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人民日报4月15日在一版显著位置发表任仲平文章《论奉献》以后,在广大干部群众、宣传新闻单位、高校师生和救治非典型肺炎一线中引起强烈反响,受到读者广泛好评,普遍认为人民日报选择目前这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发表分量很重的任仲平文章《论奉献》,在全社会特别是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大力提倡奉献精神,主题重大,导向正确,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任仲平文章《论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近群众》一文,在2004年12月17日的《人民日报》一版表后,引起比较强烈的社会反响。在当天召开的全国传部长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说,这篇章论述深刻,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要认真学习。不少加会议的同志都说文章写得好,中央外宣办副主任蔡照同志认为“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新颖、深刻、全、可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要求全区宣文化系统学习这篇文章。河南省许昌市人民广播电台编辑梁国安同志在来信中说,《论三贴近》廓清了我们多的模糊认识,使人豁然开朗。中宣部有关材…  相似文献   

3.
林小玲 《新闻通讯》2013,(10):26-27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在中国的媒体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它的评论文章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向公众传达其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平台和场所。在《人民日报》的多个评论栏目中,“任仲平”文章可谓出类拔萃。它是由报社记者、编辑等组成创作团体,共同创作的一种集体评论文章。相对于《人民日报》其他社论文章和诸如“今日谈”等短评而言,“任仲平”文章在选题和语言风格上都呈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4.
解码任仲平     
李玉莲 《青年记者》2012,(18):90-91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常被称为政治的“晴雨表”,是该报的“旗帜”和“灵魂”.任仲平文章作为人民日报的大型政论文章,近几年风生水起,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特别奖和一等奖,被许多专家学者所研究,受到很多读者大力称赞,成为各地方省级党报评论员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其“魅力”何在? 任仲平是“谁” 2008年有人在互联网上发帖,题目就是《任仲平是谁》.顾名思义,大家都以为任仲平是人民日报某一个评论员.任仲平是“人民日报的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  相似文献   

5.
在今年的抗洪抢险斗争中,人民日报连续发表评论。从7月7日《众志成城战洪灾》开始,到9月29日《学习抗洪英模 弘扬抗洪精神》止,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人民日报共发表评论36篇(不含“今日谈”、“人民论坛”专栏评论),其中社论2篇,任仲平文章1篇,短评1篇,其余32篇均为评论员文章。尤其是,从8月9日到9月8目,也就是在抗洪抢险斗争最为紧要的时刻,人民日报连续发表评论,每日一篇,有时两篇,篇篇掷地有声。这组评论经过报纸转载,广播电视转播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读  相似文献   

6.
5月25日,中央领导同志对《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作批示时指出,《人民日报》作为第一党报,就是要有高人一筹的“绝活”,带头提高办报质量。6月13日,人民日报社社长王晨在《人民日报》创刊55周年座谈会上提出:“大力倡导编辑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转变采访作风,转变文风,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写出更多有思想、有感情、有文采的好作品,努力把人民日报宣传报道提高到新水平。”人民日报记者部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报社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大家认为,报纸的“绝活”建立在全体编采人员个个争出“绝…  相似文献   

7.
《人民日报》署名任仲平的评论,已经是第六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了。有人问:任仲平为什么能多次获奖?在这里,我想以本届一等奖作品《走好全国一盘棋》为例,为同志们提供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2009年9月27日),获得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报纸评论一等奖。这是任仲平1993年亮相以来,第十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任仲平文章代表了党中央机关报评论阵营中的一种独创形态,人们肯定任仲平,是在肯定党报评论自我超越与发展的勇气。这10次中国新闻奖的殊荣,也可以理解为以此鼓励党报对评论传统的承续与创新,以此推动主流媒体对政论表达形态的革新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8月份的《人民日报》在几个方面有新的进步。比如,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宣传报道,做得用心、扎实。一版头条持续发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达到新高度取得新成效》专栏稿件,形成较大影响。8月21日推出《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任仲平文章,获得好评。理论版发表了一批学习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文章。组织编辑这些文章,注意坚持理论性、学术性和新闻性、实践性的统一,其中《专家议专题》、《学者论学问》专栏中的一些文章,读后印象深刻。还比如,以两个“千方百计”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报道,做得积极…  相似文献   

