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佳仁  徐颖 《记者摇篮》2005,(10):45-46
先解释定义不如先举实例:《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一位女硕士毕业后丈夫自愿去西藏工作。这条简短的消息末尾.还报道了女硕士说的一句话:“或许我们在那里干不了一辈子,但是我希望那里有我们流动的生命。”这是说女硕士要去西藏工作,但不一定干得很长。最后这句话,使女硕士的行为更加可信,也给她将来可能自西藏返回留有回旋的余地(避免了新闻报道常常加在先进人物身上的压力),实际上也是报纸给自己留有余地。  相似文献   

2.
面对范春歌     
面对范春歌丁召华这是在武汉至上海的江轮上。上船前,我从一位大学生手中借来一本题为《天歌难再》的书。作者范春歌,她曾有过三次赴西藏、单车纵越中国等传奇经历。并曾荣获中国首届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此书是记叔她只身完成中国陆疆万里大扫描采访时的见闻感受和艰险...  相似文献   

3.
我和西藏有一种割合不断的缘分,我称之为“西藏情结”。因为这个情结,我在西藏工作了近10年,又因为这个情结,我在离开西藏到新华社山东分社工作的10年间6次回到西藏,创作了一系列纪实和学作品。我有一个愿望:老了就去做一个研究西藏问题的专家。  相似文献   

4.
情系山南     
李剑雄 《新闻天地》2002,(10):31-33
西藏是美丽的,又是神圣的。她的美丽,在于她的空旷,她的羞涩,她那不加修饰的粗犷;她的神圣,在于她的虔诚,她的信仰,她那永远让人探究不完的文化。她的美丽,她的神圣,是人类文化的沉淀,也是藏汉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晶。 8月28日至9月3日,我们一行9人应山南地区交通局的邀请,第一次踏上了这片美丽而神圣的土地,所见所闻,切身感受到了雪域高原那雄奇壮美,触摸到了湖南援藏干部那与西藏同美的博大胸怀。  相似文献   

5.
她想她是海     
七八岁的时候,她很喜欢恒生叔。恒生叔一头怒张的鬈发,牛仔裤永远是破的,看人注意,他微一提裤脚:“这是我上次去西藏的时候,青藏公路的车太颠簸了……”他舌灿莲花,滔滔不绝给她讲雪崩遇险、藏女奇缘、在无人区逃生的种种……她如饥如渴听那丰富感伤的生涯,像海洋全无防范地迎接怒吼的大江。  相似文献   

6.
鲁晓纾 《新闻传播》2004,(10):38-39
她皮肤白白的,笑起来牙齿亮亮的,说起话来声音朗朗的,如果不说,没有人会想到,这样一个活泼纯情的姑娘会在氧气稀薄、紫外线强烈的青藏高原上,扛着摄像机摸爬滚打了半年,整个西藏就是通过她的眼睛、听着她的声音,知道并了解了生活、工作在青藏高原上的黑龙江援藏人对西  相似文献   

7.
看了李素丽的先进事迹,我不禁为她用心去工作所折服,她说:“用力去做只能达到称职,用心去做才能达到优秀。普通平凡的事情要往好里做,是没有止境的。”为此,李素丽用心去做工作的准则是“礼貌待客要热心,照顾乘客要细心,帮助乘客要诚心,热情服务要恒心”。正是这普通的“心法”温暖了无数个乘客的心,使北京公交汽车售票员这一“对内代表首都,对外代表中国”的特殊职业在阳光下展现得绚丽多彩,也使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变得崇高而又伟大。李素丽的事迹很多,说也说不完,但她传奇般地把车内一小偷制服却被北京人传为美谈。一次车内一…  相似文献   

8.
一兵 《军事记者》2001,(4):38-38
摄影作品《在新分得的土地上》产生于 1959年的西藏,距现在已经 40多年了。岁月虽然流逝,但照片却留住了一个永远的春天。   1959年 3月,驻西藏的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取得平息西藏叛乱的胜利。随后,雪域高原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西藏部队随军摄影记者蓝志贵,跟随部队参加了平息叛乱和民主改革,《在新分得的土地上》记录的就是这一伟大的社会变革。   画面上的藏族阿妈,正在夯实新分土地上的界桩,她脸上那灿烂的笑容,洋溢着春天里的喜悦,宣告昔日的奴隶成了土地的主人,西藏百万农奴翻身站起来了。   作者抓住…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读到《一条电视新闻使她成为名人》一文,说达娃央宗这个西藏少女名字,如今在西藏,在中国几乎人人皆知,这要归功于《亚运圣火采集仪式在西藏举行》电视新闻片。可文内有与这标题咬得不紧之处,文曾提到“是预知性新闻,记者抓住这重大历史事件”这观点是不错的。因采集亚运火种,是全国人民瞩目的一件大事,作为事件直接参与者;达娃央宗是沾了光的。可标题含义和通篇却撇开这一重大史实,愌新闻片置于事件之上,势必夸大了新闻宣传之功能,有点本末倒置之嫌。达娃央宗与任何名人都一样,离  相似文献   

10.
2010年是西藏生态文明建设一个新的里程碑,举世瞩目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西藏生态环境的战略定位,从国家工作全局和西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将西藏确定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把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纳入西藏工作指导思想,要求更加注重保护高原生态环境,从而开启了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天堂;这是生命的禁区,这也是世人实现梦想的地方!这是一次艰难的旅程,这是一次对生命禁区的挑战;这是一次快乐的历程,这也是一次实现梦想的自豪之旅!为庆祝建党85周年,见证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这一伟大历史,2006年6月26日,安徽交通广播“走进西藏”自驾车队豪情满怀,向西藏进发。他们历时17天,行经10000多公里,于7月3日凌晨顺利抵达了拉萨;7月13日,车队9台车全部安全返回。这是一次怎样的自驾旅程?车友们如何挑战极限,挑战自我?沿途中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让我们跟随车队一起回味、一起体验......  相似文献   

