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书十要     
<正>1.书要"重""拙""大",庶免轻佻、妩媚、纤巧之病。倚声尚然,何况锋颖之美,其可忽乎哉!所谓"重",就是不轻佻;所谓"拙",就是避免妩媚;所谓"大",是纤巧的对比。我所说的"重"的意思其实有点接近"宁支离毋轻滑"。就书法而言,纤弱是一个很大的毛病,"拙"更接近于浑厚。清末沈曾植的章草就最能表达书法的拙意。至于"大"的意思,是  相似文献   

2.
"楚师轻窕"见于《左传》,目前较权威的辞书都认为其中的"轻窕"就是"轻佻"。笔者通过检索相关资料,认为"窕"当用本字,义本为"间隙、空隙",此处用如形容词,具体意思是"军队阵形松散、有间可乘";而"轻"则为"轻佻"义。"轻窕"是两个单音词的组合,意思是"不沉稳;军阵松散、有间可乘"。  相似文献   

3.
正过去的课程表上,我们把美术课叫做图画课,把音乐课叫做唱歌课,意思大概是说,美术教育就是教画图,音乐教育就是教唱歌。今天,我们说书法教育进校园,首先想到的又是没有"教书法"的教师。所谓没有"书法教师",就是指缺会"写字"的教师。还是一样的思路:要把书法教育做成"写字"教育;却忘了,艺术类课程区别于技术类课程,最首要的、更重要的,还不是艺术教学,而是艺术教育、艺术熏陶;更忘了,书法本身就可做书法教  相似文献   

4.
好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新课改中好课的标准应该是"实""事""求""是". "实",就是朴实、扎实、真实的意思,还有老实、本分、厚道的意思; "事",事情的意思,就是师生双方都要有事情做,还指事情的度,即密度、难度、准确度等;"求",追求的意思,即追求课堂上的一种精神状态; "是",就是真理、科学、规律、法则、概念,是感悟、认识、理解、创造,是目标.  相似文献   

5.
教学设计应做到"活""实""巧"。所谓"活",就是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所谓"实",指课堂内容要扎实地落实;所谓"巧",指课堂教学应落实关键语句,以一句带动全篇。一堂好课的"活""实""巧"是可以推广、移植的。  相似文献   

6.
<正>书法创作作为近现代书法理论中出现的概念,从字面含义来看,它由"创"与"作"两个方面构成。所谓"创",有"首创""独创"之义;所谓"作"则有"操作""书写"等解释。因此,笼统地讲,书法创作是指书法创作者生产、制造独特书法作品的活动过程。而在中国传统书法理论中,并没有"创作"这一概念,古人更多的使用"书""写"或"作字"来指称今人所谓的"书法创作"行为。其实,这两种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内涵,昭示着古今不同的书法立场与追求。传统书法理论更多使用"书写"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7.
康有为不仅是近代戊戌变法运动的领袖,而且是近代有名的书法家,对近代书坛有着重要的影响。康有为自幼就和祖父临欧体、赵书,特别是《乐毅论》,及长,又学《醴泉铬》,几十年间,遍及“及魏六朝唐宋碑帖数百种”,以后摆脱“帖字”影响而自成一家,被人称之为“康体”。他的字具有“重、拙、大”的特点。所谓“重”即指的是浑原,凝炼,有金石之感;所谓“拙”指的是古朴、率真,有生涩之感;所谓“大”指的是险峻、舒朗,有高远之感。康有为晚年的书法犹受人称赞。有人曾著文说:“每当看他晚年的书法,尤其是册页和长卷,都有一种感觉,如同登上南京灵谷塔似的;眼前的十里深松,涛声浩荡,青山如壁,横插半空,随处都有着六朝遗迹,有一种虎踞龙盘之气。”活龙活现地描述了康有为书法的高运意境。  相似文献   

8.
"相形见绌"是个成语,其整体意思是"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绌",读chu,有"不够、不足"的意思。"相形见拙"不是一个固定的四字格词语形式。"拙",读zhuo,有"笨"的意思。因"绌"与"拙"字形相近,常被一些人用混,错误地将"相形见绌"写成"相形见拙"。但是,因"绌"与"拙"都是指不好的意思,都是指差距、不足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7期刊发了肖家芸老师的<<雨巷>教学实录>,作者自称是"活动化教学".从实录的名目上看有:"活动一:听读""活动二:交流""活动三:研读""活动四:品读"."听读",就是听配乐朗读课文,这样做的人很普遍,这种"活动"有新意吗?"交流",不就是师生进行互动吗?"研读"与"品读"有什么区别?"读",并不是"诵""念",本身就含有品味、琢磨、领会的意思."研""品"意思还是如此.在这些名目上做点儿新花样儿,其实质却没有什么真正的飞跃.这种课改"思路"就不对!  相似文献   

