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锡林郭勒盟1958年~2013年的9个气象站点数据分析了气候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特征及其极端气候事件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极端气候事件对气候变化有很大的贡献。极端降水对降水的年际响应关系明显好于极端气温对气温的响应关系。其中极端最低气温对平均气温的贡献大于极端最高气温的贡献,降水强度对降水量的响应也明显好于日最大降水量的响应,而且极端气候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都存在明显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世界极端气候事件越来越频繁,所带来的灾害也是令人触目惊心。作为严重依赖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旅游业,正面临着旅游区域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的压力。目前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旅游研究逐渐增多和深入开展。然而,有关气候变化对旅游的影响研究大多没有考虑极端气候的作用,而极端气候事件对区域旅游业具有巨大影响。通过介绍极端气候事件的涵义及影响机制,分析了极端气候事件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最后提出中国旅游业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淮河流域尤其是淮河上游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腹地,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指标性意义.农业起源与发展正是人类对气候环境适应的过程.农业为中华文明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末次冰消期以来中国中东部极端气候环境事件与农业起源发展和人类适应研究"课题2"淮河流域稻作-旱作农业演替过程及其环境和文化背景研究"的总体目标是揭示淮河流域稻作-旱作农业演替过程及其文化和环境背景.该课题依托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平台,课题负责人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居中.通过两年的工作,课题已经建立了淮河流域稻粟兼作农业的演替过程的基本框架,未来将细化部分时段的农业发展情况,同时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应的环境和文化背景,进而全面了解该地区考古学文化演替和原始农业发展过程的关键时间节点与末次冰消期以来极端环境事件的对应关系,为全面认识中国中东部地区极端气候事件与农业起源、发展和人类适应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我国海岸带湿地已面临着严重的退化风险。文章通过对海岸带湿地退化多重因素,如海岸带围垦、城市化发展、海岸养殖、外来物种入侵、海岸侵蚀、环境污染及海平面上升等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适应我国海岸带地区发展特征的"与自然共建"湿地修复、湿地生态系统自然资本有效评估及补偿、湿地综合监测等应对策略,为实现我国海岸带地区科学和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国家气候中心陈鲜艳研究员多年来在重大工程气候监测和影响评估、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开展业务和研究工作,带领的三峡工程气候效应评估研究小组主要针对三峡工程的气候监测、局地气候效应评估、气候变化对三峡工程影响及应对措施等进行研究,研究分析了水库区域主要气象灾害和极端事件规律,阐述了三峡库区气候基本观测事实,初步揭示了库区气候效应,为三峡水库对气候影响评估提供了科学结论,通过建设三峡库区气候监测系统,提高了三峡库区气候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社会-生态系统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其在气候变化适应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科学评估其对气候变化脆弱性对于制定气候变化适应政策及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气候-生计"脆弱性框架,以云南省哈尼族农村社区为例,结合问卷调查和气象数据,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哈尼族农村社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①哈尼族农村社区对气候变化的暴露度较高(0.52),但由于当地社会-生态系统的敏感性较小(0.44),适应能力适中(0.48),系统整体脆弱性较低(0.02);②哈尼族社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脆弱性较低得益于当地可持续的社会-生态系统,传统的文化组织制度及集体行动机制;③不同地区敏感性及适应能力内部结构分化,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及社会资本是制约地区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维护并发挥好当地的社会-生态系统及传统组织制度,同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有助于维持较低的气候变化脆弱性。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情景下,高温热浪、极端降水、极端干旱和风暴潮事件在"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区域均呈增强趋势,严重威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文章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极端气候事件风险识别与评价工作中存在的评估尺度粗且单一、应对策略薄弱等问题,围绕极端干旱、极端降水、高温热浪、风暴潮4类代表性极端气候事件,建立了多尺度极端气候风险评估技术体系,完成了千米、百米和十米尺度的风险评估工作,实现了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4类极端气候风险的空间分布、发展趋势、主要影响因素的把握,为更合理、有效地应对灾害,减少和转移灾害风险,减少人身和财产损失等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8.
