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教学分析 本课是《盐到哪里去了》一课中的活动一,目的是以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为线索,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等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根据固体物质在水中的不同变化,可以把物体分成两类,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相似文献   

2.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观察、操作、探索,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的探究过程;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提供充分的物质材料,通过运用不同的方式设计与组织幼儿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经验、发展智能、培养科学文化素养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溶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使幼儿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 2.通过幼儿同伴之间对实验现象提出异议,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态度。 3.通过幼儿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其他幼儿倾听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考点一:溶夜的形成 主要考查溶解现象,探究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乳化现象,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命题新趋势是设计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及涵盖多个知识点的学科内综合题。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怎样使糖块溶解得快”是《溶解》一课的第三部分内容,属于一个拓展活动。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在“观察盐在水中发生的变化”活动中初步了解了溶解过程。在“观察其他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活动中,通过观察石子、红糖、粉笔、肥皂、洗衣粉、橡皮等物体放入水中后的变化现象,更好地理解了溶解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溶解     
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使幼儿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2.通过幼儿同伴之间对实验现象提出异议,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态度。3.通过幼儿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其他幼儿倾听的能力。活动过程(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们可以走到实验桌前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摸一摸,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样  相似文献   

7.
邬佩华 《辽宁教育》2022,(16):53-56
深度学习是一种具有主动性、持续性,以发展高阶思维和提升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的学习方式。幼儿园以主题探究活动为幼儿深度学习的载体、以互动性环境为媒介、以价值性事件为契机,提炼支持幼儿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深度学习的支架式策略,引导幼儿运用直接感知、实践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参与探究,通过“作品式”“日记式”“回购式”等方式记录,从而促进幼儿深度学习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设计思路】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了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活动设计中,我们采用游戏的形式,选择幼儿熟悉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图形,请幼儿扮作红、黄两色的正方形、三角形宝宝,参与游戏。我们巧妙地运用了充满神秘感的“图形魔盒”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将多种排序规律渗透其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发现图形的多种排序规律,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按规律排序。  相似文献   

9.
教材分析 食盐、白糖、沙等物质与水混合,在生活中是经常见到的,但学生很少认真研究其中的科学道理,本课的目的是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根据固体物质在水中的不同变化,可以把物体进行分类,进而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初步了解溶解现象。同时,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留心观察、认真探索,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
陈利群 《早期教育》2002,(12):26-26
设计意图 我们在平时的活动中发现,幼儿运用视觉感受数量的能力较强,而其他感觉器官的感受性较弱.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选取幼儿喜欢的小动物为切入口,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引导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全方位地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数量.  相似文献   

11.
王永林 《甘肃教育》2022,(13):83-86
幼儿期是人成长过程中探究欲望最为强烈的一个时期,他们对周围的各种现象充满了好奇与探究欲。所以,引导幼儿从观察周围生活环境的事物入手,发现生活中的科学问题,通过科学小实验活动,在猜测—记录—验证的过程中探究科学问题背后的科学原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基于此,本文就这一话题作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2.
幼儿园科学活动中,记录能助推幼儿深入探究,也能帮助幼儿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文章对教师如何有效支持和引导幼儿记录进行了探讨,基于实践尝试提出"图解式、图表式、曲线式、表格式"等幼儿记录方式并分析其运用要领。  相似文献   

13.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科学教育就是让孩子亲历探究自然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大班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对感兴趣的实物喜欢尝试、敢于探究,在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探究能力,具备一定的探究品质。因此,从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出发,以大班科学活动"水位的变化"为例,从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科学方法的使用、记录的运用和延伸活动的开展四个方面对科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万琴 《南昌教育》2006,(11):40-40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以幼儿身边的事物及由此引发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幼儿操作、探索,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和探索能力。新《纲要》科学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有这样的表述:“引导幼儿对身边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要求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要求幼儿工作者“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也就是说,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究欲望和精神,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15.
1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过程,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幼儿的学习往往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进行。他们是通过亲自摆弄和操作去感知事物,进行观察、注意和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  相似文献   

16.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价值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幼儿在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实践操作中参与科学探究,亲自经历科学知识的形成、架构和运用过程,是幼儿自己亲自建立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在幼儿的科学活动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要以动态的观点来认识科学活动,预设科学活动的动态生成,有效地推动科学探究活动;教师要关注动态生成,让幼儿在和谐的活动氛围中亲临感知、在真实的活动氛围中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7.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而《纲要》中指出:"幼儿喜欢探究、操作、实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和问题,能观察、思考身边的科学现象,学习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实验。"而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形式上,以小实验为主,通过科学小实验,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孩子们才会主动进行科学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萌发幼儿学科学的兴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和沉浮现象,能够用语言和文字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2.针对实验中的现象进行初步感知,理解有关“沉浮”、“溶解”的概念。3.在动手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教学准备:橡皮、塑料尺、小玻璃瓶、橡皮泥、泡沫塑料、水槽、盐、红糖、土壤、石子、筷子、透明杯子。教学过程:一、从生活中引入师:在上节科学课中,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固体,今天老师这里就带来了一种固体,看看这是什么?(教师出示红糖),如果老师将红糖放入水中,你们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猜测。)犤评…  相似文献   

19.
3-6岁幼儿科学探究的年龄特点及其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6岁幼儿在探究的兴趣点与目的性、所适宜的探究方法与探究记录方式、表达结果与交流等方面既具有共性又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差异.一般来说,小班幼儿更喜欢探究自己日常喜欢、熟悉的事物,探究兴趣不稳定,其探究方法更多局限于直接的感知与操作,探究视角小,对操作过程感兴趣,但不喜欢记录与表达,同伴间较少主动交流,对教师的提问虽能给出实时的回答,但说得极为简单,通常是重复已有的想法或同伴的表达.中班幼儿对生活中时有接触但不太熟悉的事物更容易表现出强烈的探究兴趣,喜欢观察特征明显、多元、有变化且好玩的事物与现象,会主动记录自己探究的猜想或结果,但还缺乏逻辑性与层次性,经常是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围绕问题进行整体有序观察或两两比较探究,乐于与同伴交流.大班幼儿则开始逐渐对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或问题表现出探究兴趣,喜欢关注事物的变化、细节特点与功用等,活动前预测、活动中检验与求证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开始乐意尝试多元化、个性化的记录与表达方式,常常会边探究边交流讨论,甚至还会出现争论与协商.教师应关注不同年龄段幼儿科学探究学习的需求,提升自己研究幼儿发展、提供支持性教育的能力,以增进幼儿科学教育的适宜性,最终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客观事物的心理过程。观察能力是幼儿在与周围的人、事、物的互动过程中,在成人有意识的引导下逐渐发展起来的。良好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幼儿更快速、更广泛地习得知识、增广经验、发展智力和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在了解幼儿观察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