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第一次高潮——五四时期,作为文学研究会的第一个女性会员,庐隐的创作无疑具有拓荒的价值。然而早期部分评论家认为她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是半新半旧的温柔的闺秀或小资产阶级的纯粹旧式的女性,脱不了旧文学的色彩,[1]而她本人则  相似文献   

2.
“五四”前后一批作家所表现的新女性形象,探讨了妇女解放所走过的一条在曲折中前进的道路。从早期的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到虽然软弱却依然举起个性解放大旗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再到把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联系起来走上真正的妇女解放道路的女性形象。说明五四前后是"一个风云变幻和社会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诞生众多女性形象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傅斯年的思想世界异常丰富,有不少关于人生问题的讨论。这些论述是在近代中国心灵秩序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傅斯年寻求确定性的思维取向,也展示了他生命的前半期的生活、思想与精神历程。五四运动之前,傅斯年经历了"小孩子"到"弄潮儿"再到"夜猫"的身份转换,并开始探索人生观以解决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但因五四运动的刺激,他的人生观出现了"自然与人生"的危机,因而他决定赴欧留学,研究心理学以寻求"真我",但终无果而逐渐回到了历史学的实证研究中。在寻求过程中,傅斯年从构建个人、社会与历史的秩序到"改造自己",从信仰到怀疑再寻求,终未跳脱科学实证论的笼罩。他以科学实证论为确定性,却难以安顿人生,这构成了他生命的矛盾,也表征了五四时代知识人的心灵秩序危机。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第一次高潮——“五四”时期,作为文学研究会的第一个女性会员,庐隐的创作无疑具有拓荒的价值。然而早期部分评论家认为她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是半新半旧的温柔的闺秀”或“小资产阶级的纯粹旧式的女性”,“脱不了旧文学的色彩,而她本人则是一个“悲观到自暴自弃的地步”的“脆弱女性”。瑚悲哀是庐隐一些重要作品的主旋律,但正如茅盾所说“庐隐与‘五四’”运动,有‘血统’关系。  相似文献   

5.
《五四遗事》中作者带有隐喻的装扮描写以及对次要人物的深刻讽刺尤为独到。对当时的人们尤其是新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以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一些扭曲了的社会现实、畸变了的灵魂的深刻批判是《五四遗事》最值得探究的内涵之一。《五四遗事》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五四"以后中国一种"似醒非醒、半中半西"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傅斯年的上民主思想进行了探讨:一、阐述了五四时期傅斯年对社会“信条”、 齐家格言和出世哲学等封建道德的揭露批判情况;二、探讨了五四运动至抗战前后傅斯年猛烈抨击各种不平等现象.以及打倒贪污腐化的两任行政聍长孙祥熙和宋子文的壮举;三、研究了傅斯年从大学时代起直到去世前(1918-1950年)提供个性解放,描绘“社会主义”蓝图,力争教育平等等民主主张和实践活动;四、分析了傅斯民主思想的地位、渊源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的新诗具有鲜明的“五四”时代精神,表现出对光明、对革命事业的向往,同时也剖析了自己的内心活动,反映了一个要求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思想动态。他的新诗是真正的自由诗,也吸取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某些表现手法,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体现出初期新诗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傅斯年在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文学革命理论的基础上,对新文学的建设做了很多具体切实的论述。他大胆而系统的提出了“欧化的文学”的文学革新观,极大的丰富了五四文学革命理论研究。傅斯年这种在世界文化的格局范围内审查中国文学文化的现代化,并试图将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的现代意识,推动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开展,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极其广大的国家。广大的小资产阶级,尤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曾经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运动中,革命的小资产阶级作家同样是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这些小资产阶级作家走向革命的途径和历程虽不完全相同,但他们的创作道路反复证明了如下的真理:仅凭先进的创作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进步的世界观,才能不断地克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写出跳动着时代脉搏的作品。作为“五四”新文学战线的老战士的叶圣陶正是如此。他的短篇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便显示了这种前进的足迹。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讲授全国职业高级中学八五规划教材《语文》第二册中的《祝福》的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课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学生问:“我”是不是鲁迅?教材参考答案中只有一句话:“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学生对此难以理解。笔者试对这一形象分析如下。小说中的“我”是贯穿故事始终的叙述者,是经过作者典型化的艺术形象,不能看做是作者自己,但是“我”在许多方面表现了五四时期鲁迅的思想。鲁迅正是通过“我”是当时的新派人物,与讲理学的鲁四老爷话不投机,对这古老、停滞的鲁镇环境十分厌恶,表…  相似文献   

