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传统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因此对徽州宗族的研究一直深受学界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于徽州宗族的产生与发展态势、徽州族产与宗族业权、徽州族谱与家谱、徽州宗祠、徽州宗族的社会控制、徽州宗族教育、徽州宗族婚姻、徽州宗族文化等问题均予以较为详尽的考察、分析和探讨。回顾和总结当前的研究状况,有利于今后的研究在更高层面上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2.
清初,徽州的谱牒数量达到历代之最,其宗族制度已经非常完备,宗族的教化活动也丰富多彩。以徽州各地家谱为资料,分析徽州宗族在道德、人伦、族人处事标准等方面的规定,进一步说明了徽州宗族的建设与发展与其对族人的教化活动密不可分。家谱里族规家法的制定就是为了巩固宗族制度、强化宗族统治,最终达到家谱联宗、敬宗、收族等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在明清时期的徽州,宗族在民众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宗族内部关系是研究徽州社会宗族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试图以目前所见《徽州文书》中捐献财产文契为中心研究清代徽州宗族内部关系的调节与控制。  相似文献   

4.
《岩镇志草》是清代徽州歙县岩镇儒士佘华瑞撰著的一部重要地方镇志,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清乾隆以前岩镇及其周边的人文历史和社会风貌。《岩镇志草》不仅是徽学研究的珍贵史料,也是开展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存史、资治、教化”的生动教材;是一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文献著作。  相似文献   

5.
清末之际的太平天国战争,是徽州数百年未曾遭受的战乱,对徽州宗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近代徽州宗族衰落的关键点。但是,学术界对这次战争与徽州宗族兴衰关联的研究比较匮乏。在丰富的徽州地方志和族谱资料中,可详见太平军在徽州活动状况以及这次战乱在人口、经济、祠堂、族谱和庙宇等方面对徽州宗族的破坏和冲击。  相似文献   

6.
从功能论的角度看,徽州宗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发展至明清,对宗族内事务的管理与控制的功能有着日益强化的趋势。其中,对内部社会秩序进行积极的控制与调适即是这一时期徽州宗族作为社会自治主体和社会管理者角色扮演的重要体现。徽州宗族通过教化、调解、惩罚等方式,实现了对其内部社会秩序的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的持续繁荣及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7.
徽州多名宗大族。宗族活动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考察徽州的宗族,其实就是考察徽州社会。以清末民初祁门西乡云村捐监生李邦福杂记手稿为中心,对李氏世荣堂宗族活动的粗浅研究,以期由个案资料的挖掘为更深层次的共性研究提供些微参考。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徽州科举极为兴盛,其辉煌成就与宗族对子弟科举仕进的重视密切相关,这在作为宗族群体记忆文化表征的徽州族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徽州族谱对科举进行了多角度的书写与想象,包括:家训祠规对科举仕进的强调、楹联像赞对科举及第的想象、科名录对科举荣耀的展现以及诗文对科举生活的描述等。在科举仕宦的时代氛围和聚族而居的宗族场域中,宗族与科举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的徽州宗族通过征收赋税、培养宗族子弟入仕、创办义田和义学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强宗族管理、维护宗族内部团结的作用。同时徽州宗族还对国家的政策和儒家伦理规范积极宣传,在宗族中进行宣讲和教化,按照国家政策管理徽州宗族社会,保持了徽州地区基层社会的长期稳定,这与国家希望地方基层社会保持稳定进而保证封建统治能够长期延续的目的有相契合之处,体现了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与国家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民国徽州宗族婚姻观的革新是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文化思潮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发生"共振效应"的结果。民国徽州家谱中的族规家训集中体现了徽州宗族的婚姻观念的革新成分,且呈现出保守性和不平衡性等基本特征。由于徽州社会小农经济基础阻碍了传统意识形态的新发展,新安理学促成了徽州宗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和固化,以及宗法制度残余下的守旧势力的阻挠等因素,民国徽州宗族的婚姻观的革新在整体上仍趋向保守。深入解读徽州族规家训所反映的婚姻观念及其革新,不但可以丰富徽州家谱和徽州宗族的研究,还可以弥补徽州社会文化史和生活史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振兴宗族。基于这一总需要,微州宗族又将振宗兴族的总目标细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通过科举入仕,光宗耀祖;二是科举不成,学得治生手段,争取富贵出头;三是富贵不成,亦可断文识字,勤于耕读。在宗族的大力奖劝下,明清徽州社会一片繁荣,呈现出封建社会少有的和谐富裕景象。  相似文献   

