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咸丰时期的戊午顺天乡试科场案,是有清一代最大的科场案。这是一起在当时官场风气普遍腐败的政治生态下,考官试生沆瀣一气、主同考官员以中式为交易、玩忽职守的腐败弊案。  相似文献   

2.
咸丰时期的戊午顺天乡试科场案,是有清一代最大的科场案。这是一起在当时官场风气普遍腐败的政治生态下,考官试生沆瀣一气、主同考官员以中式为交易、玩忽职守的腐败弊案。  相似文献   

3.
马丽筠 《档案》2011,(3):35-37
焦竑是明代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文章结合焦竑的生平及其藏书实践活动,从史料完备、义例精审、分类严谨等方面论及了焦竑在目录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4.
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发生了南北榜案,事件经过已可基本还原。通过分析,论证这次事件不是科场舞弊案件,而是一次由明太祖发动的政治事件。其目的在于解决当时科举考试中出现的南北失衡问题,以维护政治格局的平衡,避免遗留国家动荡的祸根,最终成为明朝科举制度改革的开端,以宏观视角分析明太祖发动这一事件的政治原因,并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清朝有三次大的科场案,其中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发生在南京贡院的江南科场案震惊朝野。这不仅是因为扬州盐商子弟科场舞弊中举,更离奇的是作弊者和审判者最后一起被问罪。对于在扬州开审的这起案件,到底有没有审  相似文献   

6.
咸丰八年顺天乡试科场案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咸丰八年(1858年)顺天乡试科场案,是有清一代最大的科场案狱之一。因该年为戊午年,又顺天乡试贡院亦称“北闱”,故此案多谓之“戊午科场案”或“戊午北闱之狱”。该案情节错综复杂,正主考官柏葰听受嘱托,副主考官程庭桂交通关节,案情重重,头绪纷繁。这一科场大案由怡亲王载垣等遵旨查办,咸丰帝依情节分两批审决,先后共惩处九十余人,其中  相似文献   

7.
《玉堂丛语》是晚明著名学者焦竑的一部野史笔记,是书八卷,杂记了明代万历以前的翰林人物言行和朝野琐事遗闻。其以搜罗大量的史料作为基础,史料来源可靠,具有很高的史料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清实录》以记载清代皇帝言行与行政作为主要内容,其中蕴藏的政治经验相当丰富。本文从《清实录》中对科举冒籍舞弊的整饬为例,分析并研究了《清实录》对清朝乾隆整饬科场史料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淮南王刘安"荧惑百姓,妄作妖言"案、张寿王"诵不详之辞,作妖言欲乱制度"案、甘忠可"汉当更受命"案三个案件为例分析汉代妖言罪对当时政治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颉燕  牛爽 《兰台世界》2017,(5):126-128
廉政建设作为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发生在延河边的"黄克功逼婚杀人案",在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引起了一场舆论地震,影响波及全国。中共对"黄克功案"的秉公审判,使其在人民心中塑造了依法治党、奖罚分明的美好政治形象,赢得了群众在政治上的支持,也为新时期我们党从严治党工作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四辑,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本辑选编了七个题目的档案史料,其中天命十一年十月至天聪四年十一月间《盛京满文逃人档》105件、崇德年间《盛京满文清军战报》满文木牌28支,纸写档案105件,以及崇德年间《盛京吏户礼兵四部文》39件等三组史料,是从馆藏满文档案中选译的,另四组史料是《康熙四十六年九月记注档册》、《乾隆年间治理湖南苗疆史料》、《咸丰八年顺天乡试科场案》、光绪二十九  相似文献   

12.
萧观音是位很有成就的契丹女诗人,是辽代文学的典型代表。她的诗词因事载体,神用象通。本文在对其诗词进行介绍的同时,也对其因抄《十香词》和作《怀古》而被奸臣耶律乙辛诬陷,卷入"诬后"案所致的悲惨命运结局进行了叙述。  相似文献   

13.
清光绪十九年(1893)秋,照例举行乡试。在这次考试前夕,浙江发生了一起轰动朝野的科场案。丁忧在籍的内阁中书周福清交通关节,贿嘱考官,犯下科场舞弊罪。经审理后,周福清被革职监禁。本文依据清代官方档案,概述这起科场案始末。周福清,宇介事。谱名致福,后来改名为福清。浙江绍兴府会糟县人。是鲁迅先生的祖父。他于同治六年(1867)由附生参加甲子科补考(因战争停考)得中举人。同治十年辛本科会试,周福清中第199名贡土,取得了参加股试的资格。股试是科举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在保和欧亲自主持对会试取中者的策问,考中者称…  相似文献   

