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从云冈石窟女性供养人早、中、晚期造像的发式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汉文化对北魏时期审美特征的影响与冲击。这种变化不仅是当时北魏统治者主动汉化的结果,同时也包括着对魏晋遗风的崇尚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任玮 《职大学报》2011,(5):44-47
北魏文明太后冯氏,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位杰出女政治家,作为太和改制的开创者和主持者之一,对北魏的汉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正是由于她出身汉族血统,自幼受汉文化的深深熏陶,宫廷生活也使她了解了汉人的治国方略,在掌权之后才能大规模的推行汉化措施,重用汉人,并对孝文帝进行汉化教育,加速了北魏的汉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沙陀汉化问题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代时期的沙陀,按中原王朝传统的模式建立政权,继承唐代制度,重用汉族知识分子,重视发展汉文化,并接受儒家思想,开始懂得中原王朝传统的立国之本、治国之道,在建立政权时开始改变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但这一时期,沙陀统治者思想中还存在着游牧经济观念的残余,也有轻视儒臣的倾向;在社会生活方面依然保留着许多游牧民族的文化习俗。五代时期的沙陀正处于汉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北齐、北周时期的推行胡化反对汉化政策进行了仔细的分析,认为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胡化”不是“反汉化”的逆流,北齐、北周统治者为了稳固地立足于中原,他们都要在“胡化”的前提下,走“汉化”之路。“胡化”在这里已不是本性使然,而是为了维护其特权地位,“汉化”是为了适应封建制的发展,从而巩固其统治地位。“胡化”和“汉化”是这两个政权发展过程的两个方面,“胡化”的本质是走“汉化”之路。  相似文献   

5.
满族世代居住于白山黑水之间,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也是一个渔猎的民族,相较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满族知识文化相对薄弱,与传承千年,博大精深,自成体系的汉文化不可同日而语。清代国家政权一旦建立,统治者便急于学习底蕴丰富的汉文化来提高本民族人民的素质。汉族古典小说作为文学作品包含着一定的哲学、道德、宗教等价值观念的内容,作家总是希望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或人物把这种价值评判传达给读者,以期望与读者达到价值观念上的共识。本文从文学的认识功能方面来探究满译小说的文学功能,使用满文翻译的汉族古典小说可以使满族人更好地了解汉族人,深入全面感知汉文化,一方面提升本民族的素质。因为通过文学的表达方式,可以看到汉族文化的风姿、风情和风貌,而通过历史的表达方式,又可以看到汉族文化的悠远、深厚和多元。  相似文献   

6.
北朝音乐系统中,一直有两种文化并行,一种是代表中原正统文化的儒家社会政治文化,另一种则是草原文化。北朝统治者对于中原社会政治文化的继承并没有同步到艺术精神领域。一方面他们以汉化的方式建构自己的国家文化形象,另一方面则又保留了强烈的民族艺术特质。具有少数民族特质的音乐文化中的民族性的彰显,正是北朝时期北方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元氏作为北魏、东魏、西魏的皇族,是北朝最大的家族。因其皇族地位,元氏家族的婚姻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关系甚大,是元氏与鲜卑各部落及其他民族融合,促进元氏家族汉化,笼络汉族士族,加强其统治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元氏家族与胡汉100多个家族通婚,有婚姻400余桩,涉及当时胡汉主要的士族。元氏与汉族士族的婚姻以北朝后期为多,现可知北朝时期元氏与40余个北朝本土汉族士族通婚134桩。元氏通过与汉族士族的婚姻进一步获得汉族士族的支持,稳固其在北方的统治,也在婚姻中进一步学习汉文化,加速其汉化进程。元氏与7个南来士族通婚,包含了东晋至梁代的皇族。与南来士族的婚姻,有助于学习南朝文化并吸引更多的南朝士族投奔北朝。对元氏与其他士族婚姻的探究为元氏及相关家族、北朝政治社会等研究提供相关学术资料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8.
"PK"随着各种媒体的传播,成为时下较为流行的词语.由于外语词在被接受使用的时候,大都会在原外来词的基础上,受到汉语语言系统的影响而发生汉化.我们试从语音、语义、语法、语用各方面,分析"PK"一词的汉化情况,以及发生汉化的原因和条件.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汉文化在云南边疆地区的迅速渗入,对哈尼族社会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土司制度的长期推行和大量中原汉族的移民入滇,加强了汉族与哈尼族的政治联系;另一方面,中原王朝在屯田垦殖的基础上,开辟驿道,通商互市,哈尼族社会的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同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传授汉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日益兴盛,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分哈尼族的文化水平,也导致其风俗习惯因受汉文化影响而逐渐发生变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对英汉文化差异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审美心理差异、风俗习惯差异、宗教信仰差异、价值观念差异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具体影响。旨在能够充分体现出文化差异对翻译的重要指导作用,为广大翻译人员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人才思想体现了历朝统治者与学者们对于人才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从先秦时期人们对于人才道德的重视,到秦代统治者对于依法用才思想的推崇,从西汉统治者对于人才考评问题的倡导,到东汉统治者对于推进人才培养制度化的努力,一系列的探索都体现出了先人对于人才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政治宽容,从广义上讲,指政治主体之间的相互容忍,它存在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统治者与统治者之间,以及被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从狭义上来讲,主要指统治者容忍政治上持不同政见者、反对派、少数派的共同存在,是统治者对异己的容忍.但它并不是无原则的"纵容",宽容的前提是"存异",没有差异就无所谓宽容,但宽容本身却是在"存异"中"求同".  相似文献   

