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述鲁迅先生作品中复仇情结,探讨其根源,分析其现实性。具体详尽地研究其复仇情结中诞生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2.
复仇活动的一度盛行和复仇文学的经久不衰体现了人类复仇情结的恒久性、深远性。人类对复仇文学的"热衷"正是其深层生命强力的体现。这种潜藏的、隐性的生命意志强力持久而强大,复仇情结的潜存和外化也正是人对张扬生命意志强力的渴望和实践,不论人这一主体是强者还是弱者。  相似文献   

3.
论司马迁的复仇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仇是《史记》最动人的主题之一,《史记》中许多篇章涌动着一股浓厚的复仇情绪。复仇情绪是司马迁意识深层无法化解的情结,是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动力,也是司马迁形成对社会强烈批判思想的内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复仇精神是一个多层多维的组合体,其以个体深在的血族野性情结向外辐射,又吸收现实情境中家国恨具体个别的感知因素,强化了原型与随机性意绪在主体自身中激发的冲动。反复复仇精神具有一种反化模式、反正统的叛逆倾向,可以超过一时一事局限。作品所表现的复仇反抗一般是局部的,往往却因传播扩散,不断孽生扩大的否定意识、离经叛道张扬主义反抗雅恶的精神,而带有全局性和整体性,持续地给统治自身造成严重的威胁,摇撼着其统治的心理基础、社会基础、复仇的鼓动激发力,主要来自于我们这个化系统对现实中的巨大否定力量,其是以对恶- 非正义的毁灭,以及正义力量在这除恶务尽过程中不屈不挠的意志、不惜代价的牺牲精神的讴歌, 持久地释放出壮美与悲剧性的多重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内容、特征、文学价值等方面对《史记》复仇故事作了较全面地分析,认为这些复仇故事,或实录或虚构,不仅真实表现了作者复仇情绪,而且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汉武帝以前复仇文化面貌,对后来的复仇文学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历史剧佳作纷呈,其作品主要以春秋诸候争霸、各代宫廷忠奸斗争或民族斗争的历史作平台,艺术地再现了鲜明的复仇意识与爱国情结,这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先进性的寻绎与张扬。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运动复仇母题,屡屡展露着动物知恩图报,它们能机智地向恶人或其他恶的对象报仇雪恨,作为现实社会里浓烈的恩仇意绪一个别致的泛化折映,复仇与恩报所展示的人性之光和正义气概,在某产见的动物身上得到奇特体现,这是以肯定的形式来强调人与动物亲和给人带来了益处,母题既是对远古集体无意识情结的重温回归,又是其印证升华,作为人类的亲族,灵畜报主故事深化了文学对人的反思批判,拓展了复仇恩报模式的深刻寓意。  相似文献   

8.
研究鲁迅,不能不关注鲁迅的复仇思想,从《铸剑》到《复仇》,从《复仇(二)》到《女吊》,复仇情结贯穿鲁迅一生。近八十年来,众多学者大多从古越传统文化入手,研究古越文化的复仇思想对鲁迅的浸润,硕果累累。但我们也应当看到,鲁迅的文学创作与外国文学渊源甚深,复仇主题亦是重要部分,尤其波兰文学中的复仇主题对鲁迅的影响更不容忽视。特别是被鲁迅称为“叫喊和反抗”的“复仇诗人”密茨凯维支、斯沃瓦茨基等对鲁迅复仇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同情与宽纵复仇乃是古代中国礼教文化,人治社会的必然表现,首先,古代具有权威性的正史载录基本上是同情复仇和宽纵复仇,并成为文学的一个重要价值参照;其次,法礼悖左的焦点体现在复仇文学作品的描写中,它增大了复仇主题的反正统倾向,赞扬了个体以暴抗暴、伸张正义的精神;其三,中国古代的系列文学作品从人性的高度,揭示了传统社会中一些正直官吏的深层心理,反映了他们在不健全的法律下如何不违忤天理人情的努力及两难处境;其四,它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中国古代复仇意识的浓烈与执着,中国古代的复仇文学正是基于深广的心理与民俗背景,其主题才会如此绵延广远。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文本中有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复仇女性,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到古今中外经典复仇女神的影子,如精卫、美狄亚、莎乐美、涅莉等,复仇女神通过借助张爱玲的神来之笔完成了复兴。张爱玲笔下的复仇女性通过两种反差极大的方式复仇:极热闹的复仇和极冷清的复仇。尽管复仇的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不同,可是却有一个没有争议的共同点:她们的复仇过程是深具痛感的,并且不能避免痛苦绝望的结局。  相似文献   