14.
字说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其源于古代冠笄之礼中的祝辞,兴起于宋代,发展于元代,兴盛于明清,衰落于民国以后。元代是宋代理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传统礼仪走向复兴的重要发展时期。从元代字说的写作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古代冠礼的"加冠命字"仪节正在重建,另一方面,冠礼仪式各环节之间正发生着转化和分离,主要表现在:字说写作逐渐盛于加冠祝辞、"加冠"和"命字"仪节发生分离、宾者与冠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多元化。同时,字说文体中对冠者名字内涵的解说折射出了当时儒家的成人观念和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5.
展龙 《图书馆杂志》2007,26(3):69-73
《献征录》是明代焦竑编纂的一部记载本朝人物的传记史书,史料价值颇高。全书以求备、求真为原则,通过照录、并载、补裁等方法,广泛征引文集、实录、传记、野史笔记、方志等各类文献,在史料上表现出博洽、珍贵、慎核等难能可贵的史料特征。  相似文献   

16.
清康熙初,曾发生一起震动朝野,影响中外的大案,即杨光先控告西洋传教士汤若望案。在此案中,有一大批在华的外国传教士受株连,又有很多清政府官员包括高级官员受到严厉处罚,顺治朝推行不久的新法又被否定。这一案件至今仍为史学家关注,因此,笔者拟以所见到的清代满文档案和其它文献史料记载为稽考之凭证,对本案的前因后果以及经过作一概述。一本案的引发汤若望(1592—1666年),德意志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通晓天文。1618年,他受耶稣会派遣,来中国传教。当时,由于历局官员所推算的数据与天体运行规律不合,日食测验屡次  相似文献   

17.
雅尔哈善,字蔚文,满洲正紅旗人。雍正三年翻译举人,历升至通政使。乾隆初,因劾御使邱玖华夺官。旋受任四川龙安知府,后转任江苏,福建。乾隆十三年,以福建按察使署江苏巡抚,又因处理上元民毁制钱案不当,受革职留任处分。乾隆十五年,循例奏报江苏十四年钱粮完欠数目,突受乾隆帝朱批训饬,两江总督黄廷桂随即连章参奏,雅尔哈善被交部严议。吏部议请革职,但乾隆帝仍命其留任。由于雅尔哈善原已革职留任,所以此次处分实际很轻。而仅一两个月,雅尔哈善即被调任户部侍郎,次年又实授江苏巡抚。整个事件看上去似乎虎头蛇尾,但颇有值得玩味之处。通过雅尔哈善特参惰征州县官员案,对于考察皇帝如何控驭大臣,大臣如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关系中行事,或有助益。本专题史料选自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和军机处上谕档。  相似文献   

18.
崔平顺 《档案》2014,(8):25-27
正马锡五是老区人民所熟悉和爱戴的领导干部、我国司法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他审判的有关民事、刑事案件,大大小小不胜枚举,其最有名的是1943年发生在华池县温台区四乡的"刘巧儿"抗婚案[1]。但孰不知,马锡五在环县审判的苏发云和"卜鞋匠"案,在当时也是轰动一方,家喻户晓,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马青天"。1930年,马锡五在陕甘边区同刘志丹等领导人一起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6月,马锡五任陕甘宁省苏  相似文献   

19.
《国朝献征录》是明代史学家焦竑的重要著作,该书史料丰富,考证翔实,颇为明清两代史家推崇。然书中所收传记多采自他人作品,难免有传抄之误。今兹就其书中一处人名错误予以考证,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委曲"是唐宋时期一种非正式的下行文书。本文通过对《桂苑笔耕集》所收二十首"委曲"的文本细读,结合史实分析,并发掘以往学者所忽视的一些材料,对"委曲"的文体特征、产生背景及政治内涵进行了再探讨。唐宋时期边镇将帅为加强与下级将佐及当地民族头人的沟通,以公文下教,称为"委曲"。这一文体产生于唐末藩镇割据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它是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纷争与官场人际关系的反映,同时又折射出边镇将帅的治军驭下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