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鹿秀颖 《高教论坛》2023,(11):70-73
高校校史文化是办学实践过程中积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蕴含着培育高度文化自觉、增强思政教育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以“宣讲”为依托的校史文化育人彰显出学生主体优势、青年话语优势和赋能协调育人优势等独特优势。目前,校史文化育人存在宣讲团自身建设薄弱、宣讲员理论积淀不足、内容上材料编撰单一、效果上偏于环境营造等问题,对此,应当着力于完善“宣讲团”组织管理、夯实“宣讲员”理论功底、凝练“宣讲事”价值内涵、拓展“宣讲地”育人场域,以提升高校校史文化育人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2.
大学校史资源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具有价值导向、情感认同、凝聚激励和历史借鉴等功能。依托校史资源开展文化育人工作,除应加强校史课堂教学外,还应注重校史基础研究,营造校史人文景观,开展校史实践教学,加强校史馆建设,发挥校友的激励示范和校庆的凝聚价值共识作用。  相似文献   

3.
如何最大限度开发和利用有限的校史资源,是“起步型”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校史文化育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起步型”高校校史资源数量有限、开发利用不充分等问题为导向,在分析“起步型”高校校史资源存在的系列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深挖自身历史,充实校史资源存量;总结提炼内涵,讲好校史故事;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史资源物质和精神载体,创新方式手段、拓宽校史资源使用渠道等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以期最大限度发挥学校和学生两个主体的能动性,切实增强校史文化育人的互动性、时代性和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4.
新生进入职高(中专)后,专业思想尚不稳定,在“普高热”的形势下尤其如此。对此,我校采取了对新生进行校史教育的措施。实践证明,校史教育效果较好。我们的做法主要是围绕一个目的、通过三种形式、知晓五项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围绕一个目的:校史的作用不在于炫耀,而在于借鉴。要通过校史教育,让学生感到进人我校是光荣的,使学生感到我校的期望是将来学校因为他而感到光荣。因此,校史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树立“今天我以校为荣,明天校以我为荣”的观念。通过三种形式:讲座、阅读和参观。可以通过举办讲座或报告会向学生介绍…  相似文献   

5.
刘广妹 《天津教育》2014,(23):50-51
学校办学特色是在学校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学校特色构建与学校历史积淀密不可分。同时校史又有很强的育人功能,“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校史铸就了“百年南开两总理”的灿烂辉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史承载着水木清华的无尚荣光。这种历史的激励,胜过了学校规模、办学条件乃至教学成绩对学生的影响。校史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悠长深远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注重校史的这一功能。  相似文献   

6.
校史是一所学校历史发展轨迹的真实纪录,是精神物质与风格特色的集中体现,具有“存史、研究、资政、育人、交流”的重要意义。校史资料的征集工作肩负着传承历史文脉、浓郁文化氛围、弘扬人文精神、避免珍贵历史文化资料遗失的重大职责。同时,校史资料征集工作又是一项复杂、艰苦、细致的系统工作,牵涉到方方面面的人、事、物,需要周密组织,广泛搜集材料,认真地进行整理,创新性地开展编撰并加以利用。笔者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对高校校史资料征集工作的要点作一介绍,与同行共借鉴。  相似文献   

7.
校史中蕴涵着历史传统、文化氛围、大学精神,以及大师风采、校友事迹、育人环境等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利用校史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推进校史教育的系统化、课程化、景观化是实现校史资源德育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学校的历史是具体记录学校的创建、变迁、发展的历史,是学校发展过程中教学、育人、科研、服务社会的的历史档案,是校园文化的渊源和载体,是传承永续的精神财富。在校史编撰中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正面评述,寓评于叙。注重积淀校史资源,发展办学文化,发挥传播交流作用。  相似文献   

