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外文化交流》2010,(1):16-17
“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四大主题之一的“中国与世界”部分的重要展项——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作人先生的专题展《吴作人展》10月15日在布鲁塞尔市政厅开幕,共展出吴作人近百幅作品,既有《任重道远》《齐白石像》和《熊猫》等经典作品,也包括他在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期间的珍贵作品。  相似文献   

2.
油画传入中国后,一直谋求所谓的中国化。从郎世宁开始,便在对象、题材、内容上做章,其成就以上海月份牌为最。直到徐悲鸿才终于建立起一套中国油画教育体系,但油画能否中国化的问题,仍然令人质疑。1949年后,受毛泽东艺思想影响,中国油画除为政治服务外,主要在构图和色彩方面追求中国风格,要求以老百姓喜闻乐见为标准。董希的《开国大典》一开中国油画为政治宣传画的先河。之后,几乎所有油画家都挤在这条路上,只有个别人在风景画中有所开拓,如吴作人。吴作人以中国画境入油画,把中国画和油画联系起来,其画作朴实可观。[编按]  相似文献   

3.
李苦禅(1899-1983)是中国山东省一个贫苦农家的儿子。他靠着乡亲们的帮助,勤工俭学和租拉人力车的微薄收入,以刻苦的学习和优异的成绩,成为了中国第一座现代美术最高学府的优秀生,他是中国最早接受西方绘画教育的学生之一。他又是中国近代最具有影响的绘画大师徐悲鸿和齐白石最早的学生,他率先响应徐大师“中国画要中西结合”的号召,在20年代中期发起了“中西画会吼虹社”,走在了中国画革新的前列。李苦禅的“中西绘画结合”绝不是两种技巧表面的撮合堆砌,而是把西画重视客观写生与人物花鸟解剖结构的美,以及自然光色…  相似文献   

4.
提起柳子谷,恐怕当今许多人特别是青年人都比较陌生。这位成名于20世-2,20年代、活跃于30年代、辉煌于40年代、埋没于50年代后的画家,其曲折坎坷的人生和书画艺术以及留下的巨作正日益引发人们的关注。当我们掀开民国画坛历史,柳子谷的名字无疑是异常耀眼的。其绘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狮虎兽类无所不能,兰竹更具神妙,令世人瞩目。特别是三四十年代,柳子谷与徐悲鸿、张书旃并称“金陵三杰”,与上海张大千、北京徐悲鸿并称“南张(即)北徐(即)中间柳(即南京柳子谷)”。其画价曾一度超越徐悲鸿,直逼张大千,并为高官政要、金融大腕、文人墨客、书画玩家、富家弟子趋之若鹜。那时,藏家皆以拥有柳子谷作品为荣。而这样一位传奇书画大家却在解放后被埋没,令许多人为之叹息。  相似文献   

5.
吴作人先生是我国当代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生前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他一生勤奋,学贯中西,其艺术水平之高超是举世公认的.他的油画被誉为现代中国油画中极富民族气派的典范,他笔下的国画动物千姿百态,水墨淋漓,意境极其深远,堪称独树一帜,深得中外人士所喜爱.先生一生热爱祖国,胸襟豁达,高风亮节,美术界曾盛行一句话:"做人要学吴作人",多么质朴无华的一句话啊!作人先生不幸于1997年4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回忆20余年前先生偕夫人肖淑芳教授莅临大理采风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令人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6.
徐唯辛印象     
名油画家徐唯辛本不在我的“美术家印象”系列,我写的艺术家多是功底扎实、创作勤奋、成绩卓却默默无闻的“草根”。而徐唯辛则是市场价格飙升、官场声名显赫、官拜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副院长的名人、艺术家。是共同关注的中国农民工问题,把我与他紧紧连在一起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为缅怀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1895-1953)对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不朽贡献,学习他的爱国主义情操和艺术创新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中国新时期美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于6月15-20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徐悲鸿诞辰100周年纪  相似文献   

8.
在清代画坛著名的“扬州八怪”的故乡,出了个人称“扬州第九怪”的季之光,著名的散文家秦牧曾题词称誉他是“中国火花大王”.从50年代初以来,他收集了英、美、法、日、德等120  相似文献   

9.
艺术市场的价格指标 徐悲鸿画作的价格多有据可查且涨幅惊人。1915年,20岁的徐悲鸿为《谭腿图说》所绘的100多幅体育挂图,首次得到的收入仅30元;而1942年他在大理为抗战义卖的50余幅绘画,收入达两万多银元;其所绘的马每匹300块银元,而当时80块银元便可在大理买一匹活生生的好马。至新世纪以来,徐悲鸿画作在拍卖行大量出现并不断刷新价格纪录,由此成为引领中国绘画市场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0.
绘画大师张大千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一大千”。他的绘画作品名扬海内外,但他的“三健”长寿法却鲜为人知。第一健——“健吃”。张大千儿时,因家庭经济困难,致使他营养不良,身体虚弱,犹如弱不禁风的林黛玉,既无药医治,又无营养品滋补,只好听天由命。他步入画坛后,经济收入增多,生活不断改善。他开始注意调养,从饮食入手,改善脏腑阴阳之偏。在绘画闲暇时,他四处搜寻各种美味佳肴的制作法,并且亲自下厨房,坚持数十年,以“健吃”促健身。当他步入老年时,身患眼病、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但是,他同样利用“健吃”法,…  相似文献   

