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课间的时候,新生彭仲天托着电子辞典走上来:"我注意到,您刚才在课上说琐罗亚斯德教又名景教。或许是口误吧,但景教可不是什么琐罗亚斯德教,它另有所指,您请看!"电子辞典上的字体比任何人的字体都更标准和毋庸置疑:"景教,基督教的一支聂斯脱里派的别称……"彭仲天本来可以先把辞典上的方块符码通过那个叫做"记忆"的程序复制到大脑的信息存储区,在知识领域里完成一个最为中国学生所擅长的简  相似文献   

2.
滕磊 《家教指南》2006,(5):89-93
琐罗亚斯德教乃世界五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一度成为萨珊波斯、大夏和粟特城邦的主要宗教,在伊朗及中亚各地广为流行.至少在魏晋时期,琐罗亚斯德教就传入中国,隋唐时期曾与景教、摩尼教并称"三夷教",又称祆教、火祆教或拜火教.本文依据近年入华祆教研究的新进展,通过中西亚祆教寺院的比较,试图找出在华袄教寺院(祆祠)的一些特征,如位置、型制结构,内部设置火坛、悬挂素书、供奉神龛等,以期对中国的祆教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严春友 《中国教师》2013,(21):79-80
有些人以为宣称“道德是必要的”,便是道德;事实上他们只相信一件事:那便是警察是必要的。——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是尼采以散文诗的形式写的哲学著作,集中了尼采主要的思想。查拉斯图拉是书中的主人公,他是公元前7世纪左右伊朗琐罗亚斯德教的宗教家和预言家,尼采借用这个形象来表示对于未来时代——超人时代的预言。  相似文献   

4.
祆教起源于古波斯琐罗亚斯德教,主要由粟特人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土,敦煌文书中不乏祆教尤其是祆庙的记载。从建筑形制上来讲,敦煌祆庙呈现出古波斯宗教建筑的特征,中央为四柱方形内殿,四周绕以柱廊;庙中既祭拜神像,又有圣火崇拜的痕迹,考虑到中亚祆教与波斯本教的关系,敦煌祆庙应同时继承了中亚和波斯两地的传统。  相似文献   

5.
塔吉克族是现当代帕米尔地区生活居住的主要居民之一,曾信仰过琐罗亚斯德教、佛教等。从10世纪末至今,中国塔吉克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的重要支派——伊斯玛仪派。文章主要通过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从中国塔吉克族宗教生活的历史回顾、现实状况、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多元宗教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亚洲四小龙”中,新加坡不仅以其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工业化成就为举世称羡,更以其独具一格的多元宗教文化令世人瞩目。新加坡虽只是一个小岛国(面积为636平方公里)、人口少(260多万人)、历史短(只有170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汇聚了世界上一些主要宗教。较大的有:佛教、伊斯兰教(新加坡称为回教)、基督教、道教、印度教,同时还有:锡克教、犹太教、耆那教、琐罗亚斯德教以及当地石叻人的萨满教等,堪称“世界宗教博物馆”。这些多元异质的宗  相似文献   

7.
黎巴嫩印象     
黎巴嫩很小,大概只有一万多平方公里。但是,你可不能小看了黎巴嫩,这个小小的国度,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说到黎巴嫩,自然就会联想到腓尼基、迦南、肥沃新月地带,古波斯、古希腊、古罗马甚至古埃及这些历史概念。这个在历史上被称为"迦南地"的地方,和犹太教、基督教、希腊神话、琐罗亚斯德教以及伊斯兰教,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古代波斯宗教哲学的二元本体论及原型意象的审美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宗教的哲学二元论 ;指出了这种二元对立的思想决定了古代波斯人认识世界存在状况的基本观点 ;阐述了这种二元对立观点深刻影响到古代波斯人的审美思想 ,促成了波斯人审美思维中的原型意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阿维斯陀经中的风神伐由不仅是自然之风,更象征万物生命的气息.伐由传到中亚地区后,借鉴了当地的湿婆形象,变成了贵霜祆教风神乌悉.萨珊人征服巴克特里亚地区后,对乌悉形象进行了一系列改变,使他更接近了伐由的"琐罗亚斯德教"特征.三头乌悉的形象在粟特继续存在,称为乌悉帕卡,比伊朗本土的伐由地位更重要了.传到中土的乌悉帕卡以三尊神之一的形象出现,唐宋文献清楚地记载了这一披着湿婆外衣的祆教风神,生动再现了祆教与印度教、佛教之间的交流图景.  相似文献   

10.
毕爱弟 《山东教育》2005,(31):34-34
记得初为人师时.对教学有着满腔的热情.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甚至恨不得“揪”着学生的耳朵千叮咛万嘱咐.可效果往往与自己的教学初衷背道而驰。如教“琴”字时。我考虑到学生容易写错.就把“琴”字用特大号字体写在黑板上.并反复强调.千万不要把下半部分写成“令”。  相似文献   

