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当内家拳技击要诀”乃前辈技击法要之结晶,下面笔者据体悟简析之。武当内家拳技击要诀分为心法诀和技法诀。心法诀“气沉于渊”,即气沉丹田。然丹田非脐下一寸之处,而是小腹之底部,即耻骨处,气沉到此深渊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气”并非呼吸之气,呼吸之气只能在胸部,气沉丹田只是意想。通过这种意想使胸腔开阔、横隔膜下降、肺活量增大,从而使呼吸顺畅、气血通畅、呼吸与气血的通畅是内家拳技击的必要保证,否则气喘吁吁,气闷气浮又怎能进行激烈的打斗?另外“气沉于渊,巧运气血”,也是内家养生的首要法则。所以说,内家拳是技击与养生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以形鉴真法     
丁金平 《武当》2012,(4):42-44
学习武术或丹道,只有拜访有本领的老师才能学到真东西,而如何分辨丹道和武学高人的学术真伪是很重要的。现仅就这一话题,简单讲述几点内家圈里以形鉴真的方法。第一点,拳架低。看他的拳架是否在中盘以下,内家功夫讲究"走下盘",低架下势是劲大力整的根本途径。初练时架子低不下来,但随着不间断的修炼,身体会愈来愈松,关窍越来越开,架子越来越低,筋骨越来越柔,而内气自足,腿力雄健。马步能自然做到大腿趋于水平,与地面平行,小腿尽量垂直,且双膝不超越脚尖,脊要直,松腰命门后竖,不能撅臀挺胸,这样就能气沉丹田。拳谚云:"人走下盘,气自腾然。"能练出强悍功力的内家拳种大多强调低桩下势,诸如自然门矮  相似文献   

3.
王敬爱 《武当》2015,(1):26-28
在太极拳界,素有"教拳不传胯,传胯师父差"之说,由此即可显见胯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拳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而胯是腰腿转换之机枢,胯关节不灵活,不松沉,腰腿就很难顺遂。《十三式歌诀》第一句就是"十三总式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只有腰胯松沉了,才有利于气沉丹田和劲达四梢;只有腰活胯开了,才能使下盘稳固,动作协调,周身灵活。一、腰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作用"心为令,气为旌,腰为虫,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致于缜密矣"。这就是说,要以腰胯为主宰,由意识来指导太极拳的运动。打太极拳,难就难在如何正确运用腰胯。因为在练太极拳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螳螂罗汉功     
螳螂罗汉功在门中秘不外传,是练金刚不坏之身的秘法。预备式练习者两脚左右分开,脚趾抓地,并站成高式马步。舌抵上颚,气沉丹田,两拳收拢于两侧腰间。  相似文献   

5.
一、健丹田:形意拳内外兼修,首要是养气、练气、运气。于是就必先分健丹田。1、以意领先,气沉丹田。形意拳以心意为谋主,气意为元帅,力意为将士,就必须以意领先。气沉丹田,是使气沉于脐下三指(宽一寸二分范围)的丹田  相似文献   

6.
张衡 《武当》2009,(7):34-35
福建省南拳中的百花一秀——鹤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相传由咏春方氏所创。鹤拳共用宗鹤、鸣鹤、飞鹤、食鹤四种。鸣鹤拳是鹤拳的一种。鹤拳讲究三战为基本,要求气沉丹田,以气补劲,声力并进,以声夺势。技击时要内外合一,明暗二劲共存。手法讲究五行变化,相生相克,步法稳固,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7.
杜式显 《武当》2012,(5):22
近年来重读赵斌师公所写的《内功要领》一文,有所感悟,进而引发了对内劲"发之于气"、"气敛入骨"的思考。何谓太极拳的内劲呢?师公指出,"内劲,乃蕴之于内,发之于气,主宰于腰,柔中寓刚之劲也。"首先,这里所指的气,并不是呼吸的外气,而是内气。所谓内气,是通过气沉丹田,使气遍身躯,中气贯足,  相似文献   

8.
1、在太极拳演练中,对松沉总体要求和身体部位的要求是什么?对松沉总体要求是舒松自然,庄重沉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是:头部正直沉着,神贯于顶;肩肘松沉下垂,双肩微屈;胸腹舒松内含,气沉丹田,腰胯圆活自如;松静沉塌,腿足虚实分明,轻灵  相似文献   

9.
"胯"是人体下肢三大关节之一,是下肢三节之根,胯关节是腰与腿连接的重要枢纽。胯的技击作用很大。拳论曰:"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腰与腿的灵活性关键在于练好胯关节。因此,有经验的拳师讲"得机势应求腰胯"。胯的作用表现在:它可以调节上下肢协调,是行气主要关卡,是产生爆发力的源泉,是体重的承担者,是技击进攻的武器。怎样把握好胯关节呢?  相似文献   

10.
在武术的各种书刊中,诸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沉肩垂肘、松胸实腹、沉腰圆裆、气沉丹田等术语,随处可见,比比皆是,成为练拳人必背的口诀。然而,在练拳中,要真正懂得这些术语的理法,正确掌握要领,就不那么容易了。如果领悟了,做到了,才算入了门。因为,这些术语是一代代大师反复实践、深刻领悟、细细琢磨的结晶,是一门门拳家不断总结、理性升华的精髓。不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就很难消化吸收。比如关于身法的许多术语,是正确掌握姿与  相似文献   

