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中流露出深沉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来自于辛弃疾多重身份造成的他深沉浩茫的忧患意识。来自于受到排挤和打击后无所依傍的境况。这种孤独意识反映了他的故土情结和那种怀抱利器而不得用,英雄报国而无门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2.
辛弃痰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中流露出深沉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来自于辛弃疾多重身份造成的他深沉浩茫的忧惠意识。来自于受到排挤和打击后无所依傍的境况。这种孤独意识反映了他的坟土情结和那种怀抱利器而不得用。英雄报国而无门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3.
在晚唐五代词史的演进过程中,南唐后主李煜在词中表现出浓厚的政治抒情意味。豪杰词人辛弃疾则继承并发展了其抒情表现和手法,情感深挚崇高,词境深沉阔大。二者均通过对比映衬、情景交融和白描手法书写家痛国恨,在词史上彼此辉映。  相似文献   

4.
南宋词人辛弃疾,人们往往只注重研完他的政治抒情词的内容、风格、技巧,而对其乡村田园词,却论及者极少,而这类词恰恰是辛弃疾第一次以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熔恬淡之气、清丽之质、深沉之蕴、飞动之势于一炉,摧刚为柔、柔中有刚,展示了辛弃疾乡村田园词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与开禧北伐李传印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以满腔忠豪之气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格调激昂、风格豪放、情致深沉、苍劲悲凉的脍炙人口的名作,千百年来被广为传诵,对中华民族积极奋进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对辛弃疾写作这首词的目的和作者在词中表露的...  相似文献   

6.
辛弃疾的词作和自身的经历紧密相连,其涉酒词更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辛词的特点。通过对辛弃疾涉酒词在不同情境下的内涵、不同时期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辛词大量用"酒"的背后实则蕴含着作者复国壮志难酬的深沉情怀。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怀着收复失地的意愿策马自北投向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这一举动也便标识着他孤独命运的开始,而英雄的孤独表现在词中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武开创的豪放词风,把豪放词风移植到爱国主义沃土之上,使豪放词得到了很大发展。辛弃疾词中那漾溢着的豪气,那“大气包举”的品格,把调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贯穿于辛弃疾词的基本思想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坚强信念.反映收复失地的意志,揭示抗金志士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的深沉的悲愤,揭露与控诉南来统治集团投降误国之卑劣行径是辛弃疾词的思想情感主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是辛弃疾用豪气饱蘸泪水铸就的不朽词章,这词章是伟大战士奏响的时代的号角,跳动着抗金英雄独特的经历,独特的思想,以及…  相似文献   

9.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局面的强烈不满和对投降政策的批判以及对抗金斗争的高度赞扬;表现了抒发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辛弃疾的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相似文献   

10.
辛弃疾仕闽期虽然短暂,但却是其心态发展轨迹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时期是他进行真正哲学上的自省之后的选择期,充满了矛盾、反复等内心激烈的冲撞.其总体状态是焦虑,焦虑的构成乃固有的英雄情怀与油然而生的心灵深处的孤独意识,相互扭结.这种特定心态决定了辛词开始转"以气胜"而为多思性,并由此开启了他晚年词深沉悲婉之风.而人们若正视这种"焦虑",会发现一方面辛弃疾这一英雄词人的形象更加丰富、立体,另一方面正是这种"焦虑"后的坚持、绝望后的抗争才使他赢得了令人信服的崇高.  相似文献   

11.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二词乃辛弃疾壮词的代表作品,一向被视为词人爱国情怀的典范之作。但若从个体生命角度审视,透过二词中不合于时的孤独、不被见用的无奈以及对时间流逝、人之将老的焦虑,则可看出辛弃疾爱国情怀背后的生命隐忧。这化成了辛词中浓郁而独特的"风雨""忧愁"意象,乃宋词别开生面的文学图景。  相似文献   

