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西方现代共和主义的理论范畴中,佩迪特教授的“无支配”共和理论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通过从自由观与政府观两方面对“无支配”共和理论的概括和梳理,文章认为以“无支配”来概括现代共和主义理论精神这一做法虽然继承了共和主义一贯的哲学基础与理论风格,但其存在的争议也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2.
晏阳初对共和主义的理解是公民都担负起国家社会的各种责任,共同民主治理国家社会,这可谓之公民共和主义。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在定县的公民教育研究与实验是以这种公民共和主义理念为指导的。对责任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强调是定县公民教育实验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公民教育自我创造是其富有成效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16世纪英国民族国家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共和主义也得到传播。托马斯·史密斯爵士提出了君民共和的广义共和主义,实现了共和主义与君主制的结合,指出了在君主制民族国家共和主义传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16世纪英国民族国家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共和主义也得到传播.托马斯·史密斯爵士提出了君民共和的广义共和主义,实现了共和主义与君主制的结合,指出了在君主制民族国家共和主义传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马基雅维里的政治自由表达了共和主义的自由理念,它不同于自由主义的自由观,不是干涉的阙如,而是一种无支配的自由,这种自由要求人摆脱奴役和支配,公民在参与政治活动中才能避免因权力腐败而导致的支配和奴役,这种思想对推进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当代新共和主义的代表人物,佩迪特无意重构一种不同于自由主义的价值目标和理论体系,他的目标是打破自由主义对自由概念的垄断,在共和主义的框架下,以无支配的自由观为核心,围绕自由、法律、公民、参与、身份等重要议题,深度阐释共和主义的自由观.从概念选择到方法解构,佩迪特的论证存在诸多误读和缺陷.新共和主义的自由观为当代政治哲学提供了新的语境和论域.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政治概念不是单纯只有无支配自由的内容,亦非单纯只有民众大联合的形式;而是无支配自由与民众大联合的有机结合,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铸造成为毛泽东所从事的伟大共和事业。无支配自由包括国家与人民两个方面,民众大联合分为斗争与团结两个方面,两者如何真正实现有效结合构成问题的关键和难点,以至形成革命和建设中各种片面的、扭曲的政治图景。  相似文献   

8.
马基雅维里思想中的“自由”,是与“奴役”和“支配”相对立的共和主义的自由。他的“自由”有三层内涵,分别指国家的独立自主、自由国家而非专制国家、自由公民。由于实现和保有不同层面自由的前提和方式不同,与之相应地,他对待古典思想传统的态度也不尽一致。这决定了马基雅维里在思想史上的多重面相。  相似文献   

9.
从概念史和实践史两个方面来考察,"国家"一直是政治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同时也是各种政治思潮聚讼不一和争论不已的话题。区别于自由主义的消极国家观、国家主义的全能国家观和无政府主义的国家无意义观,共和主义基于公共精神和公民美德的诉求,以及公民关于好生活观念的多样性现实,公共性和政治性应成为共和主义国家的基本属性。这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共同体对个人的先在性,另一方面突出了公民参与在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价值。共和主义国家观是对已有国家观念的重大补充,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产生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本土主义思潮起源于殖民地时期,贯穿整个美国历史,延续至今。在本土主义思潮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宗教、文化、种族和意识形态等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不仅充当了美国人界定“他者”的依据,也成为美国人构建自我认同的工具。美国人一方面推崇“平等、自由、民主”的价值观,重视对共和主义国家的公民参与,另一方面又以不合标准为由,将外来移民拒之门外或对其实行强制同化,呈现出一种自相矛盾的局面。这也注定了本土主义思潮将在美国长期存在,不会轻易消失。  相似文献   

11.
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的根本目的是使公民享受到自由。为达到这一目的,从制度的角度而言,需要采取一种混合均衡的共和制度;从个人的角度而言,需要公民具有公民美德。共和主义公民身份在当代的复兴,一方面得益于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所具有的缺陷,另一方面源于共和主义公民身份本身具有一些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所无法替代的内在价值。这并不意味着共和主义公民身份是完美无缺的,其最大限度在于它的排斥性。  相似文献   

