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的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而感到不满足产生的。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丰富想像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谈几种“悬念”设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章回小说和编剧本惯用“欲知详情,且等下回分解”的手法,情节到了紧要关头,往往来个“急煞车”,引而不发,使读者或听众产生一种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即悬念心理.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的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具有巨大的潜能,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积极感知学习对象,增强记忆力,丰富想象力,稳定注意力,深化思维.因此,数学教学中巧妙地寻找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常是教学魅力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3.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谈实际教学中悬念的设置方法。  相似文献   

4.
“活动与探究”栏目的教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其中,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共设置了15个“活动与探究”,如何有效利用好这一重要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活动,直接关乎这一模块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现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感悟。  相似文献   

5.
探究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模式,其实质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来获取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诸多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特征。其特点在于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可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探究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力等方面均有优势,而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探究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6.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还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而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则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必须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我在教学中注意有重点、有目的、  相似文献   

7.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可以表现物理的魅力和艺术感。  相似文献   

8.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家施瓦布曾经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教学和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索和研究:探索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而高中数学的探究式教学是指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9年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指出学校的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因此最早提出在学校教学中要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是杜威.教育家施瓦布也曾经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教学和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索和研究.探索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10.
项辉 《陕西教育》2007,(1):117-117
“适度紧张”是指老师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焦虑和紧迫感,其目的是要对他们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或更高的要求。并想适时适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度。在课常上的“适度紧张”会在学生中形成一种群体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乃至学习品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努力营造对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有积极意义的课堂气氛,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情境教学主要是由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音乐课的情境教学则是运用音乐特有的艺术魅力,教师通过声光图等各种教学手段,感染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音乐。  相似文献   

1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诱人深入的探究性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欲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课程改革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走进了校园。新课程理念之一是“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探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化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实验,逐步形成一种在学习中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态度、化学方法、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判断和运用能力的教学方式。为此,目前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很多学校都在进行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4.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列入初中科学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提出来的教学建议之一。科学探究可以有双层含义:一是指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二是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主要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学生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本质区别。科学家探究的目的是认识新现象、发现新规律。  相似文献   

15.
在初中新课程《科学》的学习中,要以探究为核心,突出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探究性学习不仅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被大力提倡,而且是贯穿整个新课程的理念,是实现重建学校文化、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最现实的平台。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科学探究?如何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如何选题?课内为主还是课外为主?我能吗?我的学生能吗?  相似文献   

16.
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的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课程形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利用它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可以发挥学生自我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金阿孟 《时代教育》2007,(6Z):89-90
七至九年级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应营造这样一种环境教师和学生一起以科学探究的精神,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自然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帮助学生。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即探究式教学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常有一种畏惧学习心理。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世界地理知识较难掌握,而另一方面是地理教学没有展现出地理学习的魅力,忽视了图表的作用。地图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工具,是地理的“望远镜”,是其他任何工具都无法取代的。初中地理教材中不仅有各种类型的地图,还有各种各样的地理漫画、地理照片和地理图表等,以“图”为突破口,培养和发展学生爱地理、想学地理以至会学地理的愿望和情感,将真正展现地理学习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设置问题情境时,要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活其思维,把他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就必须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和方法,并发展他们的个性,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物理的兴趣,打破对物理的神秘感和惧怕的心理。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质量地实现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生学习方式,并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把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培养目标。如何使化学教学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摆在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