13.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并在战乱中建立各自的政权。少数民族君主们不同称度地接触、接受和推行汉文化,大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他们重视汉文化教育,实行"学而优则仕"。少数民族君主的尚文体现了其对汉文化的情感及心理认同,是其建业立国和巩固统治的必要条件,对加速各少数民族封建化,加快民族融合有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全真教是在金元时期北方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背景下,由汉族人推动发展起来的,它与女真、蒙古统治集团的关系非常复杂。总括而言,女真统治者对全真教以压制为主,而蒙古统治者则以优遇为主。这种关系是女真或蒙古统治集团根据其统治利益而决定的。除了当时的现实利益外,还与这两个民族对宗教的态度有相当关系。比较而言,女真统治者对宗教较平淡,而蒙古统治者对宗教则较狂热。这样,在施行统治的过程中,女真对宗教就比较注意控制,而蒙古当然就比较宽容。全真教在金元时期的沉浮,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西双版纳傣族的封建法规和礼仪规程>中的道德观念是在傣族历史进入"封建"社会的初期,由统治者所制定的占统治地位的法律和道德的意识形态,其中明显地渗融了汉文化的因素,但依然保持着傣族道德的独立特色,同汉族(儒家)道德理性截然不同,其伦理观在理论上从4个方面体现出它的重要特征1.伦理道德同其政治上的统治秩序相一致,本质上是伦理--政治规范;2.封建社会初期以道德习俗为基础建立的一套古朴法规是融道德与法律为一体的,法规既是道德秩序又是法律规范;3.其价值取向在社会个体上要求的是一种和顺型的人格模式;4.其哲学理性基础是外在的,而且是不自觉的,是隐在的和外在的超越价值本原,与汉族主流的自律伦理--心理模式相反.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各种文化及文化思潮的逐步融合。在这个时期,多种文化一直在激烈地互相碰撞着,并在碰撞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北周的统治者及其统治思想,自然也难以规避这个文化氛围,但儒家思想始终是统治者主要的政治教化和固国强民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众在心理上并不存在厌恶诉讼的传统,对诉讼的规避乃是统治者压制诉讼的结果,造成统治者压制诉讼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对无讼理想的、追求人性等级论、义利观以及法律工具论.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们接触的不仅是英语语言知识,更从语言中了解到了英语的文化。文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英汉文化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差异和冲突,引导英语教师意识到语言与文化的紧密相关性,并带动学生走进文化融合之路。首先,本文概述了英汉文化在观念、语言以及非言语等三个方面的冲突表现;其次,通过具体的课堂案例探索了在英语教学中如何避免文化冲突并进行文化融合的方法。最后,基于课堂,提出了相对应的文化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19.
钱穆先生是现代著名的史学家,其对北朝历史的研究很值得关注。其认为当时北方诸儒对学术的继承使得儒统不绝;北方各民族的融合以及胡族的汉化,使文治势力不断进展;北朝士族门第保存了传统学术与文化命脉,并促进胡族的汉化;“均田制”与“府兵制”的颁布与实行,基本解决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问题。本文就钱穆先生所著《国史大纲》为中心,欲以上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0.
谋反位于十恶之首,是统治者重点打击的对象.而对于这样的重罪,唐前期统治者或出于各种原因,使死刑实际执行与律法之规定出现异化,这使得法制遭到很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