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都说掩卷深思,可我思索着总也不愿意掩卷。我依然小心翼翼地用心灵朝圣般地去触摸《论语》中每一个被古代先贤焐热过的文字,一遍又一遍地去接受它的洗礼。坦率地说,我不是第一次读《论语》。记得在2003年的时候,因为"半部《论语》治天下,一篇《周易》定乾坤"这句话,我对《论语》产生了好奇,信誓旦旦地买了《论语》精华本。记得当时翻看了不到30页,我的好奇连同一丁点的鸿鹄之志,被满眼的之乎者也  相似文献   

2.
我的儿子王紫豪在过去的一年半中,从未间断过诵读经典。每天早晨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一周所学的内容背诵五遍,晚上临睡前也躺在床上再背诵五遍,当儿子慢慢地进入梦乡之后,我仍继续为儿子诵读两遍,这样做的目的是要通过无意记忆,巩固有意记忆,通过被动学习帮助主动学习,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儿子已经会背《三字经》、《孝经》、《弟子规》、《大学》、《中庸》了,《论语》全文二十章,儿子也已经会背十一章了。而在认字方面也有很大提高,从开始的全不认识,到在教师和家长未教的情况下,基本上也可以自己读《论语》了。…  相似文献   

3.
悠悠师生万古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需要伟人,伟人需要老师。其实不仅伟人,任何人都需要老师;没有老师,个人不能成才,社会不能进步。当然,这里所说的老师是广义的,不一定在课堂上讲过课。我读了许多年书,老师是很多的。很惭愧,我至今仍碌碌无为,实在说不过去。不过老师的一些教诲是我永远不能忘怀的。1936年,我在枫墅村上小学,第一个学期读的是私塾,一开头就背《论语》,第一句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一点不懂,也不敢问,反正背就是了。那时记性真好,不到一学期,居然背完了全部《论语》;而那时有人说,  相似文献   

4.
这学期,我开始给美国学生讲《论语》了。第一课从“学而”起讲,第二段就讲到了有子那段著名的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大意是说:做人孝  相似文献   

5.
我幼年曾受过一段私塾教育。当时读了《论语》读《孟子》,读到《滕文公章句上》的时候,我的私塾生活遽尔中止,《孟子》便没有读完。后来不记得在哪一年的冬天,忽然立意要将《孟子》通体读过一遍,于是拣定了阴历开岁的大年初一,我把自己反锁在一间空屋里,自限一天读完一  相似文献   

6.
郭学萍 《教师博览》2010,(11):36-38
我曾有机会恶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孔子,也因此把那本被李敖痛斥为"只不过是一万一千七百零五个字的空疏东西"的《论语》颠来倒去读了数遍。  相似文献   

7.
诵读经典是我校六年级开展的一项语文实践活动.活动以论语学习为切人点,以我读《论语》,我记《论语》,我讲《论语》为主线,以达到人人参与,人人爱读、人人会背、人人能讲的活动效果.学生们在学论语、讲论语、背论语、悟论语的过程中,心灵得到升华、净化.学生们在提高文化品位的同时更加会合作,敢表达,善感悟,乐交流,有效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8.
人能弘道     
我在年轻时,听别人提问:"如果一生只念一本书,应该选择什么书?"在我来不及细想及回答时,别人就主动宣布了答案:"当然是《论语》了!"后来看到钱穆先生九十二岁时的感言,说他每年至少重读一遍《论语》,并且总是会有一些新的启发。如此看来,《论语》对年轻人与老年人,对平凡人与大学者,都是必读与必须不断重读的一本经典了。  相似文献   

9.
欣欣有约     
欣欣姐:啊哈!新的学期又开始了,积蓄了一个假期的力量,同学们可要加油努力了。欣欣姐在这里祝大家新学期心想事成!我已经初三了,可我舍不得陪伴了我三年的《作文大王》啊!我依然记得当我的第一篇文章在《作文大王》上发表,领到我生平的第一笔稿费时,我是多么激动啊!我捧着书,把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一边读一边哭。是《作文大王》给了我第一次成功的快乐;是《作文大王》的“笔友秀”让我交到了好多好朋友。如果不是《作文大王》给了我初次投稿成功的快乐,那我的作文今天根本就不会有80分,我的语文竞赛就不会得到二等奖,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作文…  相似文献   

10.
曲阜游记     
我在曲阜住了几天,等于温习一遍《论语》。《论语》是我爱看的一部古书,有些话挺有意思,尤其是孔子本人,可亲可近。我从白杨夹道的公路远远望见了曲阜。鲁城早已不在了,孔林南界的土墙可能就是它的北城基。洙水河可能就是它的护城河。现在的城墙是明朝正统年间修筑起来的,有  相似文献   

