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听(观)众的品味日益提高,广播电视专题片的创作竞争日趋激烈,制作一部让听(观)众喜爱的、精品的专题片并非易事。从电视专题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成功之处看,今后创作专题片时,在选题、真实、故事化、细节、后期制作方面,谈一些粗浅的创作感想。  相似文献   

2.
王东玉 《记者摇篮》2012,(12):72-73
同文艺作品需要艺术想象力一样,作为创造思维的想象对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电视专题片是表现客观现实中所发生的事实的,不允许进行虚构和艺术创造,需要的是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按事物发生的客观规律来进行创作,那么为什么还需要想象呢?这是因为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过程必须用创造思维,而任  相似文献   

3.
电视专题片以其新闻性强、反映生活迅速、内容专一、报道深入等特点越来越受观众的欢迎。特别是这几年,很多电视专题片采用了独特的纪实手法,正逐渐成为荧屏的新热点。电视专题片正与我们生存的特定时代相应合,它的创作观念也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表现出与过去不同的鲜明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4.
浅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专题片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作为专题片重要组成部分的解说词,也受到电视界同行们的重视。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作为一种新型的文体,其创作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规律,这种规律固然与文学、美学、哲学等学科有联系,但同中有异。 一、选材要为解说词创作提供天地 鲁迅先生在谈及他的小说创作时曾说:“做文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只有精心选材,方能开掘得深。这不仅适合于小说创作,同样也适合解说词创作。一个好的题材能够给撰写解说词提供广阔的创作天地,作者可以驰骋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使解说词的创作游刃有余,底蕴无穷;而枯燥无味的题材,尽管费九牛二虎之力,怎样“自作多情”,也只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相似文献   

5.
张若星 《新闻前哨》2010,(10):101-102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制作的特点1.跟踪拍摄是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创作的必由之路。纪实性电视专题片是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为表现对象,不经过虚构加工,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以无可争辩和令人信服的真实性感染、激励、启迪观众。  相似文献   

6.
创作一部优秀的电视人物专题片,内容上要用心编辑,结构上要用心设计,情节上要跌宕起伏,这样才能提高表现力,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本文从素材收集、主题思想、立意等几个方面就人物专题片的采访创作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7.
在异采纷呈的电视专题片领域中,民俗专题片独树一帜,正在迅速发展,而对它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本文对此作了初步尝试。它从民俗学的含义及研究对象谈起,分析了电视传播与民俗文化的特殊缘份,介绍了近年来民俗专题片的发展情况,并着重论述了民俗片创作中在选择题材和挖掘题材方面值得思考的问题,最后从创作态度上对民俗片创作者提出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8.
每一部专题片的制作都是为了传达一种信息,歌颂一种精神,编导为了达到此片的创作意图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创作,既可以通过正面角度直抒胸臆,也可以通过侧面角度含蓄体现。但电视专题片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通过一系列经过编导们精心编辑的画面给观众以视觉上的享受,因此围绕专题片的创作主旨进行画面拍摄和剪辑,是制作好专题片的关键。当今的社会生活是快节奏的,而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也必须适应这种社会生活节奏。在一部短短的专题片中,为了更多地围绕创作主题传达信息或者为了更好的突出创作主题、歌颂某种精神,就必然在一定的时间内…  相似文献   

9.
电视专题片的创作,除却画面语言之外,有声语言也是重要的语言表达形态,这种有声语言主要体现为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因此解说词的创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且逐渐成为一种独立文体。优秀的解说词和小说、诗歌、散文一样,有着无限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如《话说长江》《邓小平》这些脍炙人口的优秀解说词,  相似文献   