12.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主要以词创作为主,而在词学理论方面遗留下来的材料比较少,因此向来被人所忽视。但作为南宋词坛巨擘,辛派词人领袖,缺少思想和理论支撑的辛弃疾是难以令人置信的,辛弃疾对词体的观念大概有以下几点:以气论词,人词为一,风格雄健;词以陶写,记写行藏,不平则鸣;书寻旧锦,词裁新碧,锤炼出新。深入探讨辛弃疾的词学思想,对于研究其人以及辛派词人的创作乃至南宋词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主要以词创作为主,而在词学理论方面遗留下来的材料比较少,因此向来被人所忽视。但作为南宋词坛巨擘,辛派词人领袖,缺少思想和理论支撑的辛弃疾是难以令人置信的,辛弃疾对词体的观念大概有以下几点:以气论词,人词为一,风格雄健;词以陶写,记写行藏,不平则鸣;书寻旧锦,词裁新碧,锤炼出新。深入探讨辛弃疾的词学思想,对于研究其人以及辛派词人的创作乃至南宋词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被誉为“词中之龙”,因曾是战场上的英雄,他一生不失军人本色,忠君报国的志向和报国无路的苦闷,注定其悲情一世。这位悲情英雄情寄笔端,给后人留下了一首首意境广博、豪放深沉、蕴藉含蓄、刚而蕴韧性、婉而益显豪情的词章。本文试图从辛稼轩生平事迹探究其词作风格及特点,力图还原一个既豪迈狂放、又侠骨柔情——伟丈夫与儿女情集于一身的辛弃疾形象。  相似文献   

15.
陈健 《茂名学院学报》2009,19(5):60-62,65
辛弃疾的俳谐词,寓庄于谐,以其思想内容的深刻丰富,表现出作者独特的个性气质、博大的精神世界和高超的艺术造诣。辛弃疾作俳谐词,发挥了与诗文同等的社会功效,极大地提高了俳谐词的品位,使俳谐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辛弃疾被定位在是一位抗击“外国”,“异族”侵略的爱国主义词人这一层面上,他的词中“补天裂”“整顿乾坤”的呼咕比比皆是,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但是辛弃疾还有他的另一面-他同时又是一个不为大多数人理解的伟大孤独。因为他厌恶平庸,他有着强烈的功名意识,他渴望自己短暂的生命能够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他把自己的雄心壮志与满腔激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愤郁倾注于词中,表现出一种强烈而独特的个人主体意识。这正是稼轩词千百年来震撼无数读心灵引起强烈共鸣的最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17.
辛弃疾的众多作品中,爱国主义词篇是最典型、最著名的。其中有三篇被纳入到人教版初高中教材。但受到教材中单元导读的影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重心有所偏离正轨,违背教材编写者初衷。同时,无法解读出辛弃疾爱国词篇的经典意义。为解决以上问题,从而提出辛弃疾爱国词篇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8.
<正>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文武兼长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才大、学博、有着深沉感情和丰富阅历的文学家.他把词从“剪红刻翠”的潘湾中解放出来,并引向更加广阔,激荡的社会现实之中,使词在体现时代哀怨和欢乐、民族悲愤和希望、山水景物和田园风光等方面,发挥出了空前的艺术力量.一百多首反映不同鸟形象的词篇在整个辛词中占有较大比重.这些词篇无论是借助鸟形象表达豪情壮志,还是抒发志向难酬之怀;无论是讥刺诌佞之徒,还是借景烘托闲适之情,都能灵活地运用形象语言来体物写景、寄兴言志,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丰富奇妙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并通过刻画不同的艺术形象体现出作者的审美意识和思想追求.本文拟从辛词中大量的鸟形象角度着手尝试,探讨辛弃疾的人生旨趣、思想追求过程以及鸟形象之艺术特色,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英雄词人辛弃疾早期词的代表作之一。从微观层面看,词作中的文人"悲秋"意象群、游子"怀乡"意象群和英雄"失志"意象群,渲染出一种抑郁、沉凝的悲凉意境。这三个意象群,与桓温、张翰、许汜三个历史人物的典故相互交织,营构出辛弃疾内心世界中三个维度的两难处境与矛盾心态。从宏观层面看,我们把这首词放在辛弃疾任职建康期间词作的整体架构中,则更容易理解词中所显露的矛盾心境。这种矛盾心境,是辛弃疾任职建康期间的现实处境和心态的真实反映,也是其英雄之词的基本格调和主旋律。  相似文献   

20.
赵善括是南宋杰出文学家,诗词文均工,也是南宋宗室词人的代表。在他现存的四十九首词中,交游词占有一半,有与辛弃疾、章甫、等人唱和词,还有送别友人词、祝寿词共三大类,其中与辛弃疾唱和最多,二人词风骏迈豪爽,颇为相似。赵善括在与友人唱和酬赠之间,表现出其渴望收复中原及其壮志难酬的爱国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