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范军 《编辑之友》2002,(5):46-47
一、重视期刊的个案研究 案头摆放着三本与期刊有关的书.一本是美国人约翰@海登瑞写的<读者文摘传奇>(中译本,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二本是中国作家师永刚写的<读者时代/一本杂志和她所影响的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还有一本是老作家、老编辑家马国亮的<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相似文献   

2.
《良友》画报中的审美现代性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友>画报作为中国画报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视觉文献,是映射中国现代化进程、尤其是都市大众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面多棱镜,众多研究者从不同的专业视角对其展开了丰富的研究.本文试图从视觉传播的角度,来分析<良友>画报所蕴涵的审美现代性,及其对中国都市大众审美情态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关于老上海的画报<良友>,学界已经进行了不少研究,为此展开的争论也颇为精彩.最早,是李欧梵先生的专著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及其汉译本的出版在大陆掀起的"良友热".  相似文献   

4.
提到老上海的风情,就会想到旗袍、百乐门、霞飞路、月份牌广告……这一切都可以在一本《良友》画报中寻踪觅迹。《良友》画报于1926年创办于上海,是中国第一本大型综合性画报,有人说它是一本时尚刊物,也有人说它是一本新闻画报,其内容包罗万象,说它是一个时代的镜像也绝不过分。它的发行量达到4万多份,销量仅次于邹韬奋的《生活》周刊。《良友》画报的发行经营对于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作为一份视觉性期刊,它在审美品格上也是意识超前的,最重要的是它作为一个文化载体对时代的文化和大众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渐行渐远的历史,有时会因为某种机缘,将它曾被人长期遗忘或故意掩盖的真实细节,如惊鸿一瞥似的"显影"于岁月的深潭.凤凰卫视<口述历史>栏目,寻访报道了顾顺章第二任妻子张永琴和顾的女儿顾利群,她们所讲述的顾顺章,其中提及了尘封已久的<爱棠村事件>细节.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民国时期大型画报<良友>从1926年至1937年间的分销模式及发行策略.在国内政局尚不稳定、出版发行市场尚不成熟的背景下,<良友>作为一份商业性画报,自主建立起一个立体、分层、ⅱ遍布海内外的市场化分销体系,发行量稳定在较高水平,其发行模式对于今天依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创刊于上世纪20年代的《良友》画报,是上海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画报之一。起初,它记录上海都市生活,构建都市图像,是文明生活理念的倡导者。抗日战争爆发后,《良友》画报迅速调整刊物风格,全力配合抗战宣传工作。在抗战时期,《良友》画报的新闻活动历经四年余,它以服务抗战为准则,以图说新闻的方式宣传抗日救亡。  相似文献   

8.
今年,<人民画报>迎来了"毛泽东同志题写刊名60周年暨<人民画报>创刊60周年"纪念.<人民画报>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本面向世界的综合性摄影画报.作为"中国国家画报",60年来,<人民画报>与新中国一路同行,肩负起报道中国与国际传播的使命,持续不断地用真实生动的图片和文字,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成为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诸方面的生动见证.  相似文献   

9.
画报在我国最早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从1877年到1949年间,我国出版画报约八百种①.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报发展历经几个阶段,达到了很高的发展水平,如《点石斋画报》、《良友》画报等,对当时社会产生很大影响,也给当代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因此,有必要对那一时期画报的发展做一梳理. 画报发展的分期 对于近现代中国画报的发展脉络,新闻学家萨空了和文史学家阿英都曾有所论述.萨空了(1907~1988)在《五十年来中国画报之三个时期》②中,从1884年《点石斋画报》创刊起到20世纪30年代,把中国画报的五十年历史(1881~1931)按印刷技术的变革分成了三个阶段:"石印时代"、"铜锌版时代"、"影写凹版时代",整理列表如表一所示.  相似文献   

10.
<良友>画报中香烟广告既是商业宣传,也是一种新文化的传播.它们塑造了富有新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倡导了新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普及.  相似文献   