10.
现在人们都在说"健康",还衍生出了"保健""健美""亚健康"等词汇.大多数人模模糊糊知道"健康"就是"好"的意思,其他的就不予深究了.  相似文献   

11.
自教育部2011年8月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生必修课程以来,各地的"书法热"逐渐兴起,但目前书法教育落实情况和效果却参差不齐。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规范高效地指导学生,实现德艺双修的教育愿景?把握学生心理,引入"三重境界",坚持"趣能生恒""恒能添趣""趣恒相长",让学生进入快乐、高效、持久的学书状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小尘土 《语文新圃》2008,(10):38-39
汉语的难学难懂,堪称世界之最.我也算是个语文教员,还是越学越胡涂.   比如古汉语中有所谓使动用法,<三国演义>说"降曹",意思是投降曹操,也能解为"让曹操投降",因为<汉书>里的"降武",语意就是让苏武投降.古文说"食之",翻译成现代白话是"吃了它",但译成"给它吃""让它吃"都通,同一词语能代表相反的两种意思.只有看上下文才能理解.……  相似文献   

13.
正"贷"和"怠""殆""贷"是个形声字,形旁是"贝",本义是向人施舍财物;引申指借贷;又引申指宽恕、减免;推脱(责任)等。"严惩不贷"的意思是严加惩处,决不宽恕;其中"贷"用的就是宽恕、减免义。有人不了解"贷"的意义,误写成"怠",例如:(1)对于贿选相关的违法  相似文献   

14.
期末,我接到肖老师呈交给班主任的"三年级各班信息技术考核成绩表",只见表中成绩一栏除了"优""良""及格"以外,还有一种叫"加油"。当时,我有些疑惑,便询问肖老师表中的"加油"是什么意思。肖老师说"加油"就是原来的"不及格"。从我懂事到现在,只知道成绩不达标就是"不及格",就是"挂红灯",而肖老师却如此变革了一下,我咋就没想到呢?  相似文献   

15.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实施者。因此,做好班主任工作对教育教学尤为重要,而做好班主任工作需要一定的艺术。从实践经验来看,班主任工作的艺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与"圆"的艺术一名班主任实际工作水平的高底,主要体现在班主任工作方法的"方""圆"艺术上。所谓"方",就是班主任工作的准则和原则。所谓"圆",就是班主任工作的策略和技巧。班主任工作过于求"方",就会硬梆梆冷冰冰而失去人性化,也有悖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古理;过于求"圆",就会丧失教育和管理学员的原则。班主任工作的"方""圆"艺术就是在"方"中求"圆",在"圆"中求"方",是"方"与"圆"的统一、相得益彰。具体来说,就是在班级管理的开局阶段和定局阶段灵活运用"方""圆"艺术。一是开局阶段,先"圆"后"方"。开局阶段,即班主任上任伊始阶段。此时,班主任对班级情况不是很熟悉,学员对班主任也不甚了解。在此阶段,班  相似文献   

16.
品读     
<正>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清·傅山——书法既关乎视觉审美形象,又关乎创作者的心灵世界。对于接受者而言也是这样。既然书法含有视觉因素,那么,在审美上,它就有了诸多视觉形象,当这些形象映射在观众的脑海中时,观众就会下意识地做出"巧拙""丑媚"等相对立的审美判断。也恰恰是由于接受者的存在,书法家们便穷其一生地去追求书法艺术  相似文献   

17.
书法教育的根本和核心是在对学生进行书法知识传授和书法技艺训练的同时,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意志、学识和人格等文化品格。但由于教育体制的影响,不要说是重前者而轻后者了,更多的时候,书法课都是处境"尴尬",总会被所谓的"主科"所挤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的书法素质又能如何?主要从小学生书法素养的定位和培养的策略两个方面着手,谈谈如何培育小学生的书法素养。  相似文献   

18.
"重拙大"是晚清王鹏运、况周颐等人提出的重要词学理论,对现代词坛有着很大的影响。唐圭璋以"重拙大"为标准来选词、论词,并对其内涵作了进一步阐发,以选本的方式体现了对"重拙大"理论的接受。  相似文献   

19.
文字     
掌握书法原理的第一步就是要弄清楚"书法书写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在书法中的功能是什么"。就汉字古今形态的演进过程来看,用于书法的多种书体其实是历史上曾经出现并通行的实用书写文字体系,这种"字体"经历了篆体(包括大篆、小篆)、隶体(包括秦隶或古隶、汉隶)与真体(包括繁体与现今通行的简体)三大历史阶段。而每一种字体都包含了两种以上的实用书体,即规范统一的与不规范统一的。而书法上所谓"篆隶楷行草"五体是站在真体文字历史形态上做出的选择。但是,从书法艺术原理的立场来审视"篆隶楷行草"五体的书体意识则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此,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20.
书法之"意"是书法之美的本质,是书写者人格精神的写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凝练的呈现,带领学生于书法之"象"中会悟书法中的"情""法""思""趣""史",可以滋养孩子们的仁义心、秩序心、智慧心、情趣心和民族心。对孩子们而言,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涵养化育、滋养性灵的过程,是一个能让他们觉得书法有趣而美好,从而真正爱上书法,自觉传承书法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