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之涣的五绝《登鹤雀楼》是语文教材中的名篇。对于首句“白日依山尽”中“白日”的解释,传统的说法是“夕阳”、“斜阳”、“落日”(见人民文学出版社《唐诗选》、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许多学者不同意这种解释,纷纷撰文,各抒己见,十多年来争讼不休,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种认为“白日”就是‘伯色的太阳”(史孝勇《释白日》等);一种认为古诗中的“白日”多是指“中夭之日”、“高天之日”,此处也不例外(曾钢城“白日释义”《一辩》、《再辩》)。连日本学者也参加了这场争论。。至于根据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把“…  相似文献   

2.
王之涣的五绝《登鹳鹊楼》是语文教学的传统名篇。首句“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现在都将它解作“夕阳”“落日”,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白日”当是中天的白炽之日。其理由: 第一,在唐以前及唐和唐以后,白日多指中天之日。作“太阳”解的“白日”,  相似文献   

3.
每年笔者都要带师范生到小学实习,而几乎每次都有人问: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见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31课)中的“白日”写的是夕阳还是朝阳?老师们为什么会提这样的问题呢,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经过了解我们发现:现在老师们手中有好多种参考书,对“白日依山尽”的解释很不统一。有的说:“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是“明亮的太阳”,“依”是“从”,“山”乃“中条山”,“尽”是“山的尽头”,整句诗的意思是“明亮的太阳从中条山的尽头升起”。有的说:“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是“苍白无力的太阳”,“依”是“靠着、挨  相似文献   

4.
有人认为古代的“白日”不表示白色。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古人直觉中的太阳在一定时段中是白色的,而“白日”在使用中也有白色的意义。用“白日” 指称红色的朝阳、夕阳,是一种习惯性的沿用。而唐以后的“红日”取代“白日”则是太阳与红色都具有积极的象征意义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千古传诵的名作。有学生问,“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作者为什么不写成“红日”?既然“依山尽”了,此时的太阳应当是“红日”,“残阳如血”嘛,而且“红日”色彩比“白日”鲜艳,可以替换。这位学生善于思考的精神值得赞赏,提出的问题也似乎很有道理。课文  相似文献   

6.
说“青春”     
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之句。“青春”一词在这里指季节中的春季。典出汉代刘向《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即春季来临,万物复苏,呈现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7.
唐人王之焕的《登鹳鹊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但多年来所见注释讲解,却并不完全一致,有些说法似乎尚有商榷之必要。尽管小诗是那么样通俗浅显,这里还是想多说几句,做点探讨。“白日”作何解首句“白日依山尽”的“白日”,过去曾有过几种不同理解,到底哪个对?因为一般工  相似文献   

8.
《登鹳雀楼》之“白日”辨王文珍王之涣是唐代著名诗人。《登鹳雀楼》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但许多选本或赏析之类的书对这首诗中似乎很明白又较关键的地方(如“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却没有明确注释。有的虽加注又十分费解“如白日星辣,也切旷野落日之景”。那么究...  相似文献   

9.
有一种问答式的古诗灯谜,谜面借用或套改一句古诗,再经过巧妙的提示,暗藏着同样是诗句的谜底,十分耐人寻味。例如:谜面:孔雀东南飞提示:为什么不向西北飞?打一句古诗。谜底:西北有高楼“孔雀东南飞”是汉代末年的民歌,首句就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提示让人自然想到《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它第一句是“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既然西北有直插云天的高楼,那么孔雀只好往东南飞了,联想巧妙,令人叫绝!有人别出心裁,改用古诗,也制出了巧妙的灯谜:谜面:黑夜放歌须纵酒提示:为什么不在白日放歌?打一古诗句。谜底:白日依山尽“…  相似文献   

10.
<正> 一、《<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质疑 曾钢城同志《<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认为:陈白夜同志《“白日”与“红日”》(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所说的“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是不正确的,因为“‘说有易,说无难。’(赵元任先生语)《诗经·王风·大车》篇中有‘谓予不信,有如皦日’一句。毛传:‘皦,白也。’孔颖达疏云:‘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言其明而可信也。’《说文》云:‘皦,玉石之白也。’”我觉得,“说有”似乎也难。  相似文献   

11.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其中“青春”一词,历代杜诗注家均解释为“春季”或“春天”。《“青春”为酒名说》一文(载《文史知识》1991年1期,以下简称《酒名说》)却特立新说,认为这里的“青春”不作“春季”或“春天”解,应为一种酒名,是唐代酒名“抛青春”的简称。这里“青  相似文献   

12.
语文四册31课《登鹳鹊楼》是一篇文质并美,深受儿童喜爱的教材。在这首短诗的教学中,无论从有关资料上,或从课堂教学中,对诗中的“白日”和“千里目”的解释,其说不一。归纳起来,关于这两点各有两说:对  相似文献   

13.
“白日”辨     
许多评论文章对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的“白日”没有加注或没有明确详细的注释、历来笼统地认为是描绘落日的全过程,其实,应该把“白日”理解为一个时段——白天。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风筝》一文,近年来有不少注释、讲解的文章,就作品中的“我”以及作品的主题,发表了不同的见解。现就我们所能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一、关于作品中的“我”《风筝》中的“我”和作者自己究竟是什么关系?归纳起来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反对小兄弟放风筝不过是一种艺术‘虚构’”,“《风筝》中的‘我’,根本不是鲁迅。”(闵杭生:《谈<风筝>中的“我”》,载《语文战线》80.7)  相似文献   

15.
在《登鹳雀楼》古诗的教学中,我常听教师将诗中的“白日”释为“太阳”或“傍晚的太阳”;“白日依山尽”为“落日衔山,余辉欲敛”的意思。翻阅教参,小学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中对“白日依山尽”提供材料如下:白日: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山:这里不是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这里指落  相似文献   

16.
释“田田”     
乐府诗《江南曲》里“江南好采莲,莲叶何田田”一句中的“田田”一词,对它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归结起来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新《辞海》注释为:“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荷塘月色》的注释与此相同。  相似文献   

17.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可谓脍炙人口,千古流芳;但倘要问什么是“白日”,可能就没有多少人能回答得出来了.按常识这“依山尽”的夕阳应说“红日”才对,那么“白日”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18.
《新京报》2014年4月11日C02版《文艺不是你想卖就能卖》一文有这样一段话:柏林金熊奖得主《白日》(白日焰火),在经历20日的放映后(3月21日-4月9日)票房破亿。对一般国产片而言,如今过亿已非值得弹冠相庆之事,但对一部电影节获奖的文艺片来讲,颇具指标意义。自张艺谋《红高粱》之后,《白日》已创欧洲三大电影节华语获...  相似文献   

19.
“青春”一词原指季节中的春季(春天)。因春季草木一片青葱,故称“青春”。它始于汉代,为文学家刘向首先使用。据刘向《楚辞·大招》载:“青春受谢,白日昭只。”即春季来临,万物复苏,呈现勃勃生机。此后,骚人墨客一直沿用“青春”的这个意思。如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明代刘基《风入松》词:“但道青春未谢,不知芳径苔深。”李大钊《时》:“一生最好是少年,一年最好是青春。”唐玄宗时期,诗人王维赋予“青春”一词以新意,泛指青年时期,年纪轻,如《洛阳女儿行》  相似文献   

20.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这样一句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有的参考书将“青春”错误地解释为“春色”、“春光明媚”;有的虽然解释正确,将“青春”解释为“春天”,但并没有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将“青春”解释为“春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