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适应新时期读者对党报的更高要求,从2007年4月10日起,福建省莆田市委机关报——《湄洲日报》在B1版开辟《在那不该遗忘的地方——本报记者盲区体验》专栏,以追求党报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作为目标,力求记者原创、独家视角、盲区报道。通过记者亲历,采用日记形式,以纪实的手法,选择特殊时间、特殊地点、特殊人群进行体验式探访。这样的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加强民生报道,着力反映人民心声,搭起了新闻工作者通向大众百姓的桥梁,也创新了报道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新闻工作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高度重视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使党的主张和人民利益更好地统一起来。强调新闻报道要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指出这是用“三个代表”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新闻宣传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是新闻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是对新闻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做好工作,提出的一个很具体的基本要求。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是对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多出作品,出好作品的一个基本要求。我们的各级党报,是党的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的喉舌,我们要面向人民群众办好党报。党报新闻宣传的源泉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党报新闻宣传的直接对象是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4.
“三贴近”与电视新闻节目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当今电视节目生存与发展的灵魂。电视新闻工作者,都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反映群众中生动的新人新事以及生活中的新风尚、新风貌。只有这样,我们的节目才算得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才能真正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任何脱离实际、脱  相似文献   

5.
俞安 《记者摇篮》2010,(3):25-25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准则。从事新闻行业,就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准确地把握坚持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脉搏,把自己的一切新闻报道活动自觉地与发展振兴的大局、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胸有全局,才能自觉地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相似文献   

6.
李欣  司品修 《新闻传播》2010,(8):119-119
中央多次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在宣传思想工作中承担重要责任的企业报,势必要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三贴近”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切实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结合起来,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7.
最近,党中央领导同志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新闻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高度重视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使党的主张和人民利益更好地统一起来。强调新闻报道要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指出这是用“三个代表”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新闻宣传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是新闻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  相似文献   

8.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切入点,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新要求。如何做到“三贴近”,更好地增强报纸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吸引力,使报纸真正为广大读所喜闻乐见,是当今各家新闻媒体都在积极探索和寻求的方向,对于行业报和企业报来说,更是如此。要更好地实践“三贴近”,就必须在新闻宣传的实践中把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的心声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做到思想性、指导性、可读性的高度统  相似文献   

9.
新闻宣传工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是要始终坚持正确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这是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党报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坚持"三贴近"原则,就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任何时候,新闻报道都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这是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体现,同时,  相似文献   

10.
张含丹 《新闻窗》2006,(3):62-62
新闻宣传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三贴近”,这十二个字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党的根本宗旨,是党中央对新闻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相似文献   

11.
张玉坚 《新闻传播》2009,(10):90-90
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是人民广播电台坚持党性原则,真正成为党和政府、人民群众的代言人的根本尺度.是新闻宣传工作者的行动指南,也是提高新闻报道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更是新闻工作者多出精品的法宝。在信息时代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广播电台越来越受到电视、网络等新型媒体的冲击.已由原来的新闻霸主逐步变成了弱势媒体。  相似文献   

12.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不仅是党对新闻工作的要求,也是受众对新闻工作的要求。媒体只有在新闻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认认真真地做到“三贴近”,才能赢得爱众,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好。思想感情要贴近要坚持不懈地做到“三贴近”,新闻工作者首先要解决思想感情问题。大  相似文献   

13.
萧笛 《新闻传播》2007,(5):61-61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也是新闻规律对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提出的具体要求。记者要做到“三贴近”,就需要到第一线去,到新闻现场去,所谓人到心到感情到,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向鑫 《新闻前哨》2005,(6):39-39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中央对新闻单位提出的要求。“三贴近”归根结底是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是贴近群众的实际,贴近生活是贴近群众的生活。广大农村聚集着最广大的农民群众,可以说广大农村是新闻工作者实践“三贴近”的最好试验田, 最好检验场所。  相似文献   

15.
吴宛凝 《视听纵横》2006,(4):120-120
怎样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党中央提出,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实际,是社会生活的实际,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群众,是社会实践中的群众,实际生活中的群众。实际是根基,生活是源泉,群众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三贴近”的对象就是火热生活中的人民,因此,坚持“三贴近”原则的要求,就是强化民本意识。新闻工作者要强化民本意识就要弄清民本思想的由来。民本思想历经殷周、春秋、战国三阶段,历时千余年,到先秦时期形成完整的体系。民本从字面讲“是以民为国…  相似文献   

16.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切入点,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新要求。如何做到“三贴近”,更好地增强报纸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吸引力,使报纸真正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是当今各家新闻媒体都在积极探索和寻求的方向,对于行业报和企业报来说,更是如此。要更好地实践“三贴近”,就必须在新闻宣传的实践中把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的心声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做到思想性、指导性、可读性的高度统一。我们知道,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新时期新…  相似文献   

17.
张翔 《记者摇篮》2007,(8):49-49,47
目前,全国的新闻媒体正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和深化新闻改革。"三贴近"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从群众需要和关心的角度,观察、分析和取舍新闻。要从群众看得懂、听得懂、群众喜闻乐见出发来选择报道  相似文献   

18.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强调指出新闻宣传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9.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我们党宣传思想工作长期实践的总结,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贴近实际,就是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本本和概念出发;贴近生活,就是要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深入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去,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解决具体矛盾,更好地融入生活、服务生活、引导生活;贴近群众,就是充分体现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把握群众脉搏,为群众提供想看爱看、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更好地代表广大人…  相似文献   

20.
新闻报道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读者”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努力实践的方向和目标,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但是,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三贴近”呢?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之路,是实现“贴近”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又是工作在各条战线上进行改革实践的中坚力量,他们是新闻媒体报道的主要对象,同时,还是新闻媒体的最广大的受众。毛泽东同志曾说“如果要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