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讲解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最基本的形式,课堂上教师的有效讲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一定要强化阅读,尤其是初读,要拿出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去读书。有时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中细腻、优美的语言,文中那些生动鲜活的词句也就不知不觉地储存在学生记忆仓库中,无需教师过多讲解。  相似文献   

2.
教师如何把握课堂“退位”的度,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正确地处理“讲”与“不讲”的辩证关系,这是一门艺术,考验着教师的能力和智慧.“讲”在关键处,是为“不讲”奠基反思传统课堂教学,各类问题集中表现在教师灌输得太多,将概念变成脱离实际应用、死记硬背的公式、术语灌得多,忽略了学生的个人感悟和体验.然而,老师灌输并非等同于学生学过。  相似文献   

3.
一、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和义务是“讲”。不讲。怎为人师?但要少讲、精讲。讲到火候。讲到学生心里去。要以自己的“讲”激励学生去“讲”。我讲朱自清《春》时,先选择描写“春风”一段,从运用修辞(引用、比喻、拟人)、描写角度(听觉、视觉、嗅觉)、语言特点(形象准确)几方面具体表明了我“独到”的见解和感受,然后让学生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来“讲”。学生讲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其他学生适时补充,争先恐后地讲述与众不同的意见。例如讲到描写“春草”的一段时,一般学生都能说出“钻”、“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等词语的简洁、传神。有个学生还认为“打两个滚儿”虽然不是直接写草。而是写人,但通过这句话,却似乎能嗅到青草的味道,小时候就有过这样的体会,棒极了。  相似文献   

4.
一次辩论课,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有不少感触。下面就是这节课的片断:师:请同学们形象地比喻一下生命像  相似文献   

5.
何静 《湖南教育》2007,(6):15-15
1.还给学生“想”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多想,这有助于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探究能力.如教材中出现的“通  相似文献   

6.
<正> 与“生物膜”有关的一类试题在近年的高考中时有出现。在高三复习中,笔者发现学生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容易出错。对此笔者运用“简图法”帮助学生解答此类题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1 1分子CO_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一相邻细胞的叶绿体基质内,至少穿过的生物膜层数及磷  相似文献   

7.
宁波 《甘肃教育》2005,(5):29-29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最严重、最普遍的问题就是“讲”得过多。若能吃透教材,明确目标,抓住重点,严谨有序,讲深讲透也很好。但是,严格地说,这还是属于“讲”,而不是在“教”。“教”中肯定会有“讲”,但这种“讲”只是“教”的一部分,这也绝不是学生学会的决定因素。讲得再好,学生还是没有“会”,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高耗低效。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本中含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靠“学”。我觉得在教学实践中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在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学好、学活课本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导“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回归课本”,必须使学生对课本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认识到课本是学习的依据,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如果课本没有学好,就想另辟蹊径,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且会形成不良的学风及对…  相似文献   

9.
[教学对象分析]初一的学生比较单纯、活泼热情,乐于与人交往。这一课讲交友的原则,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初一的学生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但是自制能力不够强,在交友中对朋友的不良行为不能正确的对待,可能会宽容,甚至盲从、附和。 [教学内容] 1.善交益友;2.乐交诤友;3.不交损友;4.克服交际中的不良倾向:(1)“以我为中心”难建长久友情;(2)圈子太小难建广泛的友情;  相似文献   

10.
王菲 《文教资料》2011,(31):139-141
班规是一个班的制度.也是一个班的“法律”。它在规范约束学生行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关系到班级整体的发展与进步。要想培养优秀的班集体.依“法”治班势在必行。本文强调了依“法”治班的重要性.论述了具体步骤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董亚荣 《教师》2011,(24):112-112
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简单得再不能简单的一个公式;牛顿第二定律,不是重要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定律。越是简单的也是越难的。无数一线教师为能够设计出一节精彩的探究课而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但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完美中透着残缺,精彩处显露不足。  相似文献   

12.
关于讲课,叶圣陶先生早在《谈教学的着重点》中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教师就必须在这些方面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哕哩哕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教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提高。”叶老的话精辟地指出了语文教学中“讲”与“读”的关系,“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仍有非常科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有教师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悟,结果,教师该讲的不敢讲,该说的也不说,致使学生的认知停留于原来的水平上,没有得到拓展和深化,这是教师主导的一种“失落”。其实,“讲”也是一种引导策略,这里的“讲”,不是一讲到底,不是用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用教师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讲”要精讲、巧讲,讲在学生似懂非懂处,讲在学生的疑点、难点、困惑点上,讲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时……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正确,可能只是一种模仿;错误,却绝对是一种经历。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增进了情感的体验。只要我们积极对待,及时抓取,细心呵护,用心挖掘,引导巧妙,从"错误"中也能生成精彩,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历史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按理来说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应水涨船高,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总是提不起精神,甚至主观上还有抗拒心理。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又是历史课,真没意思。"历史课怎么会没意思呢?经过调查发现:  相似文献   

16.
浅议启发式教学中的“讲”和“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的。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思想,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许多教师由于对启发式教学存在语义理解的问题,从而对它的认识有些片面。现就启发式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作如下探讨。1 启发式的实质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启发一词最早来源。《现代教学论》中把启发式定  相似文献   

17.
按照课标的要求,我们的教学模式要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转变。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教师在教学上必须放手,才能达成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8.
刘旺 《考试周刊》2010,(55):49-49
由“教”到“不需要教”,中间的过程长短不一,在语文教学中要想缩短这一进程。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朱瑛 《宁夏教育》2006,(4):41-41,43
第一,讲在学生“对话”对而不明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它认为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可以获得独立的感受与体验,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实现积极有效的对话和情感、认识的交流。这种对话与交流很显然是“对”而有益的, 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认知局限,  相似文献   

20.
三讲:讲学生易错、易漏、易混的知识点。三不讲:不讲学生已经懂的、能学懂的和学不懂的知识点。突出“三讲”内容,不一定要由教师来讲,我们可以把这些重点和难点知识,设计成一个个问题,由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讨论回答,从而达到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