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世界》2007,(2):6-10
岁末年终,又是农民工该拿钱回家的时候。类似农民工遭遇欠薪的报道,又出现于各类媒体。“辛苦一年,让农民工拿钱回家过个好年!”寒冬中,这个看似普普通通的愿望吸引着上至党和政府、下至普通百姓的目光。关注的目光,让许许多多的农民兄弟感到了浸入心田的温暖。然而,温暖并没能让所有的农民工把钱带回家。“欠薪”、“维权”等仍是这个冬日里颇有热度的关键词。据建设部门提供的消息,在各地政府的努力下,截至2006年10月,2003年年底前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为337亿元,目前已偿付了336.82亿元,农民工工资历史陈欠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是至2006年底,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显示:目前,全国拖欠民工工资已高达1000亿,建筑企业拖欠工资的比例高达72.2%,仅有6%的民工能按月领取工资。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传媒”,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治天下的时代,也是新老媒体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时代.但是,近年来一些焦点事件,比如“天价烟局长”事件、官员艳照门事件、郭美美事件以及一些食品安全的热点问题等,大都是发之于网络,然后传统媒体跟进报道,有人甚至说,传统媒体正在沦为新媒体的他者.他者是西方后殖民理论中常见的一个术语,“他者”(the other)和“自我”(Self)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西方人将“自我”以外的非西方世界视为“他者”,将两者截然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3.
春节越来越近,在外打工的民工纷纷返乡,这本是一件很平常不过的事情。然而,各地媒体竟异口同声地、铺天盖地地报道民工提前返乡的种种好处,说什么“提前返乡,不再饱受拥挤之苦”、“可以不买春运期间的涨价票”等等,这些报道的目的无非就是说“民工拿到了薪水,不再有欠薪了”,这是好事,也的确值得宣传,无可厚非。但是,在我们舆论“一边倒”的推波助澜下,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社会处境的再现:一个弱势群体的媒体投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10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重庆视察路过云阳县龙泉村时,农妇熊德明“向总理说了实话”,反映她丈夫的2300元工钱被拖欠。温家宝当即指示地方政府要解决好拖欠民工工资问题,六个小时之内她就拿到了拖欠的工钱。这起事件将“总理”、“农民工”和“工资拖欠”三个关键词以相当富  相似文献   

5.
日理万机的温家宝总理为民工讨工钱的事报道后,各地刮起了一股“清欠”民工工资的暖风:尤其是各地政府带头“清欠”,要求政府投资的项目按合同规定的时限付清工程款,并责令施工企业限期补发所拖欠的民工工资。由此我想起了另一种“清欠”——各地新闻媒体拖欠作稿费的事,亦属“清欠”之列。  相似文献   

6.
另一种欠薪     
具有“中国特色”的“拖欠民工工资”现象尚未得到根治,又在另一层面“隆重上演”,且闹得不轻,这就是传媒业常见的拖欠作者稿酬问题。一些作者仗义执言,为民工追讨工资“鼓与呼”,而自己的稿费却被拖欠,成了需要别人关心的“弱势群体”。我每年要在全国各大媒体发表时评百余篇,  相似文献   

7.
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碰到的两个品种。有人注重事件性新闻的采写而贬低、反对非事件性新闻,认为它不是“纯新闻”,要把它“开除出新闻报道”之列。多年来的新闻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想法是片面的。社会生活十分复杂,新闻信息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受众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我们既要向读者提供突发事件的信息,也经常需要报道一些非事件性的新闻。当风起青萍之末的时候,当一个重大事件正在蕴酿过程之中、一切还是扑朔迷离的时候,当一些重大政策出台的时候,当社会出现了一些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的时候,也正是非事件性新闻这一报道形式大显身手的时候。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通常是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  相似文献   

8.
曾令文 《新闻窗》2011,(4):32-33
假如你接到一个民工的投诉,说某某单位拖欠他的工资多少多少,你该如何处理?一般来讲,我们有两种常规的处理途径:一个是找到拖欠民工工资的主管单位如建设或者劳动部门等,由主管单位向拖欠单位交涉施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议程设置”理论入手,探讨传媒如何对重大自然灾害事件进行报道。对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报道, 就必须对议程的时间、内容和方式进行合理地设置。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传媒必须进行最及时地报道,并且采取“生态型”的报道方式来设置最佳的内容。传媒通过不断提高对重大自然灾难事件的报道水平来实现自身公信力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2月我采写的一组系列报道《讨薪记》获得了2003年度人民日报精品奖。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在“值班手记”中称赞这组稿件“抓住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问题开掘得深,为批评报道提供了一个范例。”这组报道所以能引起较好的反响,我认为:一,与找准了“结合点”有关,即找准了社会焦点,找准了政策依据,找准了典型事件。二,较好地把握了批评艺术。找准“结合点”才能开掘得深这些年,每到年底,有关民工讨薪问题,就成为社会的焦点。据全国总工会提供的资料,截至2003年10月底,全国进城务工的民工被拖欠的工资在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建筑施工…  相似文献   

