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苏东坡晚年被贬岭南,谪居惠州,留下了不少的文物遗址,为古城文化增添了光彩。最近,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东坡寓惠的重要文物遗址——东坡井和王朝云墓,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坡井座落在惠州城东的白鹤峰之上(现惠阳地区卫生学校内),井深约14米,井口直径约60多厘米。据考,该井位于已毁的东坡故居“德有邻堂”的前面。苏东坡贬谪惠州时,曾先后居住在城西的合江楼和城东的嘉祐寺(现市第八小  相似文献   

2.
苏轼爱民亲民惠民的淑世情怀与超旷豪迈自强的人格精神是东坡文化精神之核心,它对打造惠州惠民之州、开放之州和铸造惠州自强不息的文化性格,提升惠州城市文化软实力之竞争力影响甚大,极具现实意义。提高对以东坡文化为核心软实力建设的认识、深化东坡文化理论研究、以创作为契机宣传东坡文化、创建东坡文化主题公园等,对提升惠州文化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从东坡寓惠诗文作品中,见出他在惠两年七个多月内,有不少饮酒、看花、钓鱼、品茗以及游山玩水、寻幽探胜的记载。当中又有不少充满了乐此邦风物之美,甘心老是乡味道的书信、笔记和诗句。因此九百年来,很多人读了他这一部份诗文,不加深思和探索,便错误地以为他在惠州两年多所过的谪居生活,是极其安适的、愉快的,称心惬意的。的确,他一抵达惠州,便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  相似文献   

4.
旨在研究苏东坡与惠州文化关系的论著《苏东坡寓惠探幽》自今年4月出版后,受到惠州文化界等人士的好评。好些学者、苏东坡爱好者都撰文评论此书,大家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苏学专家乐靖华先生在该书《序)}中评论此书的特点是‘“全、新、深”表示同意,都认为这是第一部较为深刻、全面地研究苏东坡寓惠思想、生活和创作的论著。惠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惠州市政协副主席李靖国先生说:“我是同意朱靖华教授的‘三字评’的。”“总而言之,《探幽》一书,实现了惠州人研究苏武寓惠文化个人专著的零的突破,功不可没。”汤岳辉先生亦说:“…  相似文献   

5.
惠州文化的包容性特征具有较长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意义。基于苏轼作为寓惠时期的历史名人为惠州文化所带来的文化意义等缘由,选择以苏轼及其诗文为视角,可以领略到惠州文化海纳百川、宽待来者的开放心态,热心仗义、乐善好施的社会风气;热情好客、友善待人的人文风尚等特征。体会惠州文化的包容性内涵并努力使之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精神资源,能为创建更加美好的惠州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对于苏轼贬寓惠州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历代都是有些争议的,主要表现在思想是否消极?艺术上是否平淡?上个世纪80年代后,研究苏轼寓惠的论文比较多,在理论上有新的突破。文章从苏轼的寓惠生活、寓惠思想及文学创作等八个方面,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有关论文的主要观点,让读者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苏轼寓惠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7.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他从绍圣元年(即公元1094年)十月抵达惠州贬所,到绍圣四年(即公元1097年)四月,被贬离惠州止,在惠州过了两年六个月的谪居生活,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苏轼寓惠作品的收集,前人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一九四七年,张友仁先生也把这些作品编进了《惠州西湖志》中。一九八二年,惠阳地区文联、文化局、惠州市文联等三个单位合编的《苏轼与惠州》中的苏轼寓惠作品,就是以张老先生的收集为依据,做了大量的校勘整理工作而印发的。为了有助于对苏轼寓惠作品的阅读和理解,我们组织了部分教师,根据上述两个本子所辑录的作品进行选注,计有诗二十六首,词四首,文十一篇。注解力求简明、通俗、生动,尽量避免繁琐的考据和不必要的引文。简说中有选注者的个人见解和粗浅看法,可能有不少谬误,仅供参考。选注是否得当,有待各位专家、读者雅正。  相似文献   

8.
苏东坡是部极其辉煌的民族精神史诗。黄冈人以东坡文化兴市,首先要读懂东坡这部大书:读懂东坡被贬前后黄州文史地域知识;读懂东坡在黄州的全部著作;读懂东坡被贬黄州后所构建的贬谪文化机体;读懂东坡所投给黄州的人文意味,深入体味黄州为何成为东坡贬谪文化发祥地、东坡文化发祥地、黄州赤壁文化发祥地、东坡养生文化发祥地。这些正是我们让东坡文化在当代黄冈重放光彩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走近东坡     
一部苦难穿越千年风雨,一首悲壮跨过万代冰霜。磨难中成就了他的洒脱与孤傲,逆境里炼狱成永垂的诗章。他熟读五车书,才华横北斗,无奈命赛事多乖,处处行路难。他一生与宰相无缘:起始魏公压抑,中途荆公扼杀,后来温公厌弃;但他总能自我安慰:黄州的竹笋香,琼州的春睡美,惠州的荔枝甜。他像关汉卿一粒铜碗豆,蒸不烂煮不熟糙不扁炒不爆;他是黄山怪石上的劲松,于霜雪中坚挺,在乱云里从容。他披蓑衣戴斗笠,在风雨中潇洒。他拄拐杖穿屐鞋,于坎坷中高歌。他吃肉,他吃饼,于是“东坡肉”“东坡饼”成为文化;他戴帽他穿鞋,于是“东坡帽”“东坡屐”永远流…  相似文献   

