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左传》中,楚国的扩张进程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在南方的拓疆灭国,采用德抚与征伐并用的策略,对拒不服楚、持国无德或与楚有仇怨者予以军事打击,对能改事楚国者则存其国而安抚之;另一类是在北方的争霸会盟,比起实质性的灭国占地,更注重对势力范围的争夺与拓展,意在达成"以属诸夏"的政治目标。《左传》对楚国扩张进程的叙写彰显了楚人的诸夏情结,即对自身理应享有与诸夏平等的政治地位乃至超越诸夏的霸主身份的体认。通过第二次晋楚弭兵,楚人的政治地位由"非我族类"晋升至"晋、楚匹也",在实现自我政治认同的同时获取了中原诸夏对他们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2.
在学术、科学与批判三重权力角逐的高等教育场域,知识人分化为一个复数的群体。本文认为文化政治认同与技术认同是最为核心的分类。在三种知识隐喻的框架下,本文剖析了文化政治认同的心智基因,以及其间文化与政治之分合演变的历程;指出工业社会尤其是进入后工业社会,技术认同成为垄断性旨趣,并分析其知识基础、社会基础与现实困境;最后提出,知识人需要用责任伦理所支持的沟通行为来整合文化政治认同与技术认同,高等教育也需借此免于启蒙的理性狂妄与服侍的被动茫然。  相似文献   

3.
关于言子的籍贯,学界历来有鲁人说、吴人说、南京人说三种说法,通过梳理言子籍贯落地常熟的过程,可以正本清源,还原历史真相。在确证言子籍贯的过程中,南宋时的孙应时、朱熹起到了关键作用,经过他们的努力,基本确立了言子籍贯吴人说。孙应时代表着官方对吴人说的认可,朱熹则代表着学界对言子籍贯的认可。这一学案的考察,对于当今传统文化研究,尤其是以言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及江南文化的研究有着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驰 《宜宾学院学报》2014,(11):120-124
实现"中国梦"对提高公民政治认同、使国家政治体系获得合法性并保持长久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而政治认同又制约着"中国梦"的实现效果,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实现"中国梦"与提高公民政治认同两者相互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把提高政治认同贯穿于实现"中国梦"的全过程,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并成为人民所期待的国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苏州地名与吴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称,它是反映社会历史的化石,是文化的镜像。苏州的地名,饱蘸着浓烈的吴文化气息,它们标记了吴地江南水乡的地理特征,凸显了吴地鱼米之乡的经济主体,表达了吴人崇文尚武的价值取向,沉淀了吴人和谐智慧的人格哲学。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关系着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然而在当前,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着认同感不强、部分同学主流意识形态淡化、政治素养低、对我国的政治制度产生怀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受到经济全球化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社会转型期文化多元化和网络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1991年,美籍华裔女作家任碧莲发表了他的处女作《典型的美国佬》。小说描写了三个中国移民在纽约的经历。他们满怀梦想和希望来到美国,投入到美国社会,不断被美国主流文化所同化。于是,他们由最初批评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最后转变成了他们蔑视的那种人——"典型的美国佬"。当我们不再只是以一个人的种族民族及宗教特征来评判一个人,而是以一个人的价值来评判它,这样也就是比较理想化的解决移民的身份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提速 ,各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解构和重塑着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这为各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平台。与此同时 ,全球化又无情地侵占和挤压着民族国家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侵占和挤压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从而使各民族国家又面临着认同危机。各民族国家既要持守本民族的优良传统 ,又要面向全球化 ;既要认同传统社会 ,又要不断重建新的认同。本刊特约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几位教师撰写了一组文章 ,他们分别从认同危机的涵义、人学视野中的共识及认同、文化认同的根源以及认同的未来重建等方面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现发表出来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马基雅维利和韩非,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之下,他们的政治思想在很多地方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君主论》和《韩非子》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二者之间在"性恶论""实力论""统治权术"等方面有着诸多相同点,同时由于其社会历史背景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不同,二者的政治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今天生活在苏拉宫村的满族人200余人,他们原是清朝时期从东北派驻新疆的满族官兵的后裔。由于政治的需要,他们迁徙到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并与东北满族在地理上形成了较大的隔离。经过二百余年的居住、繁衍,其语言、文化、生活习俗等受到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发生了诸多变化,但他们却仍然保持着较强的满族族群认同意识。