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本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使学生掌握饲养动物的技能,认识昆虫生长发育中的变态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进行长期观察的兴趣、能力和习惯。一、组织饲养,掌握昆虫的变态课前,要组织学生养蚕。生物兴趣小组负责饲养教室生物角的几十条蚕,其余学生用硬纸盒饲养5~10条。教师要讲清饲养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学生在养蚕活动中了解了蚕的一生,本课以蚕作为样本,激发学生了解其他昆虫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全课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整理养蚕日记”,是对前一阶段时间饲养、观察活动的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蚕宝宝一生要经历哪几次大的变化”?激发学生关注  相似文献   

3.
《养蚕》这一课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饲养蚕的技能和长期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我在教学本课时考虑到养蚕是我乡的支柱产业,蚕农养蚕往往凭自己的经验,结果使得蚕茧的单产、总产和效益都受到影响,针对这个实际我对《养蚕》这一课教学作了调整,两课时改为四课时。 第一课时,养蚕前的准备。向学生介绍蚕室、蚕具的消毒、杀菌,特别是如何进行药物消毒,并让学生自己回家帮助家长进行消毒。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 学生在养蚕活动中了解了蚕的一生,本课以蚕作为样本,激发学生了解其他昆虫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全课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整理养蚕日记”,是对前一阶段时间饲养、观察活动的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蚕宝宝一生要经历哪几次大的变化”?激发学生关注昆虫身体变化的兴趣。第二个活动“比较它们的身体”,通过观察、比  相似文献   

5.
我国养蚕历史悠久。江南的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种桑养蚕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广大农村历来有种桑养蚕的习惯。这为在学生中开展家蚕的饲养和观察实验的课外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让学生动手饲养家蚕,观察它的生长发育过程,既可增长他们的见识和养蚕技术,又可培养他们对饲养动物的兴趣。开学初,教师到蚕种场购买蚕种,一般每班用1/16张。购回蚕种后,再分割成小块,分发到班级实验小组。一、家蚕的饲养家蚕是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从卵到蛹的生活时间一般为25天左右,它的生活史如下: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教《养蚕》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二单元安排了养蚕的内容,可教师工具箱和学生耗材袋中并没有蚕卵,这怎么办呢?这时,办公室里一位姓尹的老师提醒我说,涧屋行政村有许多村民家养蚕。于是,我急忙找来这些同学,问了之后,令我大吃一惊,孩子们从蚕卵的孵化到蚁蚕的饲养蜕皮再到结茧化蛹直到抽丝卖茧说得津津乐道,许多养蚕经验连我也是第一次听到,真是了不起的养蚕“小博士”。何不让这些养蚕“小博士”来介绍经验回答孩子们想知道的问题呢?于是,我就把《养蚕》单元安排成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养蚕“小博士”逐一回答的方式进行教…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安排了《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和《金蝉脱壳》三篇课文。单元训练的重点是观察小动物、描写小动物。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整体把握单元训练重点的基础上,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一、从养护入手,培养观察习惯学了《装满昆虫的衣袋》,学生们了解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痴迷昆虫的故事。我便引导学生利用星期天去捕捉一些小昆虫,或者购买一只小动物,进行饲养。  相似文献   

8.
<正>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安排了《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和《金蝉脱壳》三篇课文。单元训练的重点是观察小动物、描写小动物。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整体把握单元训练重点的基础上,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一、从养护入手,培养观察习惯学了《装满昆虫的衣袋》,学生们了解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痴迷昆虫的故事。我便引导学生利用星期天去捕捉一些小昆虫,或者购买一只小动物,进行饲养。不几天,班级里就有很多关于蜗牛、蚱蜢、蟋蟀、小花猫、小棕狗和小白  相似文献   

9.
《春蚕》是著名作家巴金的文章 ,多少年来一直被选入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文中具体地讲述了一位勤劳的母亲饲养春蚕的全过程 ,字里行间充分反映了母亲养蚕挣钱的辛苦。课文的篇章结构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 ,贴近学生的认知实际 ,遣词造句通俗平实 ,浅显易懂 ,读来朗朗上口 ,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课文。随着农村改革政策的放宽 ,许多村里发展了养蚕业 ,使我有机会亲眼看到了村民养蚕的情况。懂得了一些养蚕的知识 ,发现《春蚕》里讲的养蚕方法与现实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因此 ,在教学时有必要作些补正。一、蚕儿孵化。《春蚕》中有这样的叙…  相似文献   