11.
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3),是本世纪初盛行一时的“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创始人,他自20年代初译李白诗始,到70年代初去世止,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对中国文字和诗歌的趣味有增无减。庞德对于中国古诗、儒家哲学及日本戏剧的翻译介绍,在英美文学界掀起喜爱东方文学、哲学的高潮,并且他在中国古典诗  相似文献   

12.
台湾的新文学运动步“五四”运动之后尘,发端于19世纪20年代。它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迪,也以普及白话文为突破口,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台湾作家朱西宁在《回归何处?如何回归》一文中说:“当初的民族文学,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同时也有的连带反抗它的资本主义侵略——代表性作家如杨逵,据说他的两位公子一名反帝,一名反资,真是彻底而现身说法。”从诞生之日起,台湾文学就为自己定了位: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国文学。 张我军、赖和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自称旧文学的“清道夫”的张我军,年轻时代曾赴厦门、北京求学,深受“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影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俄罗斯出现了一位享誉世界乐坛的男低音歌唱家、歌剧演员菲奥多·夏里亚宾,他曾被高尔基誉为“象征性人物”,他“体现着俄罗斯民主的一切特征”。高尔基所说的“象征性人物”,据笔者的理解,意思是夏氏是俄罗斯声乐艺术的象征,就如鸽子是和平的象征一样。  相似文献   

14.
迟欣 《世界文化》2009,(5):26-26,27,28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1905—1982)是当代美国著名诗人,20世纪50年代美国“旧金山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军人物和“垮掉派”诗歌流派的先驱。被誉为“美国最有才智的诗人”,他的有些诗歌被西方读者口头传诵,并被灌成录音带出版发行。然而,他的名字对中国的大多数读者来说还是那样的陌生。  相似文献   

15.
董立功 《寻根》2021,(3):61-65
引 子 陈嘉庚与徐悲鸿不仅年龄悬殊,而且家乡隔着一千多公里.陈嘉庚1874年生于福建厦门,徐悲鸿1895年生于江苏宜兴.从二人的职业选择来看,陈嘉庚从17岁开始随父亲在新加坡学习经商,而徐悲鸿则从9岁开始随父亲学习画画.陈嘉庚后来成为一名商人,而徐悲鸿则成为一名画家.早年二人并无交集.  相似文献   

16.
龙彼得,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他是外国人。不错,他是荷兰人。他在台湾的学生当面戏称他为“红毛仔”,把他与当年郑成功驱逐的“荷夷”相提并论,他也笑得很开心。因为他们知道当时的殖民者与当今这个迷恋于东方神奇的土地和中国古老文化的“老外”是截然不同的。他长期在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任教授,是国际著名的汉学家,毕生研究的是中国的宗教、民俗和戏曲。在地牛津郊外那座二层的小别墅里,四壁几乎尽是中国的线装书和各种出版物。他完全可以用普通话与中国人讨论问题,甚至会用泉州话与服务员及三轮车工人交谈。因此,有人说他比…  相似文献   

17.
孟德斯鸠在论述中国问题时表现出一种矛盾.一方面,他确认中国是专制政体,对种种专制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他虽然否定了传教士们将中国归为三者合一(即兼有专制、君主和共和三种政体)的混合政体的说法,却不得不正视中国还存在着一些类似君主国“宽和政治”现象的事实,必须给以解释,于是又说了中国不少好话,对中国的“德政”盛赞不已.  相似文献   

18.
油画这种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对20世纪中国绘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了以徐悲鸿和林风眠为代表的写实油画和写意油画.他们以不同的审美观照对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进行了自己的文化选择,形成了中国油画两种不同的形式风格和艺术流派.  相似文献   

19.
早在90年代初,我国的一些有识之士曾忠告说:公元21世纪初甚至就是现在,中国人将告别旧的经济体制,全新的市场经济将与世界经济正式甚至完全接轨———“中国的商品将更多地走向世界,外国的商品将更多地涌进中国,中国商品在境内外同外国商品竞争之势正在形成。”于是,深入研究领悟外国商人(企业家)的生意经或管理理念,就成了摆在中国商人(企业家)面前的一道亟待解读(而且是百分之百的必须解读)的多元方程式。唯有“知己知彼”,才能稳操胜券,“百战百胜”。犹太商人的生意经:在所有外国商人中,最精明的莫过于犹太人,他…  相似文献   

20.
一 “和”與“同” 談到“和”的思想,首先要講“和”與“同”;和是與同相對的概念. “和”與“同”的問題早在春秋時期就提出來了,當時就有關於“和”與“同”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兩條材料. “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