9.
学校发展的历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它因为近在身边,感受在心里,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和感化作用,其中的校友、校史、校情等因素通过示范、感动、潜移默化等方式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校史内含丰富的育人资源,学校管理者要善用校史,对学生进行教育。⑴利用校史资源,让学生受到“六会”教育。校史浓缩了学校各方面工作成就的精华,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利用重要而生动的史料(如学校重大改革决策的实施情况,有杰出贡献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典型事迹,历届学生在校时为学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高校校史工作实践出发,以四川大学校史展览馆、历史文化长廊和校史文化课的开设为蓝本,对校史工作在这个三位一体的组合中所形成的宣传势头和效果进行评述,并阐述在这个“金三角”的立体多维的运作框架中,形式多样的校史文化传播起到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作用,全方位的校史文化在多渠道的传播中达到知校爱校荣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高校校史以实物、声像、口述、文献等多种载体形式,脉络清晰地记载了学校建设、发展的历史过程,具有内容真实性、资源唯一性、内涵持久性等独特优势。在铸魂育人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高校校史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着价值引领、精神激励、榜样示范等育人功能。校史所承载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等文化元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挖掘校史资源,加强校史育人队伍建设,创新校史育人载体,能够充分发挥大学校史的育人功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校史研究是史学研究的新领域,对教育理论构建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校史研究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校史研究的专业化程度进一步加强;二是校史研究的多元化发展;三是校史研究的功能性凸显.把握枝史研究发展趋势,有助于推进我国高校校史研究工作,更好地发挥校史"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督学明志铸魂导行承业———运用校史实施德育的“十字经”●黄清亚在校史教育中,我们不断探索方法,总结经验,把传统与现实、校情与国情、继承发扬与开拓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我校校史教育的“十字经”,即督学、明志、铸魂、导行、承业。督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相似文献   

15.
校史校情是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有着与其他资源不同的显著特征,以其为内容的教育在培养、塑造大学生思想品德过程中具有长期性、稳固性的功能优势;校史校情教育注重从现实入手,从身边事入手,夯实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强化校史校情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张婷 《现代教学》2013,(12):21-21
我校百年校史中蕴藏着丰富而生动的教育资源,其中,优秀校友就是学生们学习的楷模,如数学大师吴文俊、著名画家蔡吉民等,是我校的课植文化与勤朴精神奠定了他们人生的基石。校友们勤勉踏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对学生来说具有无穷的鼓舞力。因此,我校以培育学生勤朴精神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校史资源课程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高校校史的育人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校史是一部"活教材","智慧库"。新形势下,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高校校史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彰显学校办学历史、特色和成就,有着反思历史、探索学校新的发展之路以及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的育人价值。高校校史育人功能的途径多种多样,师生参与,部门联动,校内外互动,多种媒体运用,无形与有形结合,形成"网状式"、"立体式"和"交互式"育人结构,从而达到对大学生最优化"人格美"教育。  相似文献   

18.
余友辉 《福建教育》2023,(21):43-44
<正>校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高职院校要把“校史+思政”视作育人的重要环节,切实认识立德树人视域下校史文化的价值与契机。因此,梳理校史文化与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相促的逻辑和理路,发挥校史资源的独特作用和优势,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动性和亲和力,是新时代继承和弘扬校史精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需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着力点。一、指向立德树人的“校史+思政”育人优势校史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有着合乎理性的价值支撑。探索以校史资源涵养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关于校史、校训、校标的专门研究已有不同程度的成果,但将这三者一起作为较完整的校园文化形象系统来探讨其育人功能的研究尚显薄弱。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本文根据高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将三者作为较完整的文化形象系统进行研究,揭示了三者与校园文化的关系,重点剖析三者在高校中的德育、智育与美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裨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与深入。  相似文献   

20.
农大的历史,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结合校史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体现了实践教学特色。可以通过小历史感知大历史,增强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切身感受,认识到学校的发展、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由此激发学生爱国爱校情怀;通过讲述校史、参观校史馆,可以改变一味的课堂教学方式,走出教室,落实教学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果;校史教育可以拓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通过系统回顾几代农大人奋斗历程和辉煌业绩发挥校史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