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凝莘 《新闻记者》2007,(5):65-65
继1998年、2002年出版《大题小作》和《大题小作2》之后,张登贵评论作品集《大题小作3》、《大题小作4》又于近日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2.
《新闻传播》2006,(9):42-42
《新闻潮》2006年第4期发表李一军的文章《理趣——新闻评论的魅力所在》。 文章说,新闻评论的趣味性体现在多方面,如题趣、语趣、事趣、形趣等等,而理趣则是其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3.
全国晚报协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新闻学会会长丁法章所著《新闻评论教程》,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作者丁法章在1985年曾经出版了解放后我国第一本《新闻评论学》专著,获得广泛好评。《新闻评论教程》是作者在总结最近20年的新闻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特别是在主持青年报和新民晚报工作期间对评论工作的丰富实践基础上,对《新闻评论学》进行最新补充和修订而成的,是作者为新世纪新闻评论教学和新闻评论实践提供的一本力作。该书约36万字,内容涵盖了新闻评论学一般原理、评论写作的基本程序和常用技法,许多观点、实例…  相似文献   

4.
胡颖著《摄影论评》一书,最近由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由穆青同志题写书名,蒋齐生同志作序,收入作者1979年以来新闻摄影和摄影艺术的理论、评论、历史等方面的文章60篇30万字和拍摄的照片43幅,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作者最近10余年来对新闻  相似文献   

5.
《当代传播》2007,(6):12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科责任教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所著《新闻理论新编》一书,最近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是经教育部确定的“十一五”国家重点教材。此书是以作者2003年出版的《当代新闻理论》为基础和依据撰写的。它是作者20多年来从事新闻教学与研究的理论思考和经验积累的结晶。此书注重吸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新闻改革所取得的经验,在框架结构上,尽可能地汲取同行们的智慧,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新闻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6.
网络评论成功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谁代表网民给小慧的后妈道歉?》(以下简称《道歉》)是一篇署网名“新闻点评第一品牌”的网络评论。“新闻点评第一品牌”只是实名作者吴双建的众多“马甲(网名)”之一。从2005年至今,吴双建以“新闻点评第一品牌”、“无边落寞”、“吴双建”、“吴天平”等实名或网名发表网络评论文章200余篇。《道歉》一文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可以说是对作者的最大鼓励.也是对荆楚网多年来积极利用网络评论来引导网络舆论成绩的最好肯定。  相似文献   

7.
《新闻三昧》2008,(5):15-15
张登贵在2008年第2期《新闻实践》发表《评论写作:想好了再说》,文章认为: 新闻评论,是新闻的延伸和深化,是负有很强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功能的一种新闻文体。因此,它更应该是深思熟虑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评论》1981年5—6月号刊登了这篇调查性文章后,几乎每周都收到读者来信,质询该刊是否存心同《纽约时报》过不去。该刊于7—8月号发表“关于《纽约时报》问题的答复”:正因为“人们公认《纽约时报》是美国的占统治地位的大报”,它的新闻为全国广播电视网和三大新闻杂志(《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所采用。《评论》作为一个重要的新闻评论刊物,有义务“对于这样一个对全美国新闻界的观点与内容有很大影响的报纸”特别重视。“《纽约时报》有缺点和错误,有的还很严重,所以就应在适当的情况下进行批评。”罗杰·莫里斯的文章是一篇颇有分量的调查报告,它的发表在美国新闻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我们特请李臻同志编译出本文  相似文献   

9.
人民日报记者费伟伟的新闻作品集《体验生命》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此书是作者在人民日报从事新闻工作20年的作品集,还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结合新闻实践撰写的体会文章。该书分《九州掠影》、《新闻追踪》、《名企探微》、《凡人特写》、《随感漫笔》、《屐痕心旅》、《编采浅说》共七辑,反映了作者从人文的角度来报道经济成就、分析经济观象、解释经济问题、预测经《体验生命》@晓虎  相似文献   

10.
☆军报记者曹锦华是一个从事新闻工作30年的老记者,他最近将自己30年的新闻作品汇集成一本书,叫《军营写真30年》。在此书的自序中,作者满怀深情地讲述了自己在新闻实践中的苦辣酸甜,我们在发表时作了必要的删节,并冠以《三十年足迹融苦乐》的标题,欢迎年轻的编辑记者们认真读读,一定对你大有启迪。  相似文献   

