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社会进步的程度,应以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尺度来衡量,不能为了经济的一时发展而以精神文明的牺牲为代价,绝不能放纵私欲,为邪恶作怅。为此,必须摒弃社会“自然”进化论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我们应追求历史的进步和道德的进步的完美统一。张承志、张炜、梁晓声等的理想追求与现实批判正是以这二者的完美统一为目标的,那种认为他们的道德批判是鼓吹道德理想主义或文化冒险主义的观点则是错误的。张承志、张炜等作家的道德批判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旗帜鲜明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真正地以人民大众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力;二是追求大写的“人”,力倡去恶扬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道德批判是提倡人要战胜平庸,追求崇高,而并非是宗教的、与世俗和凡人无关的。  相似文献   

2.
从市场经济之特点,从道德的特点说明市场经济的非道德性质,再从人的精神需求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道德的进步奠定历史基础,市场经济对人的主体性存在方式的肯定三方,论述市场经济与道德的统一,从而完成“对立统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当前道德现状评价问题上存在的“滑坡论”与“爬坡论”,指出把生产力进步与否作为评价道德状况的标准是欠妥当的,不是任何生产力的发展都必然引起道德的进步。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高度发展,而道德上却极度堕落。当然,生产力发展与道德进步是可以统一的,因为只有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提供道德进步的物质保证,但这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导向,才能使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思维方式,特别是儒家道德理性的文化和儒学“中和位育”的思维,在不断经历古今、中西之争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的相互激荡,不但实现了自身历久弥新的创造性发展,而且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与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道德困惑。整个社会生活中的道德风气、人们的道德精神面貌、道德情操、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责任感等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道德“疏离化”倾向,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并存在着轻度的“道德信仰危机”,其现实表现就是道德失范。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社会进步的衡量尺度的“向历史”偏斜与“向道德”弱化,二是市场经济及其二重性文化逻辑的形影相随,三是新旧体制转轨的成本代价,四是消费文化与价值的畸形。要建构起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新的道德体系,在公民道德建设的具体内容的设计上,就应该立足中国国情与民族文化传统,致力于追求、实现现代社会在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社会伦理三个方面的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逐渐享有“现代”婚姻 ,从婚内的重情到重性再到婚外恋 ,这似乎是一种进步。与此相反 ,底层的部分人们却仍然进行着换亲、买卖婚姻之类的“封建”婚姻 ,他们似乎是“落后”的和不“道德”的。但是 ,从底层的生存状态来看 ,他们常常只能领有“封建”婚姻 ,他们道德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生存”。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道德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持久和深刻的影响。完善的道德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道德进步是推进精神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道德能够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整,是市场经济的“软”规则。要实现道德进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统一,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秉持经济发展之首要性和必要性,彰显出深刻的经济意蕴。同时,在经济“如何发展”和“为谁发展”的问题上,它注重发展的道德走向与道德价值目标之设定,突显出深厚的道德意蕴。科学发展观的经济与道德之双重意蕴对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秉持经济发展的“真”与“善”之自觉契合,坚持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结果始终与道德相统一,积极构建合规律性与合道德性有机统一的崭新发展模式,以有效推动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之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9.
公务员道德建设必须重视个体道德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毋蕾 《焦作大学学报》2008,22(4):122-123
目前,公务员制度虽得到不断完善,但公务员道德失范现象仍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和办事效率。在公务员道德建设过程中,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个体道德培养。其一,它是“以德治国”方略实施的基本保障,是防止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根本途径;其二,它是公务员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实际运用;其三,它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推进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十年改革,随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空前的辉煌成就。但与此同时,在经济、社会、政治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于是,一些同志提出了:“历史进步与道德落后”的二律背反问题——即工业文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道德的退化。如何正确认识和回答这一问题,笔者以为对于“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经济与道德的互动性与一致性来看 ,要解决当前经济增长与道德滑坡的“二律背反”问题 ,需要正确处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道德建设的关系 ,实现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用道德标准来评判历史人物的政治行为,非但不能做到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反而会阻碍研究对历史现象的探索和认知。武则天篡唐建周的首要任务是清除反对势力,铲平称帝道路上的阻碍。政治的现实性、残酷性与黄约瑟先生所期望的“道德”、“仁慈”显然格格不入。学术创新的前提是尊重客观历史,没有确凿证据支持的观点创新只能是标新立异,不可能推动学术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柳宗元对中国哲学基本问题———天人关系问题的认识,介绍了他的“天人不相预”的哲学主张,在明确这一主张的落脚点在于天不能干预人事的基础上,从人类自身的角度探讨了种种社会历史现象,以人具有自然之性和天命之性,自然之性的“人欲”形成“生人之意”,天命之性的“明”与“志”产生有道德的人,二者共同支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前提,论证了柳宗元对于社会历史演变的看法,即他的关于“势”的进步的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14.
从毛泽东到胡锦涛的四代领导人的青少年道德观,是针对具体历史条件,对青少年道德建设提出的一系列论述的集中体现。从整体看,他们把青少年道德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相渗透,与青少年全面发展相统一,使得社会主义道德具有了鲜明的方向性、协调性、时代性,体现出了鲜明的创新性。从“全面发展”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演进过程,是我们党的四代领导人青少年道德观的创新过程。  相似文献   

15.
幼儿正处在道德品质的初步发展阶段,要使他们从小具有良好的个性和品德,必须从道德认识的培养着手。幼儿道德认识的发展水平具体体现为他们的道德评价的发展水平。而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已为他们道德评价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幼儿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发育是在环境影响下逐步进行的。他们的心理活动的目的性和独立性是在社会交往中得到增强,并逐步学会按成人的要求调节自己的行为。凡成人表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他们也认为是正确的行为,反之便认为是“不好”的行为。“好”与“不好”是幼儿最初的道德评价水平,这对他们以后个性品  相似文献   

16.
将大历史观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其实质是将教与学置于过去、现在、未来的认知逻辑之中,并以联系、整体、发展的观点重新审视教与学。“走近历史”“走进历史”“走出历史”三者既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引入大历史观的三重意蕴,又构成了源于历史而高于历史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闭环。在具体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大历史观,应坚持生命化、情境化、审美化、意义化的教学要义。  相似文献   

17.
<正> 在道德理论的研究中,长期以来,人们所关注的是道德在维护生产关系中的作用。近年来,甚至有人提出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与道德进步之间存在着“二律背反”,认为为了求得历史的前进,不能不以牺牲道德为代价。在这种情况下,道德的发展生产力功能被忽视了。这个问题的存在,不能不说是一些人长期以来忽视德育的重要性在理论上、思想上的根源之一。为此,本文着重讨论德育的发展生产力功能。  相似文献   

18.
从经济与道德的互动性与一致性来看,要解决当前经济增长与道德滑坡的“二律背反”问题,需要正确处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道德建设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一个城市的发达文明程度 ,不仅在于物质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而且取决于精神文明的发展 ,其中尤以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为核心。可以断定 ,一个缺乏道德底蕴的城市将最终发展成为物欲横流 ,丧失“精神家园”的空泛繁荣。因此 ,必须实现经济发展、环境美化、心灵净化“三位一体”的、经济与道德良性互动共同进步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 ,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两种力量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发展经济是硬道理 ,塑造凝聚人心的道德精神同样是硬道理。在城市建设的实践中 ,必须探寻城市道德进步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0.
历史教材,从不同角度选编了许多伟大的爱国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的事迹,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他们的道德情操、人格品质、爱国精神,更令后人崇敬,值得继承和学习。我们要充分利用三尺讲台,将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