12.
编者的话     
云南人民出版社在世纪之交以特有的魄力策划组织了中国出版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走进西藏”大型文化考察活动。七位知名作家带着对西藏的热情向往,历时三个月,分别从滇藏线、川藏线、藏边线、青藏及山南线、新藏线、中尼线,东西向横穿西藏进行了考察,各自走完了1500-3000公里的进程,胜利会师于布达拉宫。这既是作家们的一次文化跋涉,更是一次生命与灵魂的跋涉。在中国文化史、出版史上都抒写了不容忽视的一笔。七位作家以他们全部的勇敢、智慧与才情去拥抱和叙说雪域高原。曾哲以他丰富的飘泊经历和探险经验,战胜了来自自然和心理方…  相似文献   

13.
1996年6月25日,国际广播电台对印度的印地语广播部开办了一个固定专题节目《今日西藏》,每两周播出一次,每次10到20分钟。节目播出后,很快受到印度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印度伊拉哈巴德国际之友俱乐部瓦斯达先生的来信反映了他们对这个节目的共同评价:“您们新开办的《今日西藏》节目很有趣,也很有知识性,这反映出您们为此付出了很大努力。通过收听这个节目,我们知道了中国政府为建设西藏做出了不懈努力,知道西藏的政治、经济取得了许多进步。以后,我们将把我们的意见不断地告诉您们。”国际台的张振华台长去年在一次全台的工作总…  相似文献   

14.
赵婕  辛渺 《出版参考》2005,(4):39-39
一周之内,路子找理由大老远和我连续见了三次面。每次见面,她都穿了漂亮的新衣服,我忍不住称赞她。每次她都很兴奋地问:“真的吗?真的很漂亮吗?”最后,她告诉我,这三套衣服,是她和他最近三次见面时候穿的。我也非常高兴,很喜欢她这样子呈现在她所爱的人面前。我也是这样,和自己喜欢的人见面的次数有限,所以,我每次见他所穿的衣服一定记得穿给路子看看。这是我们之间特殊的分享方式,除了述说那些细节,还要彼此帮忙留存一些印象。路子对我说:“你知道吗,  相似文献   

15.
在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结束以后,西藏人民正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稳定和发展两件大事,在维护祖国统一、加速社会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的伟大征途上迈出新的步伐。 根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决定,全国各地各族人民怀着对西藏人民的深厚感情,掀起了大规模对口支援西藏建  相似文献   

16.
正西藏曾是李国柱同志魂牵梦绕的地方,虽然她已调离西藏40余年,退休也已20余年,但她仍满怀深情地关注着西藏,仍然跟随着时代的步伐,以"老西藏"精神,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拼搏。退休20余年来,她还像在职时一样按时作息,有时还废寝忘食。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西藏的历史,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过程和西藏的社会主义建设,她多年笔耕不  相似文献   

17.
发生在这个春天的拉萨暴力事件让西藏在短时间内又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在西藏近百年的历史上.这样的境遇着实不少。我们一直关注西藏.是因为那个地方的疼就是我们的疼.那个地方的怒就是我们的怒。西藏与我们.不可分离。藏民族是离太阳最近的民族,诡秘绮丽,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她又显得遥远。我们对于西藏的理解.就像外国人对于中国的理解。学者廉湘民对西藏长期以来所遭受的误解有如此感慨。这样的误解.在藏学者看来,主要源于视角上的偏差。如何消解这种偏差.注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一次.我们又努力使自己离西藏更近,直至让自己像显微镜一样深入她最深层的肌体——我们尝试通过记录一个传统藏族家庭半个多世纪的变化.力图给读者提供一个观察西藏社会的视角。一个开放的民族,不会拒斥现代化;西藏百年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现代化的故事。这个生动的故事里,有艰辛.有奋斗.更不缺欢愉。  相似文献   

18.
我在近40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在采编新闻、做好报道工作的同时,对新闻事业史、尤其是报业史也颇有兴趣。上世纪80年代,我奉派支援《西藏日报》工作期间,通过访问西藏老报人、藏族学者和寺庙高僧,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到西藏的第一份现代报纸,是于清朝晚期在拉萨创办的《西藏白话报》。在一位藏族朋友的帮助下,我还得以到当时的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查看了该会收藏的一份清朝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八月下旬印刷的《西藏白话报》,这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份《西藏白话报》,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9.
崔士鑫 《青年记者》2009,(24):60-61
西藏日报社推出的《雪域边线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获得了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报纸系列报道的一等奖。能够获得中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的一等奖,在西藏日报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从获奖作品属于完全独立采写、刊播的角度上讲,这也是西藏新闻界历史上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20.
搞业余报道4年来,让我最感到欣慰的是军报帮我成功地做通了一次妻子的思想工作,化解了我和她之间发生的一次矛盾。1994年夏天探家,一直在工厂安心上班的妻子突然向我提出,要辞去厂里的工作,去南方打工,并告诉我,她的家住乡下的三姐在广州一家酒店打工,工资收入要比她高出四五倍,并且比她现在在厂里累死累活开车床轻松得多。我没有同意。尽管我知道,妻子想挣大钱是为了尽快改变我们家庭生活枯据的状况,但是我认为,作为一名国家职工,作为一名军人妻子,作为一名正处在创业阶段、勃发向上的青年,重要的是应当多掌握一些技能、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