11.
朱灿飞 《青年记者》2008,(15):97-98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画报"蔚然成风.1926年面世的<北洋画报>,应北方画报完全缺乏之运而生.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对<北洋画报>作综合分析,既是重读历史,感受时代特色,同时,今人也可以从中获取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一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一座充满诱惑、充满活力的城市,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也是当时远东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在这个标志着中国时尚生活诞生的大都市,被誉为"中国第一本彩色大型画报"的<良友>画报应运而生,并以其高品位的内涵、图文并茂的形式,在民国时期承担起了向中国普通民众传播时尚文化信息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隋书经籍志》是一部版本目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书经籍志>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以经史子集命名的史志目录,又是一部版本目录,其<总序>部分是一部写本目录,而正文部分则著录了大量的同书异本.<隋书经籍志>成为一部版本目录,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编撰<隋书经籍志>是一个较大的工程,绝非一人所可为,其预修者有待详考.而书中所提"传拓之本",似为"响揭"之误.参考文献7.  相似文献   

14.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很容易随着时代的远去而销声匿迹.可是我们说,忘却的尘埃无法遮蔽历史,在人们的记忆里历史从未远行,当历史的烟云散尽时留下一些杰出的、卓越的人来点燃那把记忆的火焰,时时把后来者的路照亮.在中国新闻史上有一批著名记者将永远留在后人的记忆里,人们会以各种方式纪念他们.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他们留下来,被人们记住并且不朽呢?是机遇,是才华,是道德,还是学识,或者其他的什么?也许有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但无论谁都磨灭不了一个最基本的东西:他们都是德才兼备的人.这也正是河北大学乔云霞教授主编的<中国名记者传略与名篇赏析>(以下简称<名记者传略>)一书想要告诉读者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通过发生大观园中一个悲剧的故事为中心,描写了18世纪的清代后期广阔的社会背境,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而且正在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而保存在上海博物馆的豫园主人潘允端的<玉华堂兴居记>(俗称<玉华堂日记>,却是一部真实的、珍贵的历史原始资料.它记录了发生在四百多年前的上海豫园中潘允端最后16年(起自万历十四年至十九年、公元1586-1601年)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香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有着其独特的符号意义,香烟广告的发展轨迹在某种程度上微缩了社会变迁历程。《良友》画报作为一部展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生活的大型综合画报,其刊发的香烟广告阐释了香烟这个符号的时代意义,甚至能让人咀嚼出历史的韵味。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的画报画刊有别于当今装帧精美的画报画刊,它是一种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真实历史与社会状况的媒介形式。在"西学东渐"和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办刊活动的影响下,中国的报界和杂志界掀起了创办画报画刊的热潮。相对于传统报刊单一的文字报道,画报画刊可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宣传时事政治、揭露社会黑暗、记录奇闻轶事等,因而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回应社会各界民众的期待,大量的官方出版机构和民间力量致力于画报画刊的创办与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8.
<正>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对中国虎视眈眈,"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1931年底,为警示世人,上海良友图书印刷有限公司编辑、出版了《甲午中日战事摄影集》,该《摄影集》由梁得所先生主编。梁得所先生于1926年被上海《良友》画报月刊聘为第三任主编。一次偶然的机会,梁先生在收藏家雨青先生那里,"获睹此项写真,因请公之于世"。该《摄  相似文献   

19.
纪录片是时代的表情档案,甚至是构成时代表情的一部分.记录重大事件、参与重大活动是中国纪录片意识形态功能的体现方式,从1950年的<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开始,纪录片成为重要节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同<诗经>的"颂"一样,宏大叙事与庄严风格沉淀为一种独特的"颂体",这与它所承担的功能正相契合.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向世界介绍了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而斯诺笔下的新四军,就不太为人所知了.其长篇通讯《项英的一支铁军》在《亚细亚》月刊1939年5月号发表后,被上海《良友》画报和《华美》周报翻译转载.后来,斯诺又采写了多篇关于新四军的报道和通讯,让中外人士深入了解新四军坚持江南抗战斗争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