11.
移鼠     
要是问中文中的“移鼠”是什么意思,只怕没几个人答得上来。其实“移鼠”就是基督教的“耶稣”,亦即中国人最初用“移鼠”来翻译“耶稣”这个词的。基督教最初在唐代传人中土,在中国被称为“景教”。据说唐太宗曾特准建立景教寺,而且景教曾一度流行于唐朝全境,直至武宗禁教后逐渐衰亡。但唐代景教的流行留下了最早的中文基督教文本,即所谓景教文献。其中最早的“序听迷诗所径”将圣母玛利亚译为“末艳”,将“耶稣”译为“移鼠”,因此就有这样的句子:“末艳怀孕,后产一男,名为移鼠。”将耶稣译为“移鼠”的人是信徒,当然并无恶意,只是纯粹取其译音而已。但近世研究景教的中国学者则颇感不快,觉得把耶酥  相似文献   

12.
自我批评     
四川资阳市碑记镇大佛中学罗永久老师来信指出:本刊第一期“文学形象画廊”《堂吉河德》一文中的“堂吉河德”中间少了一点.应为“堂·吉河德”、编辑部经过认真查找资料,证明罗老师所指正确。在西班牙语中,“堂”是绅士、知生的意思一“堂·吉诃德”就是吉河德克生,中间加一点.正好能恰当地表达这种意思当前币面上出售的书籍中,还有{少省略一点,直接写作堂吉阿德,还有写作唐吉河德的,请人家阅读时予以注意_在这里,我们感谢罗老师对我刊的关心和厚爱,并向广大读者致歉。另外,本刊第3期第42页标题中的“辩”,应为“辨”字,…  相似文献   

13.
雍晓燕 《四川教育》2012,(10):10-13
上小学时,读过两篇课文:《朱德的扁担》和《为人民服务》,为元帅朱德和战士张思德的事迹感动不已。而且还知道,他们有着相同的籍贯:四川仪陇。今天,终于有幸一访“两德”故乡——仪陇县。走进仪陇,处处德香。德的博大恢宏.德的无穷蕴藉。构成了一个县的强势灵魂,铸就了一个县的文化品质。仪陇人以德兴文,形成了以张扬“两德”精神为主干的剪纸、篆刻、书法“三乡文化”。顺利地在国家文化部捧回一顶“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桂冠。以德立教,既仰望星空,瞄准高端;又脚踏实地.大胆开拓。不断增强教育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革命老区的教育品牌。  相似文献   

14.
景教碑“七时礼赞”中“七时”究竞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纭。从语言学角度出发,通过考察佛经中与之类似的“六时礼赞”,确定“六时”为“每日六次”;景教史上曾有过“每日礼拜七次”的仪式,二教均有每日礼拜的习俗,只是礼拜次数存在差异。景教传入中土后,面对佛教“每日六次”的礼拜仪式,极有可能受佛教“六时礼赞”影响,汉译“每日七次”礼拜为“七时礼赞”。因此,“七时”应类比佛教的“六时”,意为“每日七次”。  相似文献   

15.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了三十多年课的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观摩课.课后有人问他:“您花了多少时间准备了这堂课?”他笑着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其实,现场准备只花了15分钟.”  相似文献   

16.
“罗老师,我是李丽的妈妈,昨晚刚从深圳回来.今天一早.我家丽妹子就要我打电话给您,请您到我家来家访,还说是您放假时反复交代的.您可一定要来呀!”  相似文献   

17.
林希 《神州学人》2000,(5):37-39
4.午后幼儿园 午后幼儿园的老师是南斯拉夫人,叫亚斯娜。她是一个50岁左右的胖太太,人很慈祥。 郭闽刚入园的时候,亚斯娜太太让我陪着郭闽,可我只陪了20分钟就想回家。亚斯娜太太很担心:“他要是哭了怎么办?”我笑了:“放心吧!我的孩子自18个月上幼儿园,从来就没有哭过!” 我说的是实话,想当年,接送儿子的任务是他爸爸负责的。近乎全新村的人都知道他们父子:“那跟在小郭自行车后面颠啊颠的‘小小郭’上幼儿园总是那么快快活活的。”那些每天为孩子不肯上幼儿园而发愁的家长看着更是羡慕。 郭闽和爸爸的关系在那时要比…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备课琐谈赤峰市乃林蒙古族中学巴易尘备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名人们已有颇多的论述,这里是我教学备课的粗浅体会,零零散散没有什么规律,故称为琐谈。之一,高瞻远瞩,要上“水平”“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课本《中国古代史》(选修)第18章“隋唐文化”第二节“宗教、哲学和史学”中说:“隋唐时期,统治者对外来宗教的态度比较开明,从西亚传进的祅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都受到尊重。”这里提到的祅教、景教和摩尼教,是唐代的三种主要外来宗教。它们都是来自波斯的古代宗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几乎是在同时,在教义上又有相通或继承的关系,唐人一时不易分辨清楚,便统统称之为“波斯胡教”。这三种宗教在古代西方和东方尽管有些时候得到某个政权的承认,甚至处于国教的位置,但总体来看是被排斥在正统宗教之外的所谓“异端”宗教。其教义及传播情况鲜见于中外史籍,后来随着考古发现的进展,人们才对其逐渐有所了解。关于景教及其传入中国的情况,《历史教学》1997年4期杨志玖先生的文章已有介绍,这里重点谈一下另外两种宗教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德教”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和特点.它显示了中国文化崇尚“德治”与“仁政”的特殊禀赋,也使古代乡村治理呈现出鲜明的“以礼训人”的特点。“德教”传播了仁爱思想.推动了古代教育和文明的发展,也促进了民生问题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