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与庄子比较,说明屈原的审美态度、审美境界、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的美育思路是叔本华审美功能理论的延续,但在儒家修养境界论的影响下,他以康德的"利害之念"替代了叔本华的"意志本体",转换了审美功能理论的作用对象,并以席勒的审美人格理论接引了叔本华的审美活动论,将审美功能在时间维度上延长,从而使审美功能理论获得了面对整体人生的有效性。最后,在"天人合一"境界论的影响之下,王国维接受了席勒以审美消融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之斗争的美育理想,并将其与孔子人格境界相比附,最终达成了对于孔子人格境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人的环境境界是人对环境的体验、感受和意境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的本质是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主观觉悟和把握.这种觉悟和把握主要体现在对天人关系或者说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审美中,从生态哲学史看,人的环境境界有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人合一境界.  相似文献   

4.
从日常生活的休闲和审美角度来分析,宋词通过审美观照使日常生活内容无一不可以入词,而情感的深化和理智的哲思最终又让宋词达到了对生命的旷达和超越境界。宋词主题内蕴的发展深化正契合了休闲境界的提升过程,从日常生活的享乐和愉快走向审美的自由与超越。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审美活动中,"美人"一直是审美对象的主体,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内涵,折射出不同的时代对女性不同的审美要求,"美人"不仅作为审美对象,还作为一种审美条件,形成一种审美境界,并成为艺术家的一种审美理想,寄托了艺术家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6.
自然审美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然审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 ,人类在自然审美活动中产生了形式感 ,实现了由耳目快感到心理快感的飞跃 ,培养起对现实对象超物质功利的精神性审美态度。自然审美也当是人类最高的审美境界 ,它可以拓展和提高整个审美活动的精神品格。自然审美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重建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方面 ,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生态美是自然审美的当代现实形式。  相似文献   

7.
荀子所谓“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并不是指没有审美对象,其审美对象是伦理道德之“礼”。在其观照方面,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审美心境,其中的“虚”与“藏”、“壹”与“两”、“静”与“动”是辩证的关系,并由此进入“大清明”境界。“元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是一种精神态度,“大清明”是一种境界,而“虚壹而静”是持有这种态度、达到这种境界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禅诗审美境界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禅宗诗歌表达独特的禅悟体验,其审美境界的范型是一切现成现量境、水月相忘如如境、珠光交映圆融境、任运随缘日用境。现量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如境能所双亡,色相俱泯;圆融境珠光交映,重重无尽;日用境饥餐困眠,脱落身心。体证禅诗审美境界,对建构21世纪中国禅诗研究学、整合传统诗学的境界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庄子》以"道"为本,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美乐标准上,《庄子》把《老子》的"音声相和"发展为"与道相和";在音乐批判上,《庄子》把《老子》批判"五音"发展为批判"违道"之乐;在音乐美学境界上,《庄子》把《老子》的"大音希声"的"悟道"境界发展为"载道"境界;在音乐审美上,《庄子》把《老子》的"过客止"的外在审美发展为"所乐"的内在审美。《庄子》在《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有令人瞩目的开拓创新,揭示了"道家"音乐的本源:生于心,源于物,随于道;揭示了"道家"音乐的基本功能是"和";揭示了"载道"之乐的"人为"、"有声"特点;揭示了"道家"音乐审美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0.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而尚"中道",贵"和谐"则是这一文化的精髓。从历史一路走来的中华传统武术,也无时无刻不渗透着这一精神实质。从传统武术的动作境界、审美境界、道德境界、价值追求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传统武术文化所蕴藏的中和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和谐世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早期的文人画在中国古代和谐美的陶铸下,表现出宁静的审美意识、平淡的审美境界和优美的审美理想。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画风的演变,到了明中叶以后,这种优美的审美理想在文人画里开始动摇,出现了一种以惟情、惟个性是尊,以崇尚丑奇怪乱、豪放纵姿为特征的奇崛美的浪漫洪流,创造出了令人惊异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12.
《雪国》这部中篇小说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禅宗虚无观影响下创作的出色之作,通篇呈现出一种禅宗境界的虚无之美。本文从镜中虚象之美、生死轮回中的涅磐之美和万物归一的禅宗境界之美三个方面来探究《雪国》传达出的禅宗境界的虚无之美这一审美特征,从审美角度来探讨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词的"动态美"是一个多重组合的审美范畴,动态、情感、精神气韵的妙然结合,才是"动态美"的审美境界."动态美"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以静写动、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和以动写静等.  相似文献   

