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代艺术大师丰子恺的漫画和散文可谓家喻户晓,但其实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他一生译著宏富,语言涉及日、英、俄文,内容则囊括了文学、音乐、美术、宗教等各个方面,共计150多部,给后世带来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回顾丰子恺先生生前的翻译活动,历数其翻译作品,并尝试解读其提倡"自然、流畅"的文学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2.
翻译工作是从新华社前身红中社时期便开始有的一项业务。新华社历史上曾成立专门负责翻译工作的机构,特别是随着形势发展需要,先后三次成立翻译部,在推动新华社业务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新华社翻译部后来以改建或并入其他编辑部门的形式落下历史帷幕,但翻译工作仍继续有效服务于新闻报道工作,并在新华社业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探究新华社翻译工作的历史及相关翻译机构的发展沿革。  相似文献   

3.
我国推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文化战略,翻译出版工作是该战略得以实现的最基本途径之一。翻译出版的工作中,翻译和编辑是两个相互作用、关系密切的重要参与者,其中编辑的作用不容忽视。文章聚焦于翻译出版工作,首先对其中编辑的角色进行了讨论,认为编辑是具有质疑者和赞助者的双重性质的角色;其次对具有双重角色的编辑所持有的翻译编辑观从其实然态和应然态两个角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一共翻译二十多部英美文学作品,她的翻译适应了当时大陆之外的生态翻译环境。她利用生态学视角对翻译文本、双语翻译等角色进行全新的定位,进一步拓宽了传统翻译的视野,有效推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廖玉莲 《大观周刊》2012,(52):85-86
《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一书是德国著名学者、翻译理论家凯瑟林娜·赖斯对翻译研究做出的一部经典作品。该书对如何制定可靠的翻译标准来对译文进行系统的评估集中进行了探讨,并从文学范畴、语言范畴、语用范畴、功能范畴和个人范畴对客观翻译批评的潜力和与制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朱生豪是我国较早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翻译家。他一生爱好诗歌、戏剧文学,将几乎全部翻译精力都用在了莎氏戏剧的翻译上。朱生豪在艰苦的环境中翻译了30余部莎氏戏剧作品,完成了中国翻译界百年来最艰巨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7.
面对基于双语词典的跨语言检索查询翻译方法中固有的一对多等翻译模糊问题,已有研究成果存在对于非组合型复合词无法进行准确翻译、双语词典和其他翻译资源联合使用引入较大计算开销等弊端。为建立英汉双向跨语言检索实用性系统,在现有的一部包含若干科技词汇和短语的双语科技词典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如何引入平行语料来改进已有的双语词典问题。目标是生成一部基于句对齐平行语料的科技类双语概率词典,为跨语言检索查询翻译消歧提供实时性支持。  相似文献   

8.
郭勤 《兰台世界》2012,(25):10-11
一、傅雷与中国翻译文学翻译文学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有三位必须被载入史册的重量级人物:严复、傅雷、钱钟书。在时间顺序上,严复是早期中国翻译文学的代表人物,严复对翻译文学作出的里程碑意义的贡献就是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翻译工作应该遵循"信、达、雅"的基本原则。这项原则对于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人们评价一个  相似文献   

9.
王佐良在进行翻译实践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在翻译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翻译思想,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因翻译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名著,加之翻译理论上的精深造诣,被称之为"文艺复兴式"的翻译家。  相似文献   

10.
严复的翻译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生态环境,成为近代中国介绍西方的第一人,对当时中国学术界、思想界、翻译界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严复认为,只有在取舍之后才能"达旨",他的翻译正体现一个翻译工作者所应有的"天地立心,民生立命"普世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严复的翻译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生态环境,成为近代中国介绍西方的第一人,对当时中国学术界、思想界、翻译界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严复认为,只有在取舍之后才能"达旨",他的翻译正体现一个翻译工作者所应有的"天地立心,民生立命"普世思想。  相似文献   

12.
叶君健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和儿童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将《安徒生童话》译成中文的文学大师、翻译巨匠,也因此获得了丹麦女王颁发的"丹麦国旗勋章"。本文对叶君健先生的翻译成就和翻译理论做出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对我们今后的对外翻译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焦菊隐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和导演艺术家,还是位多产的翻译家,尤其是在外国戏剧翻译方面建树卓著,堪称翻译大师。本文着重归纳焦菊隐先生的翻译成就,并概括其翻译思想,以期对文学翻译或剧本翻译工作带来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茅盾是近现代中国文坛一位难得的"多面手",他在开始文学创作之前,就翻译了大量英美文学作品,并从中获得了丰富的创作启示。茅盾的多年翻译实践成果丰硕,在遵循"信达雅"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一套文学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5.
有着"文艺复兴"式的翻译大师赞誉的王佐良,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国致力于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和探索,在翻译实践和理论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他对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的贡献有力推动了中国译坛的繁荣进步。  相似文献   

16.
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从未学过外语,也不懂任何一门外语,但他却能够以惊人的能量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在他人口译、口授之下翻译完成了上百部西方文学著作,创造了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大奇迹。  相似文献   

17.
标示语是应用于社会公共场合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采用中英文双语标识牌,但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标示语翻译错误,贻笑大方,特别是一些代表国家形象的场所。本文从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来分析这些翻译错误及不得体的地方,并对标示语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马博 《兰台世界》2017,(18):112-114
杨宪益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翻译家,是我国翻译史上为数不多致力于典籍英译的翻译家之一,他一生译著等身,无愧为当代译界之泰斗。概述杨宪益的翻译贡献,并从翻译目的、翻译标准以及翻译策略等方面阐述其翻译观有利于提高我国译者素质,促进典籍外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女翻译家,她始终以淡泊的态度做翻译,并在翻译实践中提出了一些看法,例如"一仆二主"的翻译思想等,对当今翻译学家有着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任娟玲  刘长亮 《兰台世界》2013,(16):133-134
<正>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始于清末,其翻译西书数量达200部,这样的成就在清末译介西学中占据重要位置。从1862年起洋务派开办了多所新式学堂,此时需要从西方引进先进的教科文献,于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翻译西书。当时除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外,还包括北京同文馆、益智书会和"广学会"。北京同文馆创建于1862年,其创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