西藏气候和环境变化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慧林  傅平顺  杜军 《西藏科技》2009,(6):55-58,80
利用西藏1961~2008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等资料,分析了气温、降水变化趋势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西藏年平均气温以0.32℃/10a的速率上升,高于全国平均气温增暖速率;西藏绝大多数台站年降水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加速率在1.8~38.7mm/10a之间.未来西藏气温继续升高,降水量趋向增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将出现变化,对西藏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建议大力加强西藏乃至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适应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是指除在类似时期内所观测气候的自然变异之外,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组成而造成的气候变化。在全球气候增暖的背景下和新兴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新兴县本地气候已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最近十年来,由于环境破坏日趋严重,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已变成一个急需解决的刻不容缓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新兴1977—2006年共30年的观测资料的分析,得出新兴县气候因子变化的一些基本特征。气象资料分析表明,新兴县气候已呈现出气温升高、降水和日照减少、大雾日数趋于增多导致能见度降低的显著趋势,从而导致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如高温酷热增多、强雷暴不断显现,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对气候变化的规律进行探讨,并采取综合措施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气候环境     
<正>全球气温1.5摄氏度增暖稳定后极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频率持续增加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蔡文炬教授、吴立新院士团队与国内外科学家合作,利用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多气候模式试验数据研究发现,即使全球增暖控制在1.5摄氏度,极端厄尔尼诺事件发生频率仍持续增加,人类社会依然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重大影响;研究论文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厄尔尼诺是对全球气候有重大影响的自然变率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已广泛认识到,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最重大的风险危机之一。近50年是过去2 000年以来“一带一路”地区最暖时期,这主要归因于人类碳排放不断增加和累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带一路”地区平均气候变化表现为增温速率快、降水和蒸发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等特征,极端高温、暴雨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总体上频次和强度均快速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一带一路”地区每10年气候灾害发生次数超过20世纪70年代发生次数的5倍。“一带一路”地区近50年气候系统的显著变化主要可归因于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受到人为气溶胶排放、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等的影响。预估研究表明,实现全球碳中和前,“一带一路”地区平均与极端气候变化将沿着目前的趋势非线性发展,气候变化灾害风险整体上将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碳中和时期,气候变化特征将呈现新格局,气候风险将出现新变化。文章综合分析并识别“一带一路”地区重大气候灾害风险及空间差异性,提出相关防范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和阿巴嘎旗为研究区域,以89户牧户的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分析法,较深入地分析了牧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对牧民理性适应气候变化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以期为有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黄河源地区牧民对草地退化的感知——以达日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黄河源地区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该区域草地退化被认为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牧民作为牧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与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对草地退化的感知和应对措施对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牧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对黄河源地区达日县143户牧户进行调查,分析牧户对气候变化和草地退化的感知、响应、应对措施,以及牧户草场建设的参与性等。结果表明:牧民对气候变化感知敏锐,特别是极端天气变化感知强烈;牧户对草地退化意识较强,但对草地退化原因理解不够全面,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及引导;牧民对草地退化治理措施感知各异,多从自身需求考虑,因此偏向于对自己有利的措施,如草场建设、补饲等措施增强了牲畜抵抗风险的能力,得到牧户认可;牧民对政府政策不完全认可,今后的工作应加强以牧民利益为主的措施,拓展牧民生计方式,才能真正调动牧民积极性,使当地的退化草地得以恢复,经济得到发展,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华北地区能源行业产出对气象条件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正在成为社会经济的重大影响因素,能源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包括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在内的影响因素。本文旨在研究气象灾害对华北地区能源行业产出的影响变化情况,将气象因素引入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1987-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动态的分析,研究能源行业产出对气象条件变化的历年敏感性影响,并具体分析气象灾害对能源行业产出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研究结果显示:①气象条件变化对华北地区各省市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不一,但总体而言对能源行业产出存在显著敏感性影响;②就整个华北地区而言,低温冰雪灾害对能源行业的影响程度远大于高温、干旱、洪涝等灾害对能源行业的影响程度;③从历年变化的角度来看,华北地区能源行业产出对气候因素变化的敏感性变化情况,与各省市相关气象灾害的分布和损失情况存在某种一致性。