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莉 《新闻界》2013,(9):66-69
公民新闻的作用焦点在于媒体传播范式革变对社会发展的有益影响。而引入发展传播的理论视角,结合西方公民新闻发展的具体实况分析西方公民新闻事业的公民赋权性及存在合理性,令我们得以从宏观的关于公民新闻运动与社会、社团、个体发展的关系及其在民主体系中实际发生的普遍作用的角度,从公民新闻在西方意识形态过程中的意义来考察问题。  相似文献   

2.
孙玮 《新闻爱好者》2010,(1):139-140
对公民概念的界定有许多,20世纪70年代以后,公民社会的研究成为西方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中的重点。本文研究中,我们把公民社会定义为国家或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其组成要素是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民间组织。本文主要讨论我国的公民社会在形成过程中新闻舆论监督现状如何、新闻舆论监督存在哪些问题、在我国公民社会形成中新闻舆论监督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如何有效开展舆论监督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公民新闻在我国逐渐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梳理公民新闻在我国发展的历程很有必要。本文概述了公民新闻的起源、含义及存在意义,追溯了我国公民新闻思想的萌芽与公民记者的诞生及公民新闻在网络时代的发展,并展望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4.
论微博时代的公民新闻传播与公民意识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琛 《东南传播》2011,(9):77-79
微博的兴起推动公民新闻传播不断发展。在微博传播机制之下,公民新闻的扩散性、真实性和客观性都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从社会政治学角度看,公民新闻也在不断培养公众的公民意识。本文从话语权、公民权利与义务等方面探讨了微博时代公民新闻与公民意识提升之间的紧密关系,旨在揭示微博技术给公民新闻和公民意识带来的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5.
张震 《东南传播》2010,(2):27-29
近年来,随着公民新闻在中国的实践不断深入和推进,"公民记者"现象也逐渐引起更多的关注和讨论。但严格说来,"公民记者"到目前为止还不是一个被学界普遍认同和使用的学术概念,学界对"公民记者"在提法上的科学性尚存质疑,对其概念的阐释也是莫衷一是,含糊不清,以致分歧较多,始终未能达成共识。可以说,学界对"公民记者"现象的研究已经落后于该现象本身的发展和演进。因此,关于公民记者在概念上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论证及其概念的厘定与辨析,首先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学术问题,它构成了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6.
公民新闻的发展提升了公众的新闻思想和民主意识,网络等新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媒介应用方式的新变革,使公民新闻的能量成倍增长。现实的新闻实践中,公民新闻在匡扶社会正义、反腐倡廉、帮助弱小等方面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共领域的构建。但是,这种新闻形式触及隐私权等方面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公民新闻只是公民意识苏醒的开始,要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公民新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7.
刘歆 《新闻世界》2013,(4):153-154
微博的兴起为公共议题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讨论空间,并成为公民社会构建的重要力量。本文着力于探讨微博如何推动公民新闻的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如何构建公民社区,以及微博在我国构建公民社会的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8.
陈晓益 《新闻传播》2012,(6):233+235
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公民记者从提供线索到传播信息、从发表评论到舆论监督、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的状况,认为"公民记者"带来了新闻传播的新景象,体现着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将成为我国新闻发展的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9.
王丽君 《新闻世界》2010,(9):127-128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公民新闻"异军突起,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网络力量,但它没有颠覆话语霸权,只是现实世界里话语权结构的再现。本文旨在对"公民新闻"中话语权的分配做一分析,揭示其话语权的走向。  相似文献   

10.
微传播时代的“公民新闻”谫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公民新闻"在微传播时代迅速上位,对公共领域的现代性重构与民主社会的推进影响重大。对其传播诉求、实践障碍进行观照,于传媒信息生态的重建有显在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公民新闻因其传播方式的自由性、传播生产自主性、传播影响广泛性、传播平台社交性等特点,对专业新闻形成了挑战,而且,公民新闻对于社会结构关系和社会民主化进程将产生巨大影响。文章从传播主体、传播模式、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等方面,将公民新闻与专业新闻进行比较,以促进两者互动并存,推动新闻传播活动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12.
梁锋 《新闻前哨》2012,(4):13-21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民意表达成为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本文结合罗彩霞被冒名顶替事件出现的困境认为,发端于西方的用以维护公民个人权益以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公民社会理论存在困境,需要理论重构。在对公民社会理论进行历史考察,尤其重点考察当代思想家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相关论述,以及对互联网时代民意表达现实关照的基础上,本文对新闻传播学视野下的公民社会理论重构作出自己的思考,为转型期民意表达合法性与可行性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孔华 《新闻世界》2012,(7):17-18
去年至今年曝光的一些恶性案件,虽然在媒体的介入下,案件得以较快进入司法程序,正义得到伸张,邪恶受到惩处。但媒体在抢新闻时,制造的"新闻暴力"侵犯了公民隐私领域,引起读者、网友反感。尤其,国内众多传播学者对这一问题口诛笔伐,要求媒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主流价值观引导。新闻媒体如何平衡知情权与当事人隐私权,成为新闻媒体既要面对,又不得不寻找突破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3,(23):57-60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新闻的产制与传播模式,一种新的新闻模式——公民新闻应运而生。从商业体制到去资本化媒体的建构,公民新闻别具意义。从政治腐败、警察野蛮执法到地方事务与国际大事,公民新闻的力量不可小觑。但"守门人"的缺失,公民新闻的公信力正面临考验,甚至影响着公民新闻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兰 《东南传播》2010,(8):9-11
民生新闻在实践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民生新闻产生的制度环境,从记者对自我身份的想象入手,指出民生新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并分析了民生新闻背后所反映出的制度问题,以及媒体对自身定位的问题。文章最后认为,民生新闻要实现从"老百姓"话语向"公民"话语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周浒 《新闻世界》2010,(6):116-117
照相机正在介入、组织和建构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公民摄影记者是指通过利用大众媒介和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用照相机、手机拍摄的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新闻事件的公民。他们所从事的新闻摄影活动即公民新闻摄影。公民新闻摄影有其自身的传播优势,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市民新闻的兴起与媒介接近权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新闻的兴起与传播景观的变动 市民新闻也称公民新闻或草根媒体,是一种崭新的新闻理念和操作实践,它不同于传统的以媒介社会责任理论为代表的新闻观,也不同于西方近些年兴起的公共新闻和民主参与理论的新闻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旨在描画西方公民新闻相关的研究现状。文章首先回溯了公民新闻概念的发展,公民新闻概念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表现,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总结了西方学者在公民新闻研究中常用的几个理论视角,并梳理了公民新闻研究较为集中的五个研究方向及其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9.
公民新闻运动是新闻业发展的一种产物,本篇文章主要从公民新闻运动的含义入手,对公民新闻兴起的原因、专业新闻人的责任和公民新闻对专业新闻人社会责任的发展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旨在描画西方公民新闻相关的研究现状。文章首先回溯了公民新闻概念的发展,公民新闻概念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表现,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总结了西方学者在公民新闻研究中常用的几个理论视角,并梳理了公民新闻研究较为集中的五个研究方向及其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