10.
东坡肉     
陆宅之善谑,每语人曰:"吾甚爱东坡。"或问日:"东坡有文,有赋,有诗,有字,有东坡巾,君所爱何居?"陆曰:"吾甚爱一味东坡肉。"闻者大笑。[明]浮白斋主人《雅谑》【解说】陆宅之名居仁,"宅之"是他的字,元代著名的  相似文献   

11.
中海壳牌落户惠州, 不仅是惠州了解认识世界的窗口, 同时还是惠州直接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桥梁。中海壳牌效应引发了惠州经济和文化方式的改造, 惠州文化的区域性、地方性及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会随着壳牌在惠州的发展得到更好的体现, 对整合中海壳牌及惠州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现代方案。  相似文献   

12.
王启鹏《苏东坡寓惠探幽》的重要价值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揭示了苏东坡“超然”思想, 是政治上的超然独立, 生活上的超尘脱俗, 艺术上的超卓不凡; 其二是阐释了苏东坡与惠州文化进相汲引的关系, 以及所产生的独特的文化现象。苏东坡谪惠两年零七个月, 是他不同凡响的人生旅程中所走过的又一奇迹般的精神驿站, 是用他的人格、韧性和风节所营造的又一明辉的生命天空。  相似文献   

13.
饶学刚先生的苏东坡研究,在国内甚至国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其研究成果连同个人名字,一齐进入国学网,成为“现代苏学学者”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东坡研究特色鲜明:爱求异思维,不吃现成馍;重实地考察,重文献稽征;强调读懂读通原著,多让东坡说话;擅长利用边缘学科知识,形成多维视角。他虽年逾古稀,仍甘心寂寞,安于清贫,孤守寒窗,继续走东坡研究之路,提携后学者,为弘扬东坡文化和保护东坡遗迹而呼号而奉献。  相似文献   

14.
浅谈苏轼的创新人生——以东坡美食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轼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坛大家,而且还是一位独具高见的美食家。他在美食上的许多创见,都是在他贬谪黄州、惠州、儋州时形成的;他发明的东坡美食,鲜明地体现了他的创新实践精神。这种创新,不仅仅是对烹饪技术、理论方面的创新,也是其精神层面的一种革新。  相似文献   

15.
谭清洋  王勇 《德州学院学报》2010,26(3):17-22,27
在词的发展史上,苏东坡以其"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作品.将词由花间樽前的绮错婉媚发展成为可登大雅之堂的文体,并最终奠定了他卓越的词史地位.苏东坡对世界和人生有着极度绝望悲凉的体验,但是他以旷达之心超越了苦难困厄,并在此基础上一往情深地寄有限生命于无限宁宙之中,深刻启迪着千百年来寻求智慧和超越的人们.  相似文献   

16.
开辟苏东坡饮食养生旅游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苏东坡的诗文为依据,对苏东坡的饮食养生思想和饮食养生食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研究,结合惠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饮食养生食品的开发及饮食养生旅游文化开发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论"小东坡"唐庚的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庚谪居惠州五年创作的诗歌,展现了他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高洁品格,洒脱磊落的胸襟以及性灵洋溢的生活情趣。他描绘出一幅幅旖旎多姿的南国风情画,喜爱并善于捕捉刹那变幻的自然景象。他的诗叙事简妙,写人形神俱活,善谐谑,擅讽刺,幻想大胆浪漫,联想敏捷活泼,长于运用博喻。他对诗歌的语言形式、表现技巧、艺术风格作了卓有成效的尝试探索,为宋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无愧于“小东坡”的美誉。  相似文献   

18.
东坡文化对黄冈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影响深远,黄冈东坡文化研究的历史很悠久,影响广泛而深远。几乎从苏东坡贬居黄州以后,就兴起了对苏东坡和东坡文化的研究,近千年来其发展和影响不断深化和扩大,至今已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黄冈东坡文化研究的深远影响,对黄冈经济文化的发展及人民文化生活的提升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苏轼与其弟子黄庭坚等人一起,将宋诗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真正形成了在风格的独特性和做诗技巧方面足以与唐诗相颉颃的宋诗,也引出了后人有关唐宋诗优劣论、苏黄诗优劣论等一系列文学公案.本文对宋以来有关苏、黄齐名并称与苏、黄优劣论的一系列相关言论作了重新考察,确立了苏、黄并称出现的时间,分析了有关苏、黄优劣论的四种类型,认为这一争论多源于对诗歌发展道路的认同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