12.
桑德尔追溯了美国公共话语的历史演变,发现美国传统中的共和主义宪政观和政治经济观与自由主义的宪政观和政治经济观存在很大差异.桑德尔指出,与共和主义相比,当代自由主义优先尊重个体的自我选择,忽略了市场力量对公民品德、公民和共同体自治资源的损害,削弱了公民自主的能力和公民与同胞共同掌握集体命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菲利普·佩迪特是西方共和主义复兴中的关键性人物.他的无支配自由观是其对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重要贡献,这种自由观试图超越伯林的消极或积极自由的二分法.在此基础上,佩迪特还提出了论辩式民主等一系列共和主义的制度设计.虽然他的观点受到了诸多批评,但他的理论努力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共和"或"共和制""共和国"(Republic或Commonwealth)、"共和主义"(共和思想、共和思潮)?这似乎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这方面的理解,古代和近现代差别甚大。任何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或著作,都会以类似的口吻告诉你:"要研究共和主义,必须定义它。只要试图定义,我们就发现没有现成的定义。……也许认识到共和主义是一个太难以名状而无法解决的概念更好。"1还有人说:"任何人,只要考  相似文献   

15.
托马斯·杰斐逊的共和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杰斐逊既继承了古典共和主义思想的优秀成果,又为古典共和向近代共和发展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共和主义思想,成为共和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力图制约权力来保障公民的权利,通过公共教育的推行来促进公民的民主参与,与古典的共和主义思想有着显著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共和主义于20世纪中叶在西方开始复兴,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究共和主义现代复兴的背景及原因,比照透析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基本理念不同之处,解读复兴后共和主义新的内涵,有利于我们理解西方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尚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虽然说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阐发的空想社会主义属于乌托邦思想的一个新的理论阶段,但是在叙事话语和逻辑内核方面他们很大程度上承续了柏拉图和莫尔,即乌托邦思想中潜藏着共和主义叙事。不仅如此,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共和主义叙事同样被遗忘于共和主义知识谱系之外。通过对相关文本的分析,我们着重从共和主义的视角对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诠释,并希望将他们三个人的名字重新书写到共和主义的政治光谱之上。  相似文献   

18.
关于孟德斯鸠的政体思想,学界目前存在三种流行的"主义"式解读,分别为古典共和主义、自由共和主义与自由君主主义。这三种解读各执一端,都有曲解孟德斯鸠之嫌。仅仅依据后世的标准,把孟德斯鸠化约为某个主义的信奉者,这恐怕得于当下的简约,而失于历史的公允。孟德斯鸠的意图恰恰是要教导立法者,只有超越单一的宗派立场,掌握"中道",才能对政治问题进行更为"审慎"的判断与选择。  相似文献   

19.
阿伦特对自由主义的反思从属于她对现代性的批判.她一方面肯定了现代性所包含的个人主义、普遍主义和宪政主义等基本理念;另一方面则揭示了现时代的政治危机、文化危机和人的危机.阿伦特对自由主义的批判性思考,显示了古典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理论分野;而她对自由主义态度的暧昧,则表明了共和主义在现代社会中的限度.  相似文献   

20.
史学界的主流学说长期认为,自由主义理论是近代西方革命与政体的思想基础;但当代“共和修正派”在复兴古典共和主义时,论证了共和主义是近现代英美政治思想起源和发展的基础。这引发了一场关于近代西方革命、政治思想中主导理念的大论战;总体上看,共和修正派居于下风。争论的实质是两派争夺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和话语权。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是:自由主义提出了公民对自由权利的需求,共和主义找到了实现自由的政治体制——共和制;自由是目的,共和是方法.自由需要在共和制中实现,不可脱离共和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