10.
创新评论 放大优势——学习“任仲平”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年前,辽宁日报编辑部请来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卢新宁。听她讲述“任仲平的故事”,我从心底涌起对评论文章前所未有的敬重。 “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背后是一群人的新闻理想,承载着党报的社会责任,默默为这个名字张扬着知名度。  相似文献   

11.
《人民日报》署名“任仲平”的评论,已经是第六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了。有人问:“任仲平”为什么能多次获奖?在这里,我想以本届一等奖作品《走好全国一盘棋》为例,为同志们提供一些睛况。  相似文献   

12.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举国欢庆。在这次各新闻媒体的新闻会战中,人民日报给读者奉献了一份精美的《号外》,一份包含多篇独家、权威内容的《特刊》,以及在《人民日报》和人民网上发表的一系列新闻报道,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本刊特约人民日报教科文部参与此次采访报道的几位同志撰写体会文章。感谢他们以自己的采访实践,展现了党报记者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3.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举国欢庆。在这次各新闻媒体的新闻会战中,人民日报给读者奉献了一份精美的《号外》,一份包含多篇独家、权威内容的《特刊》,以及在《人民日报》和人民网上发表的一系列新闻报道,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本刊特约人民日报教科文部参与此次采访报道的几位同志撰写体会文章。感谢他们以自己的采访实践,展现了党报记者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4.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举国欢庆。在这次各新闻媒体的新闻会战中,人民日报给读者奉献了一份精美的《号外》,一份包含多篇独家、权威内容的《特刊》,以及在《人民日报》和人民网上发表的一系列新闻报道,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本刊特约人民日报教科文部参与此次采访报道的几位同志撰写体会文章。感谢他们以自己的采访实践,展现了党报记者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5.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举国欢庆。在这次各新闻媒体的新闻会战中,人民日报给读者奉献了一份精美的《号外》,一份包含多篇独家、权威内容的《特刊》,以及在《人民日报》和人民网上发表的一系列新闻报道,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本刊特约人民日报教科文部参与此次采访报道的几位同志撰写体会文章。感谢他们以自己的采访实践,展现了党报记者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6.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举国欢庆。在这次各新闻媒体的新闻会战中,人民日报给读者奉献了一份精美的《号外》,一份包含多篇独家、权威内容的《特刊》,以及在《人民日报》和人民网上发表的一系列新闻报道,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本刊特约人民日报教科文部参与此次采访报道的几位同志撰写体会文章。感谢他们以自己的采访实践,展现了党报记者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7.
从去年11月到今年2月,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七篇关于不能再吃“大锅饭”的社论:一论是《不能再吃“大锅饭”》,二论是《很有必要明辨是非》,三论是《把零售商业服务业经营责任制推广开来》,四论是《“大锅饭”养懒汉》,五论是《集体企业的生命力在哪里?》,六论是《不端“铁饭碗”很好》,七论是《把内在的活力开发出来》。后来,又围绕这个主题发表了两篇署名评论,一篇是《南郭先生何处去》,一篇是《破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8,(5):96-98
<正>1979年3月7日,《人民日报》二版头条发表《农业劳动报酬联系产量计算的调查》一文(图1),介绍了安徽滁县和淮北地区一些社队实行"定产到组、责任到人"的做法及显著成效。文章发表一周后,《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意外地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对此表达不同意见,并加了较长的"编者按"。两星期后,《人民日报》再在头版以另一"读者来信"对前一"读者来信"进行批评,再次肯定"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组报道以及随后  相似文献   

19.
3月10日,是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的日子。这一天的人民日报,在报道开幕消息的同时,叫响了一个名字:“任仲平”——头版下半版推出的长篇评论《上下一心打好今年改革攻坚战》的作者。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手持这份人民日报,十几天里,会上会下,议论纷纷。 关心政局的百姓争相转告:人民日报登了篇重要文章,讲为什么今年集中出台攻坚碰硬的重大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20.
1978年5月11目,《光明日报》头版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一文。当日,新华社转发。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 胡福明的文章 1978年5月.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在为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文章的发表而心事重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