论文结合相关的节日展演,试对满族族群认同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在多元化的语境下,现代社会存在着日益严重的政治认同危机。为化解现代政治的认同危机,查尔斯.泰勒提出了"承认的政治"的构想,试图通过公共领域的平等对话协商出文化社群自治的形式,从而经由对多元文化的正当承认而获得确实的政治认同。然而,泰勒重建政治认同的一揽子方案也面临重重困境,对个体自由可能带来的束缚、对话的困难和较强的乌托邦色彩,都使其无法成为消弭现代政治认同危机的两方。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君臣祭祀神灵坚持"正祀",反对"淫祀",遵守"祭不越望"、"祭不越分"的祭祀规则,主张祭品"不求丰大"、"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反对以奇珍异物作为祭品。在楚人的占卜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并非神的意志,而是人的意志。楚人祭祀与占卜中的理性精神一方面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张扬,另一方面也减少了非理性因素对事态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客家古邑"河源所属漳溪畲族乡每年农历四月初九日都要举办"蓝大将军节",该活动已成为畲客文化认同的载体。"蓝大将军节"在当下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危机:一方面,年轻一代在此活动中的缺席隐藏着传承危机;另一方面,蓝村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亟需通过文化自觉来恢复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和主体性。需进一步充实完善畲族文化展馆建设,使之成为传承的载体;在畲族小学开展乡土教育、适当嵌入本地畲族文化内容,实现对下一代的民族文化教育;积极联络外出发展的乡贤,争取他们对家乡的支持以实现蓝村畲族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屈原的政治人格与心态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文化”的视角分析屈原的政治人格,认为屈原具有个性倾向;同时,在他的内心深处纠结着根深蒂固的“恋君情结”。这一心态特征是决定屈原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的深层支点,导致屈原最终作了忠君爱国的祭品。当屈原作为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人格典型展示给后人时,他对后世士人的影响巨大而且深远。文章指出:屈原及其后继者们被忠君的梦魔拖住了手脚,他们总也走不出“反贪官不反皇帝”和希冀“好皇帝”的“鬼打墙”。这种情况直到近代才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折射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政治符号。红色文化的政治认同功能主要表现在提供执政认同来源,构建政治制度认同以及增强意识形态认同。为此,要从红色文化的利益本质、红色精神宣传、红色成就教育等三个方面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强化人民群众的内心归属感,实现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6.
乐丽华 《文教资料》2008,(24):23-24
作为美国华裔文学中"四人帮"之一.任璧莲在其作品中精确阐释了美国华裔这一散居群体的身份认同.本文对其处女作<典型的美国佬>中的美国华裔散居者的文化认同进行了解读.在美国伊始,张家人期待着落叶归根,坚守着中国的儒家道德主义.但随着回国梦的破碎,他们开始拥抱美国信仰: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通过对他们的孤立和同化策略的谴责,任璧莲对美国华裔散居者的文化认同进行了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17.
莆田妈祖文化网站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妈祖信俗"申遗成功,标志着妈祖文化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妈祖文化的对外传播变得更加重要。在调查的基础上,介绍了莆田妈祖文化网络传播的现状,对相关网站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从传播学角度提出了建议,期望莆田妈祖网站能越办越好,以便更好地传播妈祖文化、弘扬妈祖精神、增加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时代的华侨华人文化认同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同问题是学术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社会问题乃至社会冲突都与认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侨华人处在明显的差异语境中,因此他们必定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认同问题的存在。提出研究华侨华人文化认同问题的设想:首先必须自觉地将它放在全球化的视野当中;其次要探讨华侨华人的"多重文化认同",包括生物族群的身份认同、社区和国家政治身份的认同、语言的和生活方式的认同以及价值和文化取向的认同;在此基础上展开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发生、文化认同的构成要素等相关基本问题的研究,并辅之以具体分析和实证性考察。  相似文献   

19.
"寻根"意味着寻找一个本已存在而现在却失去了的"根"。然而,当寻根作家们将目光投向了传统文化和被文化所遮没的原始土壤,期待着从中寻找到价值依托时,他们却不无失望地发现,面对文化本身的多向悖论,面对传统文化因袭的积垢,传统文化根本无力承担文学之"根"这一重任。他们虽举着"寻根"的大旗,却不得不承受着"失根"的痛苦与焦灼。他们的这种尴尬处境表现在文学创作中,便构成了寻根文学中潜存着的那种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20.
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前夕,温家宝总理前来视察,并面向数百名师生发表演讲——大学要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同济,同舟共济。"同舟共济"在古籍中最早见于《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讲:吴人和越人相恶,当其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