根据敏感性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日,在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十分引入注目。报告称,由于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中国东部现在发生类似于2Ot3年破纪录的炎热夏季的可能性比上个世纪50年代增加了60倍。最新研究成果指出了气候变化对区域极端高温事件的影响,指出气候变暖会增加发生极端高温事件的风险,为气候变化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基础,同时也为人们认识当前的气候变化提供了参考。作为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气候专家孙颖研究员在气候变化科学研究领域曾取得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最近五年,她的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科学发现在国内外引起一定的反响和关注,对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季风的变化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揭示人类活动和自然因子对中国地区极端温度的变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查找已有科研成果和大量历史气候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通辽市近45年(1971年~2015年)强降雨的影响特点、变化趋势和变化成因,并从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科学和技术能力建设、防灾减灾科普等方面提出了应对强降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胶州湾地区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未来趋势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军岩  於琍  于格  初子莹 《资源科学》2011,33(10):1984-1990
利用胶州湾地区7个气象站点逐日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以及MIROC3.2_hires-RegCM3模式输出结果分析了胶州湾地区1959年-2008年气候变化特征以及2011年-2030年该地区的气候预估结果。研究表明:①近50a,胶州湾地区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65℃,线性增温率为0.33℃/10a,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温速率...  相似文献   

18.
常丽博  骆耀峰  刘金龙 《资源科学》2018,40(9):1787-1799
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社会-生态系统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其在气候变化适应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科学评估其对气候变化脆弱性对于制定气候变化适应政策及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气候-生计”脆弱性框架,以云南省哈尼族农村社区为例,结合问卷调查和气象数据,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哈尼族农村社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① 哈尼族农村社区对气候变化的暴露度较高(0.52),但由于当地社会-生态系统的敏感性较小(0.44),适应能力适中(0.48),系统整体脆弱性较低(0.02);② 哈尼族社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脆弱性较低得益于当地可持续的社会-生态系统,传统的文化组织制度及集体行动机制;③ 不同地区敏感性及适应能力内部结构分化,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及社会资本是制约地区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维护并发挥好当地的社会-生态系统及传统组织制度,同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有助于维持较低的气候变化脆弱性。  相似文献   

19.
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地区水热条件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结合DKRZ OPYC模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模拟试验结果,利用随机天气模式WGEN对该地区未来水热条件的可能变化进行数值模拟,由此可以克服以基准气候下建立的线性统计关系,通过大尺度平均气候要素研究气候资源变化的不足。文中不仅给出了农业气候资源基本特征量的变化,如作物生长季、≥0℃有效积温和不同时间尺度的平均降水量等,而且详细分析了2×CO2气候情景下,该地区极端气候要素值的可能变化,如生长秀内极端平均最高气温、冷害低温如日、≥30℃高温日、≥50mm暴雨日和日最大降水量等。文中还针对不同作物类型,以作物需水量和缺水量,模拟了未来气候条件下,该地区主要农作物春小麦、春玉米和一季稻水热条件匹配状况的可能变化。结果表明,未来增温有利于改善东北地区当前的热量条件,减轻低温冷害的危害;降水量增加有利于改善干旱地区作物的供水条件,提高作物产量。但是由于降水的增加不足以补偿增温引起蒸发蒸腾的增强,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生长发育期间水分普遍不足,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农业产量将受到影响。另外,平均气候变化以后,气候极端值的变化将更加剧烈,因此,异常天气灾害对农业的危害程度有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20.
中国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波动响应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谢云 《资源科学》1999,21(6):13-17
气候变化使我国气候资源的波动亦发生相应变化,考虑到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定量描述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波动响应的敏感程度,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粮食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气候变化影响评价和响应对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本文通过定义敏感性指数和气候影响程度指数,初步探讨了我国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波动响应的敏感性,以及气候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对气候资源响应的敏感地区主要分布在某些气候边缘地区,如水热年际变率较大地区,气候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北方强于南方,并且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影响程度逐渐减弱。因此针对气候变化开展的响应对策研究,应考虑地区自然资源和经济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