10.
自然课中的技能训练课,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训练学生学习某些动物饲养(养蝌蚪、养蚕、养金鱼),植物栽培(种大蒜、种化),制作简单的动植物标本(昆虫标本、种子标本)和制作简单的物理模型(小水轮、纸风车),利用简单的仪器对某些自然现象(测太阳高度、测风向)进行观测记录。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二单元安排了养蚕的内容,可教师工具箱和学生耗材袋中并没有蚕卵,这怎么办呢?这时,办公室里一位姓尹的老师提醒我说,涧屋行政村有许多村民家养蚕。于是,我急忙找来这些同学,问了之后,令我大吃一惊,孩子们从蚕卵的孵化到蚁蚕的饲养蜕皮再到结茧化蛹直到抽丝卖茧说得  相似文献   

12.
我从事自然教学多年,曾教过三种版本的自然课,都有《养蚕》的课文,现在回忆起来感触很深。同是教《养蚕》,由于教学观念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也截然不同。1989年,我初教自然,当时教育观念是应试教育,自然成绩将影响学生的升学。“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老师的教是为了考试,学生的学也是为了考试。《养蚕》这课要求  相似文献   

13.
郑松龙 《教师》2014,(7):102-102
正问题解决能力,是智力教育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教育目标,但不是智力教育的全部目标,当然更不可能是整个教育的全部目标。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开设了《昆虫小世界》的校本课程,把"昆虫研究"作为面向我校小学生的一项课题。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认识昆虫、捕捉昆虫、饲养昆虫、制作昆虫标本和艺术品、撰写科学小论文等实践活动,从而引导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然、接近自然,提高学生科普意识,培养科学技能、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培养他们动手实践能  相似文献   

14.
喙尾琵琶甲是彝族长期广泛使用的抗菌消炎药物,具有明显的调节人体免疫的功能,具有较高的药用及经济价值,但目前还无法人工饲养。本研究采用不同食物喂养喙尾琵琶甲,以期筛选出适合其生长发育的饲料。研究结果表明:喙尾琵琶甲属杂食性昆虫,比较喜食面包,牛肉,苹果,蚯蚓,米饭等食物,其中最喜食面包,而且喂食面包的喙尾琵琶甲增重最为显著,喂食苹果效果次之,最差是喂食米饭。这说明用面包这类含能量较高,营养成分较丰富的食物喂食喙尾琵琶甲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杨志炎 《科学课》2008,(8):58-58
饲养桑蚕,旨在以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为途径,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生命历程,为学生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并以养蚕的直接经历为基础,运用这个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的生命周期。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孩子们通过"养蚕"的科学实践活动,增长了有  相似文献   

16.
《我们来抽丝》这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养蚕》中第三课的内容。为了上好这个单元,我和学生一起养起了蚕宝宝,这样我才能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养蚕的发现和心得,也才能比较好地抓住养蚕的关键阶段开展教育活动。该课的内容除了让学生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的贡献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抽丝的技能并从中体会生命创造的奇迹。要想实现这个抽丝的过程,就必须克服一定的困难。养蚕活动进行到现在,大多数同学养的蚕已经吐丝结茧,我估计可以进行此活动了,于是课前通知每个小组至少带一个茧到下节课课堂上准备抽丝。没想到多数同…  相似文献   

17.
[课例简析]《昆虫》(“九义”教材人教版第八册第八课)一课,是教师在低年级教学了《蚂蚁》、《蟋蟀》等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昆虫概念.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昆虫一生要经过变态;通过对虫子的观察和分类活动,归纳概括昆虫的共同特征;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判断一些常见的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饲养桑蚕,旨在以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为途径,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生命历程,为学生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并以养蚕的直接经历为基础,运用这个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的生命周期。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孩子们通过“养蚕”的科学实践活动,增长了有关动物的许多科学知识。但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的科学老师——学生养蚕的“成功率(成活率、上蔟率)”不高。  相似文献   

19.
<正>学生在养蚕活动中能观察到一个生命的完整周期,获得知识、情感、态度、方法等各方面的收益。通过近3年的观察,发现一个问题总是困扰着学生——养蚕的成活率不高。由于这个原因,大大打消了学生养蚕的信心。养蚕本是一项简单的饲养活动,可我们学生的养蚕"成活率"为什么就不高呢?我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进行了实践性探索,现将本人的思考与探索就"从学生养蚕的实践中找原因""从实验班养蚕的尝试中找答案""让成功与经验与学生们一起来分享"这几个方面作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技能训练课是小学《自然》八种课型之一。一般说来,这类课型的教学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某种技能,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养蚕》一课培养饲养动物的技能;《种向日葵》一课培养种植植物的技能;《制作叶的标本》一课培养制作植物标本的技能;《怎样测定物体的温度》一课培养使用仪器进行观测的技能等等。这些课常采用“讲”、“做”、“练”、“延”的教学方法。下面就《怎样测定太阳的高度》一课,谈谈技能训练课的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