11.
老师,我想对您说一件遗憾的事。在这学期的家长会上,姚知林的家长提议每个同学轮流当一日班长,老师采纳了他的建议,就在班级宣布:按学号轮流当一日班长,每个人在当一日班长的早晨都要向大家讲一条小知识。同学们听了非常高兴,我更加兴奋,因为我也有机会当一日班长了。同学们按学号轮流着,他们有时讲的资料是重复的。我想:我当班长的时候,跟他们讲的资料一定不一样。在“五一”的前两天,我准备了《肥皂的发明》这一资料。我反复把这篇短文读了好几遍,然后试着背了一下。妈妈听见了说:“你背得不太流利,再读几遍,一会儿我考你…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中期,辗转读到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真是难以忘怀。当然,这部《论语别裁》是一部争议之作,比如著名学者张中行就曾认为该书对《论语》原文的有些解释不顾语文规律,自己高兴怎么讲就怎么讲。不过在我读来,此书确实有乐趣。治学态度固然是一方面,逻辑性却是另一方面。在此之前,我所读过的类似作品不乏微言大义,气度恢弘,然而常常带着  相似文献   

13.
男男记录     
李亚鹰 《幼儿教育》2012,(34):28-29
大班幼儿毕业前的最后一天傍晚,男男一直蹭着我,不跟妈妈走,直到只剩下他一个人。"老师,您把《男男记录》再给我讲一遍吧!"男男把《男男记录》递给我。我把男男揽在怀里,然后一页一页打开《男男记录》,轻轻地讲述着:"……3月15日,男男主动帮老师给小朋友晒被子……4月4日,男男学会跳绳了……5月28日,在游戏中男男替小兔子想了三个战胜大灰狼的办法……"讲着讲着,男男哭着说:"老师,我不想离开你,我  相似文献   

14.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家人在背地里打开他的书箱,发现他每次处理国家大事时,回家翻阅的那本册子,竟然真如其说,是半部《论语》。自《论语》诞生以来的2000年间,中国人把这本书不知研读了多少遍。它在东方文化史上的重要  相似文献   

15.
薛涌 《大学时代》2006,(11):44-44
这学期.我开始给美国学生讲《论语》了。第一课从“学而”起讲.第二段就讲到了有子那段名的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大意是说做人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就很少会冒犯上面的权威。不冒犯上面权威的人.则从来没有叛乱的。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读写》2010,(9):18-20
无论是北师大的于丹讲《论语心得》名噪一时也好,还是复旦教授朱维铮骂于丹不懂《论语》也罢,反正《论语》是火了,这不,连夏潜龙同学都不甘寂寞,要瞠一蹬这潭浑水品读《论语》了……  相似文献   

17.
一、执教《孔子游春》的缘由孔子的思想,不光对中国,对整个人类都具有永恒的意义。因为要寻“根”,因为对民族文化怀有深深的敬重,我读起了《论语》。在研读《论语》的基础上,我切合实际地把《论语》中跟实际生活结合紧密的有用的语录整理出来,进行分类,并于2006年2月17日向全校教师做了《聆听孔子》的专题汇报。该专题汇报得到了江苏省教科院中文系专门从事先秦诸子散文教学研究二十余年的姚曼波教授的充分肯定。于是,我想通过这个支点,引导身边的人去读《论语》,尤其是想引导小学生去诵读《论语》中关于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关于学习等浅显…  相似文献   

18.
第一篇让我为之动容的语文课文应该是琦君的《金盒子》,那是我在初一第一学期学到的一篇自读课文。记得在老师未讲之前,那篇课文我就一口气读了三遍,边读边为之泪下。学完课文后,我还给琦君奶奶写了封信,大意是感谢她让我如此强烈地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我不知道这位台湾作家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是怎样的心情,我只知道我读《金盒子》的时候,心里会腾起一种如裂帛断弦般的痛楚,漫开一种支离破碎的伤感。不仅如此,我还诧异于《金盒子》表现出来的震撼人心的真实、洗尽铅华的朴素和纤毫毕现的细腻。《金盒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相似文献   

19.
聆听     
孔子在《论语》中讲了一句我认为是伟大而震撼人心的话,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同学们,作为天下人,应该以天下事为己任,勇敢地承担起来。——温家宝总理视察湖南大学时,借《论语》鼓励大学生要勇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0.
初识《小学青年教师》,缘于一次偶然。2003年1月,忙碌的一学期即将结束,学校要求每位教师交一篇教学论文,作为工作总结。这对于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从未写过教学论文的我来说,着实有些难度。说起教学工作,我也有自己的一点实践经验和思想认识。但是要把这些体会、想法“倒”出来,写成一篇文章,我不仅缺乏这方面的写作知识,更缺乏写作经验。这可真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那两天,我不知把手中的《河北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师》翻阅了多少遍,但还是无从下笔。望着地上一团团揉皱的稿纸,我感到很无助。怎么办呢?无奈中,我想到了同事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