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新闻记者》第4期上发表金东水同志《话说新闻改革的“京派”与“海派”》一文,这确实是值得一议的问题。我先要说,金文题目不够确切。应当是新闻写作的“京派”与“海派”,是就新闻业务领域而言的。金文说成“新闻改革的‘京派’与‘海派’”,新闻改革的范围比较广了,除了新闻业务问题之外,还包括新闻体制等等大问题。而且就“改革”而言,是不大好分什么“派”的。金文一开头讲在上海好新闻评选会上听到的。这话正好是我在会上说的。但这种说法的真正来源是在北京或其它地方。我在会上说,北京有一种说法:新闻有“京派”、“海派”之分,我  相似文献   

2.
武警安徽总队采取措施,努力把新闻干部培养成为“部队通”,提高新闻干部搞好工作报道的能力。去年初,这个总队政治部针对新闻干部对本部门工作比较熟悉,而对其他部门工作却不甚了解;对一般性的“好人好事”的宣传报道驾轻就熟,而对部队中心工作的宣传报道却不会抓、不会写的现象,总队在组织新闻干部进行业务学习时,把军事、后勤知识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让新闻干部成为精通部队各项工作的行家里手。他们组织新闻干部参加机关高科技知识讲座和军事、后勤业务函授学习,使新闻干部像熟悉政治工作一样熟悉军事、后勤工作。他们还明…  相似文献   

3.
说到军事新闻的来稿质量,编辑们感触最多的是一眼看中的好稿少,可编可不编的多。而记、通讯员们又觉得军事新闻难写。写好军事新闻固然不易,但好稿少的原因不在难写,而在采访功夫不到家。名报人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指出,在报纸所有业务中,“以采访最为重要”,“因为一张报纸的最重要原料厥为新闻,而新闻之取得乃在采访”。可见,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出版中,采访的作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读《中国记者》上的《“大家都轻松一点”》一文(载1990年第3期),不由要叫声好。文中讲到,由于“现在不但会多,而且有会必请领导”,使得领导和采写会议新闻的记者都很“不轻松”。领导“硬着头皮坐在主席台上,还总得说上几句‘实在没什么准备’的话”;“记者也够难的,写吧,实在没多少东西,不写吧,领导与会了。”由此呼吁新闻改革,  相似文献   

5.
读者之声     
甘肃省成县广播站高志峰:1987年县广播站订了《新闻与写作》。每期一到,釆编人员就组织业务学习。其中“新闻来稿评析”、“新闻写作的语言·技巧”、“当好通讯员浅谈”等专栏是必学内容。由于我站连续5年订阅《新闻与写作》,采编人员写作水平明显提高。5年来,本站有7篇稿获地区  相似文献   

6.
为把《南阳日报》办得更好,《南阳日报通讯》在有关单位支持下,开始举办“飞龙杯奖”征稿活动。征稿时间从1988年1月1日起,10月1日止。征稿内容有“如何办好南阳日报”,“新闻理论探胜”、“耕耘与收获”“作品评介”、“业务研究”、“新闻苑萃”及封面设计和摄影,美术、书法作品等。稿件将首先在《南阳日报通  相似文献   

7.
在全国企业报第四届好新闻评比中,《江苏太耐报》参选的新闻照片《夫妻双双把血献》荣获一等奖。这是近年来我报重视新闻图片运用的一大收获。我们的做法主要有四方面。——提高思想认识。以前,我们采编人员对新闻图片的认识还是“初级阶段”,以为照片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活跃版面,编排时能做到“图文并茂”就可以了。后来学习了一些新闻业务,我们逐渐认识到,与文字报道一样.新闻图片也是新闻形式之一;新闻照片纪实性强、历  相似文献   

8.
一、消息写作中可否有议论消息是一种最基本的新闻体裁,是报纸、广播。电视新闻大家族的主力军。其显著特点是靠事实说.话。消息作品靠事实说话无庸置疑,但是消息写作中要不要有议论成分呢?这一问题一直是新闻界争论的话题。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孙世恺在《“画龙点睛”需妙笔》一文中说:“消息有点议论,是新闻报道发展的历史和读者的要求……”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叶春华在《新闻业务基础》一文中写道:“我们强调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这并不等于说,我们一概排斥议论。”解放军报社新闻函授中心教材《新闻写作…  相似文献   

9.
从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来说,写一条新闻总得有个“根据”或出处,表明报道的事实一有来源,二是新鲜的。否则,报道的事实缺乏“根据”或出处,既难突出新闻的“新”,甚而还会构不成“新闻”,同时又使读者感到新闻无来源,对它的可信性产生疑惑。因此,写作时应当努力交代出“新闻”产生的“根据”或出处,这便是新闻中的“由头”。可是,从报上常看到没有“新闻由头”的新闻。例如,今年2月3日《北京晚报》一版刊登新华社播发的一条新闻就有这个问题。先看新闻的开头:“北京市工业企业全面推行以‘两保一挂’为  相似文献   

10.
一、为什么要提出“思辨性新闻”?关于新闻的定义,目前有上百种。在我还没有从新闻教科书上看到“思辨性新闻”这个条目,自己也还没有对“思辨性新闻”进行过周密论证和定义的时候,我便悄悄地为自己立下了一个追求———多写一些思辨性新闻。不管别人怎么看,这些年来我在新闻追求中要说有些什么风格和个性的话,主要就是得益于“思辨性新闻”这个观念和思路的确立。《既打“抗菌素”又打“葡萄糖”》、《保卫21世纪的中国》、《坚决克服“光荣的缺点”》、《群众盼改革领导莫犹豫》、《八名志愿兵为何临阵息鼓?》、《正气是这样树起…  相似文献   