11.
《新闻传播》2006,(2):42-42
《新闻三味》2005年第10期发表张传香的文章《党报新闻评论的美学诉求》。  相似文献   

12.
读完作为复旦大学出版社“博学”品牌、新世纪版的新闻与传播学大学系列教材之一的《新闻评论教程》,深感作者思维敏锐,治学严谨。此书的确是研究新闻评论的一部力作。这本书值得称道的地方很多,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突出的创新精神、富于时代特征和可用特点的精彩内容。本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一根红线,通贯全书,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评论观。例如,它阐明和引用毛泽东写的大量社论评论是“傍着活事件来讨论”,阐述毛泽东主张“精心写作社论是一项极重要任务”,“组织大家写评论”,“写得不要刻板,形式要多样化”,…  相似文献   

13.
《新闻传播》2006,(1):61-61
《新闻前哨》2005年第9期发表关咏霞的文章《娱乐评论三要素》。  相似文献   

14.
复旦大学出版社在出版了教科书《新闻评论学(修订本)》后,最近又出版了新闻业务丛书《广播评论——功能、选题与语言艺术》。《广播评论》一书的作者仲富兰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评论员、主任记者、《今日论坛》节目的主编。该书较系统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播新闻评论的成功经验与作者的真知灼见,努力研讨广播新闻评论的特殊规律与写作技巧,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目前,有关新闻评论写作的书籍不少,然而花30多万字专门研究广播评论的书籍还很罕见。  相似文献   

15.
在南京参加中国新闻奖复评工作,不时为各种新闻媒介所发表和播映的新闻作品(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等)而激动。有的新闻和评论,寥寥数百字,但那字里行间却都蕴含着动人心魄、发人深省的推动力量。河南广播电视新闻中心1990年8月30日播出的评论员文章——《黄河大桥贪污案引出的问号》就是这样一篇优秀之作。与会评委们听了这篇评论的录音,无不击节叫好。《黄河大桥贪污案引出的问号》,是一篇仅有  相似文献   

16.
《新闻爱好者》2001年第9期发表了刘军民的《新闻中的想象》一文。文章要求新闻采写者“敢于理直气壮地,‘离经叛道’”,“以这些已非原汁原味的材料为基础进行再造想象”,并且认为:“已经发生的事实可以用想象加以复原和修饰……在消息、评论、通讯和报告文学等各种新闻文体中,的确可以甚至需要一些适当的想象成分,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对特定的环境和景物,在保证真实而不至于引起误解的前提下,以一种新的形象,予以艺术的展现……”一言以概之,作者就是要求新闻采写者对新闻的场景进行大胆想象,以保证新闻的生动性和…  相似文献   

17.
“新闻是易碎品。”人们常常这样说。“新闻评论大多也是易碎品。”一位对新闻评论颇有研究的同志这样说。读了一些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新闻评论,我颇有同感,其中绝大多数的确与年俱老了,但是也有少量作品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破碎”;相反,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仍葆有生命力。《不要害怕反对的意见》就是这样一篇佳作。《不要害怕反对的意见》是1956年10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距今整整三十年了。  相似文献   

18.
发表在中国宁波网的网络时评《“老何说和”说了些什么?》荣获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文章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新闻嗅觉,针对我国在社会转型期普遍存在的社会管理问题,介绍并论证了一条可供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参考、具有高度推广性的解决路径,充分体现了新闻评论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的指导作用,是一篇真正有利于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优...  相似文献   

19.
2004年.是新闻评论发展强劲的一年。全国不少晚报、都市类报纸,相继增设了评论版。在重庆,有影响力的报纸也都开设了评论版。《重庆时报》一创刊,便设了评论版,在此前后,《重庆晨报》有《每日时评》,《重庆商报》辟了《评论》,《重庆晚报》开设《新闻评说》(后改为《都市评说》)。  相似文献   

20.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CJR) 在9月至10月这期中,发表了几篇在新闻界作的律师所撰写的文章,介绍了他们的工作情况以及感受。一篇题为《寻求说“是”的途径》,作者是《洛杉矶时报》的律师杰弗雷·克雷。他担任这项工作已有四年了,工作的职责主要是帮助记者们了解美国“第一修正案”的作用,告诉他们怎样聘用律师来打官司。 还有一篇是伊夫·伯顿写的《一个新闻编辑室律师的生活:热情和防范》。文章讲述了她自 1995年为《纽约每日新闻》工作以来所处理过的20多件新闻官司 的情况,诉说了她在工作中的甜 酸苦辣。 另一篇是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