10.
<正>在福建省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社教节目奖”评奖中,由我和我的同事共同创作的专题片《金光大道》获得了专题片项目一等奖。这不仅是对我们创作上的一种充分肯定,给予我们极大的鼓舞,同时也引发了我对党建电视专题片创作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党建专题片的直接功能就是对党员进行党性和先进性教育,但是,党建专题片要遵循电视宣传创作规律,适应受众日益变化的需求.否则,节目吸引力不强,党员干部群众不爱看甚至不愿看.笔者以创作党建专题片《回家》为例,认为以受众的审美意识和心理体验为出发点,充分调动电视各种表现手法,把政治性理念艺术化、把思想性的内容形象化,才能提高党建专题片的可视性,增强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进入八十年代,由于社会审美心态的转移和观众鉴赏水平的提高,电视纪实作品以它的真实性、艺术性一跃成为最具电视特色的电视节目。它通过对生活情况、文化现象和历史事实的纪录,提示了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内含和意蕴,成为当代人审视现实生活的重要窗口。如何通过这个窗口,在电视和观众之间永恒地架设一座相通的桥梁,作为一个电视人,就不能不加强对电视纪实作品创作的探索和研究,真正把握住电视纪实作品中的纪录片和专题片在表现生活上的最佳角度和表现方式,从而根据表达需要选择最好的表达文体和方式,创作出令观众满意的作品。那么,作为电视纪实作品的纪录片和专题片在创作上有哪些不同呢?  相似文献   

13.
解析电视专题片解说意境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专题片解说,是在专题片文字稿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有声语言二度创作,它与画面、音响等视听元素一起构成了电视专题片的独特气质。作为重要表现手段,专题片解说不仅可以深化主题,扩大画面容量,而且可以弥补自身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更明晰地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4.
在电视专题片的采访过程中,广大创作人员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本来在前期策划好的题材,然而一面对现场实景或真人真事,却一下子摸不着头绪,常常感到很困惑,使采访变得很被动,有时甚至会采访不下去。这就需要我们创作人员不仅要策划好,而且要主动去适应采访的环境。掌握电视专题采访的初步技巧,用机智的现场采访与采访对象产生共鸣,达到通感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一部电视或电影专题片的完成,从文字角度来讲,一是拍摄提纲,二是解说词。 当主题确立后,经过深入采访后,便产生拍摄提纲。拍摄提纲是编导者用文字来表达和阐述自己的创作设计和创作意图的文件,它主要是提供给主管领导审阅,同时作为前期主要创作人员进行再创作的依据。这是由思想到文字,再由文字过渡到形象(画面)的重要一环,因为影视作品是通过屏(银)幕来和观众交流的,所以形象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16.
同期声制作属于电视节目制作的重要技巧之一,能够提升电视节目的场景真实感,提升节目制作的画面感和听觉效果.同期声制作跟播音转述方式相比较,能够让专题片的创作更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并能够做到语音配音不能展现出来的现场真实感.本文分析了专题片创作中的两种语言和同期声的含义和重要性,探讨了专题创作中同期声的运用技巧.  相似文献   

17.
魏佳 《新闻传播》2010,(7):16-16
解说词是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直观的电视画面进行补充、强调、深化和发散,为专题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和升华空间,尤其在人物类专题片中,优秀的解说词创作能与画面、同期声、现场声等元素紧密融合,充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观众视听同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那么.人物专题片的解说词创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18.
电视专题片是电视节目中重要支柱之一,在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中,曾经有一个电视专题片创作的繁荣期。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电视节目日益丰富。电视专题片在屏幕上的地位相对下降了,创作队伍也相对散落了。电视专题片在各类电视节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审美内涵,它既有新闻性、社会性,又强调情节性、个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它以真实的生活素材为表现对象,真实的人,真实的故事,真实的环境氛围和心态,组成专题片特有的内容特征,它的形式灵活,现场抓拍,同期声采访,资料的插入,精心的编排结构,用真  相似文献   

19.
电视专题片不是纯粹的文学艺术,也并非史学文献,如何通过声画语言将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生活的思考融会贯通于符合电视传播特征和观众接受规律的荧屏上,这是电视专题片制作的永恒话题。本文以KBS的专题片《面条之路》为例,从该片创作方式上的特点进行探究,并由此观照我国专题片创作的现状,探讨成功专题片创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徐庆华 《视听界》2011,(5):108-109
电视专题片的情境创造,是指为了表现主题,创作者通过其创作准确表现自己的感受,并将此感受形成情境,采取包括画面、语言、音乐、特技等多种手法赖以表现的物质和社会环境,感染受众,达到以境传情的目的。电视专题片的情境创造要求创作者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敏锐地在已成之境中捕捉到可借之点,善于生发,做足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