12.
元代徽州的宗族建设主要体现在族谱编纂、祠堂建设、祖茔建设、族田设置、宗族内部管理等方面。元代徽州宗族建设所涉及的内容,在明清时代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表明元代是徽州宗族走向明清时期全面繁荣兴盛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3.
宗族具有悠久的生命力,作为前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之一一直存在下来。因此不能否认宗族作为乡村社会运营中的重要因素而发挥作用这一点。明清时代的乡村组织里甲、保甲、乡约等也和宗族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迄今为止的乡村社会研究中对宗族和乡村社会组织关系的研究还没有充分进行。文章通过分析明隆庆六年(1572)徽州祁门县文堂陈氏所施行的《文堂陈氏乡约家法》,试图发现乡约与宗族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微州教育非常发达,这是微州强大的宗族势力重视教育的结果。宗族主要靠兴办族塾、书院和文会等各种类型的学校培养子弟。此外,宗族还重视延聘名师,资助族内贫寒子弟。这些措施是明清时期徽州一府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明代,政府采用了在庶民间渗透强化宗族关系,强调以宗法为基础的伦理观念的政策。本文以徽州文书及其他地域文书中与宗教相关的材料为基础,探讨上述政策及其对人们的渗透而产生的影响,在明清时代是如何使人们对带有宗教性的事物———特别是对寺院或僧侣———的意识行为发生变化的。  相似文献   

16.
徽州文化是代表中国明清社会从“农业的系统”向“商业的系统”转变之际的特异性与先导性的地域文化标本。徽州文化的独特性取决于它的文化基因,包括移民型人口结构、宗法制社会结构、商贾为重的经济结构与崇儒尊孔奉朱的精神结构。徽州文化的特质是既脱胎于中华文化母体,又成为新兴商业文化的先驱者,成为新旧文化二律背后的共存体,表现出许多彼此矛盾又自我调谐的文化表征,其中最典型的为: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观上的崇儒与重商,人生态度上的内敛与进取,生活方式上的节俭与时尚。徽州文化解构、降格为普通地域文化,最根本、最关键的动因是构成徽文化特质的内在基因产生了变异:移民型人口结构发生反向移民,宗法制社会结构彻底瓦解,以商贾为重的经济结构被迫转型,崇儒尊孔奉朱的精神结构逐渐涣散,而这种种基因的嬗变受制于内外环境的变革压力。  相似文献   

17.
徽州与肇庆分别是徽州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两地古村落的形成与包括中原士族在内的移民直接相关联,其建设的鼎盛期则在明清之际。两地古村落建设均渗透了显著的人文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两地都曾受到传统文化中的风水以及封建宗法礼制观念的深刻影响。“五岳朝天”的马头墙与连绵不绝的镬耳封火山墙则又艺术地展现了两地古建筑匠心独运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徽商势力的兴起与东南城镇经济的发展演变在时间上是同步的。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徽商随着东南城镇经济的发展初步形成;嘉靖、万历年间,徽商随着东南城镇经济的繁荣而壮大;明清之际,东南城镇惨遭破坏,徽商势力也因之而受挫;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东南城镇经济的发展超过了明代的水平,徽商势力也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徽商的兴起与东南城镇的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徽商积极参与徽州的荒政事务。在徽商影响之下,徽州的荒政形成了特色:官商共济使其成效斐然;宗族内部救济与政府救济有机结合;救济经费、物资等运作的商业化。徽商参与徽州荒政事务有助于缓和徽州的社会矛盾,协调徽州的商民、官民关系,从而促进了徽州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