11.
胡文 《视听纵横》2006,(1):120-120
2005年11月17日,到浙江省某县城出差,听到了电台正在播出的一则题为《民工领到血汗钱》的消息,里面说道:“今年1-9月.县劳动监察大队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共为420多名民工追回被业主克扣、拖欠的工资、押金等200多万元……”听罢此文,感慨良多。作为县级广播电视,宣传报道县劳动监察大队的工作成绩,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听众听了此文后难免发出这样的疑问——是谁在拖欠民工工资?民工领不到工资生活状况如何?为什么付出了劳动却领不到工资?这些听众最想知道的,该则报道未作具体分析。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相似文献   

12.
当突发事件发生后 ,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究竟应该保持沉默还是及时报道 ?这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其实 ,一味指责媒体保持沉默、不作及时报道是不公允的 ,毕竟传媒受制于方方面面 ,不能随心所欲。特别是主流媒体 ,更是如此。首先 ,作为媒体和新闻工作者 ,必须要有高度的法律意识。在一个法治国家 ,尤应如此。持媒体应该及时报道突发事件者 ,往往是从保护受众的“知情权”角度出发。但是 ,“知情权”在我国宪法中尚无明文规定 ,可见并非是公民的基本权力之一。另外 ,“知情权”的范围界定在法学理论上也极为模糊。 ①如果以此来论证传媒…  相似文献   

13.
国内经济报道对改革开放所起的积极作用,已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各界所承认。从市场经济体制对国内经济报道的客观要求出发,从提高经济报道的功效出发,当我们分析国内的经济报道时,在看到很多有益的提高的同时,也会发觉有些报道,在经济报道所涉及的三个主要因素“时间性”、“评判标准”、“事实运用(材料和观点)”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实事求是地分析这些不足,对提高经济报道的质量,增强其社会功效是有益的。 “需要式”的报道时态 国内的一些经济报道,往往采用“需要式”的报道时态。所谓“需要式”的报道时态,是指何时对事件进行报道,取决于报道者的需要。而当时是否有需要,又往往是同所谓的形势好坏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4月22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播出这样一条消息,说是福建某地民工用房倒塌的事故责任人已经投案自首。听了这条报道令人耳目一新。并不是这条报道的表现手法有什么独到之处,而是为新闻单位对听众负责精神所感动。联想到一些新闻媒体往往在事故报道的末尾用上“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之中”的词语来吊受众的胃口,忠实的受众一直耐心等待着事故原因的调查结果,没想到这个“调查”是无止境、无结果的调查,使受众大失所望。同时也影响了新闻单位的形象。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些有关车祸、火灾等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每次报道大都是事故的损…  相似文献   

15.
自从今年10月温家宝总理为民工讨工钱之后,好像一下掀起了民工讨钱热。媒体上一面是愁容满面的农民工,一面是表示出强烈的愤怒和谴责的各级政府官员,他们大多将矛头指向拖欠农民工工资最多的建筑开发商。从农工到施工队到建筑商到开发商这个欠钱链条中,开发商似乎成了“罪魁”。那么今年的开发商何以如此“心狠”?政府雷厉风行的讨钱行动又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事实上,在任何一个利益的链条上,如果出现问题,那么往往不会只是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月27日,香港艺人陈冠希等人的不雅照片在网上相继流传,到2月8日逾千张艺人照片已扩散到全球。“艳照”事件让大众再次见识到传媒的巨大影响力和杀伤力,同时也凸显了传媒慎重行使舆论监督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透过艳照事件,什么样的批评性报道才能惩前毖后?怎样报道才能合理引导民意?传媒在突发事件中应该如何正确行使舆论监督职责等等都是需要深刻反思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中国,随着传媒业的迅速发展,传媒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作为“把关人”的传媒从业者,就更要认清传媒职业属性,做一个正确舆论的引导者。可是现实社会中,有关传媒人的新闻伦理失范和对新闻当事人及受众所造成新闻伤害的事件却频频发生。“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的报道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本文通过对此案报道的分析,探析新闻伦理失范原因,并探讨相关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报刊审读     
连云港日报的“民生·热线”专版该专版民生新闻的见报数量和质量在同类市级党报中都属比较高的。这些民生报道汇聚着社会的温暖,也刻录着城市的伤痛。编辑记者用笔关注市民看病、房价、民工欠薪治理的艰辛嬗变,用笔书写市民出行、购物、安全等等需要保障的公共利  相似文献   

19.
读者来信     
年关将近,职工为讨拖欠工资上演“跳楼秀”的现象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去年的这个时候,南京不仅有好几位民工爬上塔吊讨要工资,更发生了民工们封住一家医院新大楼向施工方要工钱的恶性事件。据媒体报道,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资司汪司长一行对南京市的工资支付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南京有148个企业拖欠职工工资,人均拖欠金额达1732  相似文献   

20.
地市党报的地方属性,使我们在报道实践中感受到被动和局限,主要表现为,一是在一些重大事件上,地市党报往往走不出自我角色限制,没有“高度发言”;二是对一些重大新闻,地市党报因采访活动受到限制,失去报道重大新闻的最佳时机;三是在实施舆论监督时,因担心引火烧身,往往关键时候失语。地市党报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呢?笔者认为,最佳突破口应当是抓好新闻评论的写作和刊发,即在关键时候彰显自己的品质,在同题新闻中找到比较优势,在群众需要时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