,既抵御意识形态入侵,又适时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5.
美国智库对内传播策略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库(Think Tank),就是储备和提供思想的"仓库"。智库在对外传播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智库在传播机制上的高效性,保障了智库的权威性;在对外传播中由于美国智库的独立性,其研究成果也相对客观,保证了自身传播信息的可信度;美国智库因其传播策略的巧妙性,实现了其传播内容的渗透性,传播目的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这些特质扩大了美国智库自身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从政治传播主体、大众传媒的政治传播功能、政治传播思想、国家、政府形象传播、政治传播的学科框架等五个方面对近几年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我国目前的政治传播研究还不成熟,也没有自己完整的研究框架。以后的研究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抛弃盲目的"传播学本土化"思维,回归传播学成为独立学科时的学科基础,注重它的交叉性、跨学科特征;二是当我们遭遇"政治正确"的羁绊时,不妨汲取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来进行学理的探讨;三是端正作为研究者的研究逻辑,丢掉为决策者开药方的急功近利的工具态度,直面特殊而又冷峻的中国新闻传播现实,注重价值和学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之际,《十三五之歌》悄然走红网络。这支"洋范儿"十足的音乐动画短片以轻松幽默的口吻介绍了中国的"十三五"规划。短片中运用大量的符号进行内涵表现,而符号及隐喻的应用则将复杂、抽象的政治内容予以具体化呈现。此外,短片还对政治传播进行文化包装,以"他者"视角呈现中国的政治文本,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十三五之歌》对跨文化的政治传播颇具意义。在新形势下,跨文化的政治传播不仅要有创意,更要注重多元化传播渠道,以求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4月13日半岛电视台美国频道正式停播,宣告了"中东CNN"对美传播的"折戟"与其创造的非西方话语体系国家国际传播"神话"的破灭。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的典范,半岛电视台在美国市场上的失败,也给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传播敲响了警钟。因此,本文以半岛电视台美国频道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总结分析其败退美国的原因,为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总结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赵敏 《现代传播》2019,(12):91-96
《西游记》传播四百余年,横跨了多个国家与地区,不同民族与文化展开了各自的西游想象,塑造了多元的西游想象图谱,形成了全球西游传播体系。在这个全球化的西游想象系统中,美国好莱坞电影改编版在海外改编本中别树一帜,其通过一系列创意想象,将文化政治编码其中,无论是"英雄"符号的再编码,还是具有压制性的对话机制的设定,都是意图通过对中国文化独特的想象方式,在文化权力关系的博弈中,尤其在新世纪的"崛起中国"的话语语境下,来实现对美国价值"优越性"的强调,力证西方价值的普适性,从而证明美国作为世界秩序宰制力量的无可辩驳性。  相似文献   

20.
金勇  贾静  王伟 《传媒》2017,(24):63-65
拉美的传媒业起步于16世纪西班牙殖民统治时代,在19世纪独立运动之后得到迅速发展.由于拉美社会的特殊性,相同的语言与共同的文化使拉美成为一个"地缘政治——文化"的整体,在国际传播中表现出政府为导向的单一性与地域性.与此同时,深受西欧及美国媒体的影响,拉美已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新闻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