11.
电视台的播音员说:“现在报告午间新闻”,“现在报告晚间新闻”。我认为这是不妥的。《午间新闻》、《晚间新闻》是一次新闻节目。所谓“午间”、“晚间”只不过是发布新闻的时间,并不是节目中播报的新闻发生在午间或晚间;因此,我们只能说“现在报告新闻”而不能说“现在报告午间新闻”。实际上《午间新闻》的全称应是《午间新闻节目》,为方便和精练省略了“节目”二字。说“现在报告午间新闻节目”显然搭配不当,因为在广播电视中只能说“播送……节  相似文献   

12.
湖北随州日报在编辑记者中开展读书“充电”活动,收到明显成效。近两年来,报社舍得在业务学习上投资,先后为每一位采编人员购买了《新闻报道新思维》、《知识经济与报业发展》、《现代媒体编辑技巧》等20多本书,并采取抽查和测试的办法督促大家认真学习,使编采人员业务素质大大提高。据统计,去年该报在省以上报刊发表的新闻论文20多篇,有10多篇新闻作品获湖北省地市州报新闻奖,有5篇获湖北新闻奖。报社被评为全省地市州报报业管理先进单位。(金鸣)随州日报督促编辑记者打牢业务根底@金鸣  相似文献   

13.
探讨“非事件性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5月,新华社开了国内新闻业务改革座谈会,其中一项重要议题是研究改进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此后,在新华社的业务刊物上,刊登了几位同志的文章,对非事件性新闻的作用、特点和写作要求进行了探讨。因为这些所谓的“非事件性新闻”,大量的是经济新闻,对这种新闻的探讨,对改革经济报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非事件性新闻”这个概念是寄晨同志最早提出来的。他在1963年第一期《新闻业务》  相似文献   

14.
《美国有没有“买书难”》在《出版科学》发表后,有同志问,美国有没有“出书难”和“卖书难”。 关于“出书难”,我问过美国朋友,没有得到明确的断然的“有”或“没有”的答复。这问题比较复杂。我国有一段时间大声叫唤“出书难”是由于印刷力量不足。这问题大约在10年前开始得到解决,近年来出书品种  相似文献   

15.
今年《新闻战线》第三期,肖新生同志在《记者业务探讨》专栏中谈到以“静态采访”作为记者摆脱“尴尬”境地的手段。我想,这个问题很有商榷的价值。对于一个年轻的记者,“无知”不属“丑行”,而无知+固执,就不仅讨嫌,而且是致命的弱点。“静态采访”若作为记者的十八般武艺之一种是可取的,若作为  相似文献   

16.
工人日报业务刊物《新闻三昧》“标题习作小竞赛”评选揭晓,一等奖三名,二等奖七名,三等奖十五名。去年三月,《新闻三昧》开展“标题习作小竞赛”活动以后,受到广大读者和中华新闻函授学院学员的欢迎。这次标题习  相似文献   

17.
进入90年代后,随着中央电视台新闻杂志类节目《东方时空》的开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开始为业内人士所关注。《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的陆续出台,以及午间新闻、新闻联播、晚间新闻的改革、改版,更使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成为人们争相使用的体裁。时下,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ing)是新闻业务研究热门的话题之一。深度报道应“深”在哪?怎样才能“深”下去?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发掘“事实”的深度。二、“问题意识”是引向深度的思维方式。三、建立事实的背景。  相似文献   

18.
林帆同志在他的《夸张与浮夸》(见《新闻业务》第六期)一文中,提出了在新闻写作中可以运用夸张手法的论点。他说: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时可以运用夸张手法,但要反对浮夸。他认为“浮夸”会使报道“有损于事实,失信于读者”,而“夸张”则可以“增强言语和文章的气氛,发挥更大的感染力”,能“增添表现力量”。什么  相似文献   

19.
戴浪青 《视听界》2013,(2):93-94
电视新闻已由传统的记者采集转向多元化。“拍客”新闻具有更快捷、更贴近大众的特点,是对传统电视新闻来源的补充。2010年2月,泰州电视台《新闻夜班车》开辟了“市民拍客”板块,2012年《新闻夜班车》改版后,将原先的“市民拍客”更名为“班车拍客”,与“班车时评”、“班车见闻”、“班车说法”、“班车杂谈”,构成一档完整的《新闻夜班车》。“班车拍客”子栏目自开设以来,每天至少播发3条拍客新闻。不同身份背景及职业的“拍客”拥有各种独特的资源及多元化的视角,使民生新闻电视栏目有了更多的来源。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新闻策划”问题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新闻策划”这一新名词在新闻界不胫而走,耳熟能详,并且被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所认同和推行,《新闻界》、《新闻记者》、《新闻知识》等新闻专业期刊,还就此问题开展了专题讨论。从在全国20多家刊物上发表的近50篇文章来看,或赞同,或质疑,仁智互见。 尽管对“新闻策划”一词至今仍存有争论,但如今从大报到小报,从广播台到电视台,新闻策划的实践已全面铺开,首都两家电视台设立“新闻策划小组”或“新闻策划科”的做法引起报界的共鸣,许多报社纷纷成立相应的新闻策划部门。1998年8月,《人民日报》发文要求各专业部门“加强新闻宣传的组织策划工作”,并要求成立相对稳定的研究策划小组,负责带有机动性、综合性的重要选题的策划。这说明“新闻策划”已成为新闻界上下日益关注的一个话题和业务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