11.
陈雄 《武当》2014,(9):16-18
杨式太极拳115式大架的肩、腰、胯练习要点,总体来说,就是将站桩功、松腰功、松胯功、太极步及虚领顶劲、开胯圆裆、松腰塌胯、扣胯、垂臀、尾闾下坠、落胯(沉胯)、坐胯、转胯、含胸拔背、松肩坠肘、气沉丹田等练法融入拳架之中,以腰胯带动四肢,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达到式式身正安舒,动作虚实分明,势势松活沉稳。太极拳手上的动作相对来说容易看清楚,容易看明白。太极功夫不在手上,而在丹田和腰腿。习练太极拳,其肩、腰、胯的运动既难以看出来,又不好练,  相似文献   

12.
太极实话     
吴实 《武当》2012,(9):20-21
1、实的部分,身体从上往下放松而沉到脚底,如松而不沉,不是真松;虚的部分,身体从下往上放松而飘或提起来,如松而不飘或不提,亦不是真松。太极拳下盘的沉提劲,就是这种练法之一。2、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膝盖过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膝。不要让膝关节承载过多的身势重量,而是靠松胯把身势重量下沉至脚底。如能松胯,则膝盖松开自然受力。3、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腰骨或腰  相似文献   

13.
心意拳是以意领气,气沉丹田,以气催劲,由内催外的内功拳。练精、蓄气、养神是宗旨,强内、壮外、达意是目的。可见劲为拳之魂。气为劲之源,气是血之帅,血是气之母。以气为本则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如何调息运气? 光与气融 光与气融就是掌握练拳的宝贵时刻,把光气融入功法之中,从而增强内气强身健体。心意拳是内功拳,  相似文献   

14.
《精武》2007,(11):45-45
总歌八卦掌,走为先。收即放,去即还。变转虚实,步中参。走如风,站如钉。摆扣转变,步法清。腰为督,气为旗。眼观六路,手足先。行如龙,坐如虎。动似江河,静如山。阴阳手,上下翻。沉肩坠肘,归丹田。抱六合,勿散乱。气遍身躯,得自然。摆扣步,要仔细。转换进退,在腰隙。手打三,步打七。胯打走,肩打撞。委身挤靠,暗顶膝。高不扼,低不拦。迎风接进,最为先。数语妙诀拳中要,不用纯功也徒然。八卦掌。八卦掌拳名八卦,取易以为法。易者,阴阳之道也,其道至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故善学者,精神之运,心术之动,与天地合其  相似文献   

15.
徐世魁  张迎忠 《精武》2006,(10):39-39
胯是人体下肢三大关节之一,是下肢三节之根,胯关节是腰与腿连接的重要枢纽。拳论曰:“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腰与腿的灵活性关键在于练好胯关节,其可以调解上下肢的灵活性,是行气主要关卡,是产生爆发力的源泉,又是技击进攻的武器。  相似文献   

16.
张晓武 《武当》2008,(5):41-42
无论是道家的内丹修炼,还是现代的健身气功,都围绕着气沉丹田这个中心去操练。可见,气沉丹田对人体生理有极大的益处,对修炼者的功夫有极大的促进。那么,气沉丹田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我们只有明白了道理,掌握了方法,在练功实践中,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得最佳的练功效果。  相似文献   

17.
周至譓认为"学拳之要,惟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洪拳者所为耳。"周至譓所谓的"神",即拳意,是拳法的精神,有"神"才能有得于心。他所谓"气",即行气,是拳势首尾相应,一气呵成。周至譓认为只在外形上刻意模仿而无拳意的精神,这是不懂得洪家拳真谛的人之所为。周至譓在自己的习武实践中很注重这点。他练洪拳既依样画葫芦,又重神、势、气。所以黄达生先生赞说:"周至譓的洪拳,气力浑厚可谓洪家四平大镇拳中之雄!"  相似文献   

18.
太极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术语,指派生物的本源。太极拳是以太极之理立论的一种拳术。古代方士以双鱼形太极图表示太极之理,以此图解释拳理、拳技。古人认为阴阳两者相互不离、相互消长、相互转化、产生万物、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万物中都包含此理。太极拳运动始终贯穿着阴阳、动静、刚柔、虚实、结合吐纳、导引,要求呼吸、意识、动作三者紧密配合,才能达到气沉丹田、开合鼓荡。学练太极,不能不懂道为何物。那么什么是道?身心平衡即为道。身心不平衡属阴阳失调。情绪不好或过分高兴都会造成身心失衡。“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即讲此理。一个人如…  相似文献   

19.
屠仲道 《中华武术》2007,(10):54-55
在武术的各种书刊中,诸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沉肩垂肘,松胸实腹,沉腰圆裆、气沉丹田等术语,随处可见,比比皆是,成为练拳人必背的口诀。然而,在练拳中,要真正懂得这些术语的理法,正确掌握要领,就不那么容易了。如果领悟了,做到了,才算入了门。因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福建南拳的渊源、流派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南拳是武术运动中的一个拳种,长期流传于我国长江以南,各个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广西、湖南、湖北、四川、江西、浙江、江苏等省更为流行。各地区发展情况不同,各有其派系和风格。但共同的特点,都是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气摧力,以关发气,朴素明朗,拳势激烈。南拳上肢动作较多,短打擒拿,点穴拿穴;腿法偏低,步法稳固。窜蹦跳跃,跌扑滚翻动作,除少数拳派外,一般较少。发力时腿、腰、臂、指贯串一气,力求顺达,发劲前聚气蓄劲,肌肉作一定收缩;其劲由腰、腿而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