14.
禅宗的审美观由三大元素构成,即"无念"的本体、"无住"的工夫和"无相"的境界,这一审美观也为《西游记》所延承.《西游记》推行的是"空""有"不住、"空""有"圆融的审美观,西天取经本身就是禅宗审美实践的具体开展,取经者在审美活动中践行的就是"无住"的工夫,成就的是"无相"的审美境界,并通过顿悟瞬间之美的生成而与"无念"...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的文化危机实质上反映的是人类的生存境界(意识)的危机.人类应该创造条件,"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由本能境界的生存走向生态境界的生存.批判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和占有性,针对国际技术统治鲜明地提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应以人为本.建构一种恪守"富有同情心的公正原则"的"公共领域",是适应人类进入生态境界生存的需要.全球化时代现实发展的这种趋向,要求文学的价值应以审美的形态,把人的一切方面的存在整合为一种向生态境界生存发展的新状态.  相似文献   

16.
文学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再现生活。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寄寓着作家美好的人生和社会理想、崇高的道德追求以及高妙的审美境界,以审美的方式启迪智慧、警醒人生。而且,"文学与教育有天然的姻缘,因为文学本身所要表现和体现的主要功能就是教育和感化人,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又处处离不开文学本身  相似文献   

17.
依据现象学意向性理论对身体的理解,认识运动技能形式所蕴含的审美特征、意义和价值,感悟生命自我创造精神,追寻生命的审美境界。研究认为:(1)现象学视域下的身体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强调用关联思维、动态思维和整体思维及具身化的行动来理解世界,这些思维与认知方式对于考察运动技能审美体验的本质与意义有借鉴作用;(2)运动情境实质是技能形式展示与情感体验相互融合的意义世界,在技能形式审美体验中实现生命的自我认知、自我创造与自我超越;(3)自我认知:运动技能形式中蕴含着和谐性、精准性、平稳性、变幻性、奇妙性及规范性等审美特征,运动技能形式审美体验过程不仅是身体与技能形式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是自我生命内在的一种交流;(4)自我创造:运动技能形式审美体验可以实现思维和感受能力的提升,具体表现为对技能形式的主体认知、想象、创造及反思,它是一个持续积累、阶段上升的良性循环系统;(5)自我超越:运动技能审美体验既是生命创造精神的一次感悟,也是一次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境界区分为两大类:"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王国维关于这两种境界的论述,语言简约,但内涵尚不明了,以致解者纷坛。本文试图在各位大家研究的基础之上,运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关于审美静观、抒情诗、意志说的观点,对"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深层内涵进行挖掘和剖析。  相似文献   

19.
由于先天气质和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孙犁晚年深化了崇尚"平淡"的审美意识。这一审美意识以"道"的本质属性"无为"为哲学依据,以庄子"虚静"说的"去欲"、"去知"为支撑点来建立主体"平淡"的心境、人格,在艺术创造上涵化了朴实、简练、含蓄和不尚胶滞、求弦外之音、传神为高等多种素质,最终造成偏重意蕴美的"平淡"的风格和境界。"平淡"的涵容性和超越性使它成为高层次的审美境界,这一点在解读文学大师孙犁时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0.
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语文教学中,每一篇文字都展现了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所以,以美育手段完成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师应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