11.
贞节问题在后五四时期仍然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五四时期严峻的社会现实批判逐渐让位于后五四时期深入的历史追溯与理论探讨.潘光旦的贡献在于结合西方优生学、性心理学的视角与知识,阐释了传统贞节观背后蕴涵的重视子嗣的性道德观念;改造了传统禁欲的"守节"观念,使之与霭理士中庸克己的人文主义性道德观相一致;将中西学术中关于性道德的健康成分加以融合,为创造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新的性道德观念提交了一份答卷.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五四婚恋小说个性解放主题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性解放是五四时期各类学题材的主要表现主题。婚姻爱情成为作家表现个性解放思想最常用的题材,五四作家几乎都涉猎过这一领域,鲁迅小说代表了这一题材的最高成就。五四作家从多方面展现了个性解放主义的悲剧,子君的悲剧最具典型性。五四作家对个性解放的狭隘理解限制了他们的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来关注个性解放,鲁迅则始终把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联系起来。五四作家在追求个性解放过程中走向禁欲和纵欲两个极端,鲁迅对两都作了批判,灵与肉结合的爱情才是合乎人性的爱情。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五四时期的导师级风云人物,对当时一代年轻人的影响可称巨大。新潮社是五四时期最著名的学生社团之一,其成员是五四一代中的翘楚,其核心成员有多人与鲁迅有着直接交往或书信往来。新潮社前期,鲁迅与傅斯年和罗家伦之间的联系较多,影响主要集中于《新潮》杂志,可称"呐喊"。后《新潮》时期,新文化运动进入低潮。新潮社开始分化,鲁迅也进入"彷徨"期。孙伏园和李小峰逐渐成为鲁迅此时的左膀右臂。从"呐喊"到"彷徨",既体现了鲁迅与新潮社之间的同质关系,也是时代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至大革命这一历史时期,是我国近代和现代革命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期间有推翻清朝政府的辛亥革命,有吹响新民主主义革命号角的“五四”运动,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五卅工人大罢工,有一九二七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时代的影响,并且在这历史剧烈变动过程中,表现了各自不同的思想变化。  相似文献   

15.
文明戏时期的家庭戏与五四时期家庭戏,在家庭戏反映社会、人生、政治,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家庭戏的人物刻画和悲剧意蕴四个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这些不同较为多方面的反映出从文明戏时期到五四时期家庭戏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6.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描写“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小说.以一出在“无爱的人间死灭”的爱情悲剧,探索妇女解放道路,探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路。《伤逝》的悲剧意义在于个人、社会和追求三个层面:以一个梦醒者的反思,忠告个性主义不能使青年驶达幸福的彼岸;对封建传统势力毁灭五四青年自由幸福的罪行进行了严峻的批判,揭示悲剧意义的根源;奋斗者“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寄托着鲁迅的希冀。  相似文献   

17.
《虹》是茅盾继《蚀》之后的一部重要作品。它出色地表现了从五四到五卅这一历史阶段的时代特色,展示了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知识分子思想性格的发展轨迹。本文不准备对这部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作全面的论述,只想就作品对梅女士性格发展的处理作一探索,并求正于大方。 梅行素是个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从封建家庭的樊笼里冲出来,经历了曲折、迷茫,而又不甘沉沦,执著地“往前冲”,最后走上革命道路的女知识青年。作品共十章,以梅女士的经历为线索,着重写了她在五四高潮、落潮,五卅运动三个时期的生活遭际和思想性格的发展。在处理梅女士的性格发展中,作品表现了两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与北京大学传统论析——为李大钊诞辰120周年而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在五四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研究,逐步形成了北京大学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这是北大也是近代中国历史性进步的集中表现,也因此把近代中国爱国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五四时期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注入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鲁迅,作为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的启蒙主义思想。鲁迅的启蒙主义思想遇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契机,就孕育成《狂人日记》、《阿Q正传》……“一发而不可收”,终于凝聚成《呐喊》、《彷徨》这两声五四启蒙运动中最振聋发聩的巨雷。同西方启蒙文学家相比,鲁迅生活在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时代中。五四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历史发展各阶段高度浓缩的社会:资产阶级刚刚同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真正有意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作者通过对那个时代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运用熟悉的艺术样式,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生活。这是一面历史的镜子,作为小说创作,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而作者真实准确地塑造了生活在一个矛盾冲突非常关键的时代的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矛盾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