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易斯因其在发展经济学上的突出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提出的二元经济思想也被广泛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刘易斯二元经济思想并分析当代中国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思想,并结合二元经济模型来探讨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如何避免陷入“刘易斯陷阱”,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2.
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看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刘易斯等人的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启示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不仅存在着刘易斯所描述的那类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而且存在着市场经济与农村自给半自给经济、计划经济并存的"组织上的二元结构".因此,化解我国二元性经济结构中的矛盾必须走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托达罗劳动力转移等劳动力转移模型进行了评析和对比,对西方国家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切合我国实际的科学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提出各种模型对我国现阶段劳动力问题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从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等人的二元经济理论与人口流动模式入手,分析了我国特殊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业人口转移和就业特点,提出通过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加速城镇化建设,政府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政策保证等途径,实现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5.
把马克思的地域分工理论引入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使刘易斯模型隐含着的地域分工概念明确化,从而把二元经济模型改造为地理二元经济模型。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现代工业区和农业区并存的区域分工。不同地域工业化模式是由客观条件所制约的结果。中国当前存在着的地区差异的实质是传统农业区域与现代工业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要缩短这种差异。不是所有区域都走工业区发展模式,而是让传统农业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二元经济是对发展中国家早期发展阶段的一种描述,是指经济从完全依赖于农产品的生产状态向生计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并存的二元状态的转变,这一过程的实现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一、二元经济发展理论“二元经济”最初是伯克(Booke,1933)提出,他在对印度尼西亚社会经济的研究中把该国经济和社会划分为传统部门和现代化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所经营的资本主义部门,他当时的研究仅仅限于对二元经济的一种单纯的描述。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刻画了后起国家存在的二元经济特征:在一定的条件下,传统农业部门的…  相似文献   

7.
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普遍而突出的问题就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在发展经济学史上,最先系统地提出二元经济结构这一概念的学者是刘易斯。1954年,刘易斯在《曼彻斯特学派》上发表了题为《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出著名的二元经济中的发展模型。其后,费景汉和拉尼斯等学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理论,从而形成刘—费—拉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此后,虽然有乔根森等学者对刘易斯等人的理论提出批评,但在如何界定二元经济结构这一概念的问题上,刘易斯等人的理论仍被普遍加以接受,成为目前发展经济学中占居主导地位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二元经济结构的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的兴衰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而农业最大问题莫过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它是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本着重阐述了这一问题的各个方面,指出只有在二元经济结构消解的过程中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才能解决“三农”问题,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测度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影响下,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用剥夺农业剩余的办法来实现工业化,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统购统销、人民公社、户籍制度等在内的城乡隔离的经济体制。这样的经济体制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1979年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强度高达6.08倍。根据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以及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模式,推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当前破解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性环节。  相似文献   

10.
从刘易斯到拉尼斯、费景汉,二元经济理论探讨了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结构转换的路径,从理论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摆脱贫穷、走向繁荣的成功之路。然而,完善的理论并没有带来实践上的成功,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没有摆脱二元经济理论的逻辑和历史的起点。造成理论与现实巨大反差的真正原因在于人们对二元经济理论的误解、误用,而非理论本身。从结构转换过程视角重新认识二元经济理论的实质,能够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正处于过渡农业阶段,是一种二元农业结构;农业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成长经济,不能片面追求技术投入和规模化经营。中国现代农业道路选择应从过渡农业现状和农业成长经济理论出发,走"中国式"和"世界式"农业现代化的双重道路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二元经济发展模型的假设条件作了适当的扩展,从技术进步类型选择、需求扩展、资源环境制约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制约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经典二元经济发展模型重视通过劳动力转移来说明工业化对二元结构转型影响的合理内核仍然适用,但是模型的假设条件应该扩展。根据我国所处的经济环境和历史阶段,我们至少必须增加考虑市场需求导向、开放经济和资源环境容量等制约工业化道路选择的因素对二元结构转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新古典综合派的出现是西方主要经济学派力求达成但又不能达成共识的产物。该学派力图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纳入同一框架而对经济现实做出更为合理的解释。由于该学派多少迎合了当代西方国家对经济干预由直接向间接方式的转变,所以它可能会被纳入主流经济学的轨道。  相似文献   

14.
江波  朱德全  彭智勇 《中学教育》2009,(7):31-34,37
纵观教育管理史,我国的学校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行政管理、科学管理这三种管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实施文化管理是其发展的必然。文化管理有着深刻的内涵,学校实践主体尤其是校长应积极建构特色学校文化,并在这一实践中塑造文化管理。  相似文献   

15.
太仓职业教育中心校依据“坚持面向世界、坚持面向学生、坚持面向地方经济”的办学理念,在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中职课程改革和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初步形成了“政府引领、双元参与、合同执行、成本分担”的“双元制”本土化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6.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揭示了传统的农业部门存在着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随着这个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劳动力供大于求将会逐步转向供求平衡,出现被人们称为"刘易斯拐点"。城乡劳动力的比较利益就会趋于均衡。城乡二元经济就会向一元经济转化。其着眼点在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舒尔茨则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民福利低下的主要原因不是劳动力大量过剩,而是由于受教育机会少,受教育程度低,即人力资本投资少。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福利低的问题,就必须加大对农民的教育投入,使农民与市民一样,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实现人力资本投资均衡化。一旦农民的智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就有条件向生产广度深度进军,创造不断增加的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实现由穷向富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7.
我国财政在收入、支出及管理方面,在城乡有着明显不同的制度安排。二元财政作为二元经济体制的构成部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民生财政时期三个阶段。通过测度二元财政强度,发现前两个阶段二元财政好转和恶化交替出现,第三个阶段二元财政改善是主要趋势。现阶段,二元财政具有新特征。二元财政改革的方向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只有通过合理财政分权,协调地区差异,加大支农力度,规范政府行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二元财政问题。  相似文献   

18.
I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dual enrollment, a program that allows students to take college courses and earn college credits while in high school,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college readiness. Advocates consider dual enrollment as a way to transition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o college, and they further claim that these programs benefit students from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 However, few researchers examine the impact of dual enrollment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college readiness, in particular, whether SES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impact of dual enrollment. Even fewer researchers consider the extent to which improved access to dual enrollment reduces SES gaps in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college readiness. I find that participation in dual enrollment increases first-year GPA and decreases the likelihood for remediation. I conduct sensitivity analysis and find that results are resilient to large unobserved confounders that could affect both selection to dual enrollment and the outcome. Moreover, I find that low-SES students benefit from dual enrollment as much as high-SES students. Finally, I find that differences in program participation account for little of the SES gap in GPA and remediation.  相似文献   

19.
三元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的实质及我国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存的三元经济时代,发展现代农业实质上是以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生产方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按照刘易斯的逻辑,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际上是三元经济结构向"新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三元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农民保障状况、农民适应市场能力以及农民人数庞大等从根本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在三元经济结构下,需要把解除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障碍作为突破口,推动和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interest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youth transitions.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have analysed the role of individual and institutional (education and labour market) factors in shaping the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the labour market. Using data drawn from a cross‐national database of secondary school leavers and multilevel modelling, this paper aims to improve up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school factors (as well as individual factors) on pupils' post‐school outcomes. Results show that school variations in pupils' post‐school outcomes are mainly accounted for by curriculum type in the Netherlands, individual factors in Scotland and a mix of individual and school factors in Irel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