11.
在《铸剑》中,鲁迅通过对历史故事的"铺排"和"改动",一方面,在社会、道德层面寻找"复仇"的正义性;另一方面,鲁迅命定中的"复仇"气息,又使"复仇"产生纯粹性,显得悲壮而崇高;但小说最后,鲁迅又用一场闹剧消解了"复仇"的所有崇高意义,表达了他对先驱者命运的痛苦思考。因而,《铸剑》的"复仇"叙述是复调的。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铸剑》和余华的《鲜血梅花》是两个关于复仇的小说。复仇对眉间尺和阮海阔来说,是命运给他们开的一个尴尬玩笑,他们不可能完成复仇任务。两篇小说虽然最后都以复仇的完成作为结局,但复仇已经超越了复仇本身。眉间尺的复仇完成了对自我的重塑,阮海阔复仇的形式被美丽的漂泊消解,变成对复仇本质的嘲讽。眉间尺的复仇体现了鲁迅真正的启蒙叙事立场,而阮海阔的复仇则暴露了余华精神资源的缺乏带来的"伪先锋"纯情的痞性本质。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干宝     
全文解读了鲁迅对干宝的评述,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鲁迅所作的《铸剑》也承继了干宝《三王冢》的复仇主义精神,同时在对生命的观照上,鲁迅和干宝都体现出对人的个体生命的重视.而从审美的角度而言,鲁迅和干宝的作品都有着怪诞的色彩和以鬼事论人世的审美趋向,这也成为了他们精神传承的所在.  相似文献   

14.
鲁迅20世纪20年代的诗歌创作蕴含着无尽的恨与痛。天性中的恨让鲁迅在对国家的大爱里升发出对革命的希望;流血牺牲的代价与人生的苦痛相联,让鲁迅坚定了继续革命的信念;讽刺的语言和复仇的思想又对恨与痛的融合进行补充,共同奠定了这一时期鲁迅诗歌创作的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铸剑》由复仇故事、行侠故事、魂化故事三个故事组成。复仇故事是屑间尺继承父亲遗志,准备向大王复仇;行侠故事是宴之敖以眉间尺的头和剑为条件接替眉问尺行侠复仇;魂化故事是大王、眉间尺、宴之敖三头相搏,烂在一起。三个故事由三为一,复仇者从幼稚到成熟,再到魂化以至一起毁灭。这一一结局消解了复仇的意义,抹杀了是与非的评判。魂化故事的结局,使悲壮的复仇变为具有喜剧色彩的闹剧。  相似文献   

16.
冷峻峭拔是鲁迅小说风格的最显著标志。鲁迅小说冷峻艺术的表现分为熊熊燃烧的黑色复仇之火和疗之以毒的讽刺之剑。鲁迅小说冷峻艺术的特征为"冷外衣热胸膛"和刚柔并济。此外,鲁迅小说冷峻艺术的渊源来自其自身人格化的投射和中外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鲁迅自己认为《铸剑》是写得较为认真的小说,因而长期以来学界分析解读这个小说用力很多,大多数研究通过传统"故事"的"新编"来分析小说铸造的复仇英雄。这种古今的审视往往忽视了中西的视域,而且看不到古今中西的文化元素在《铸剑》中的并置和融合,因而在古今中西汇通的视域中来重新解析小说的复仇英雄能够看到眉间尺和宴之敖形象的文化复杂性,从而为解读鲁迅晚年的小说提供开阔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18.
《孤独者》作为鲁迅小说集《彷徨》中色彩凝重的一篇,其间深蕴着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中深浓的孤独与苍凉感。在生存空间中,个体与他人是一种相互对立、映射、窥视与反窥视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充斥着冲突与对抗。这就注定了个体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来摆脱这一空间的孤独命运。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尼采两位生存哲学大师分别以过客的“走”和精神的“变形”两种不同的精神变革形式,实践对旧世界的“复仇”;以大于历史与伦理的生命话语,完成对童心世界的守望,并在对童心世界的反顾中获得灵魂的自救和实现对生命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魏晋时期后,复仇文学主题展示的复仇逻辑对法的僭越,变得日益突出起来。此种与扩大化复仇相联系的是复仇失当与错位。也说明在复仇作品的整体流向上,更多地吸收了六朝时代社会事件中的有关雪怨伸冤正义动机、激愤情绪导致的报复扩大化影响。族刑连坐,既反映了古代血族复仇的残余观念和野蛮习性,又延续扩展了这种观念习俗,其于复仇文学母题构成了一种"正反馈"关系。古人对此曾有反思和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