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华社军事记者阎吾,以擅长“情景新闻”而饮誉新闻界。他写的《杜聿明匪部最后覆没情景》和《战后谅山》就是两篇最著名的“情景新闻”。所谓“情景新闻”,就是指那种能够再现新闻现场情景的报道,它不是一种体裁,而是对达到这种境界的新闻特写、新闻速描或曰现场报道、目击式新闻、视觉新闻等作品的赞誉。阎吾同志每逢大战,便有这样的传世作品产生,因此,又常常被人们称誉为“情景记者”。这里刊载的阎吾同志的这两篇作品,我曾阅读过多次。可以说,每次阅读都受到深刻的教益。这教益有作品本身的,也有作品之外的。作品本身,它让我理解、掌握一篇现场情景新闻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作品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1994,(6)
“情景记者”的“情景新闻”新华社著名军事记者阎吾被人们称为“情景记者”,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他采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新闻名篇。这些作品大都是他亲临火线实地采访和观察的结果,因而情景交融成为他作品的一个鲜明特点,“情景记者”的美名...  相似文献   

3.
闻名全国的老军事记者阎百同志今年一月逝世后,新华社播发的消息(首都新闻界朔风之中送阎吾)中写道:“抗战烽火中参加八路军并投身我军宣传事业的阎吾,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记者生涯中,创造了我国军事新闻史上三个‘之最’:参加战斗最多,采写的战地新闻最多,在第一线组织战役报道最多。……他在数十次战役、战斗中冲锋陷阵,不顾疲劳,屡历艰险,采写了大量歌颂英雄、鼓舞人民、揭露敌人的新闻名篇。硝烟远去,他写下的一篇篇动人心魄的战地情景新闻,一直激励着后来人,成为我国新闻院校的教材。”I据我所知,新华社为~名老军事记者…  相似文献   

4.
怀着求知的欲望,我拜访了原新华社解放军总分社第一副社长兼党委书记阎吾,请他谈谈有关采写现场短新闻的问题,他欣然应诺。有了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精神,才能“抢”到现场的历史镜头  相似文献   

5.
赵苏 《军事记者》2001,(10):16-18
阎吾小传:阎吾,山东荣成人。1922年生。“七·七”事变后,15岁时即参加中共荣成县委领导的“河山话剧社”,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2月参加八路军。1940年秋,他在战斗中负伤后到山东纵队宣传部任干事。1946年开始军事记者生涯,先后在新华社第三野战军总分社、志愿军分社、海防前线分社、解放军总分社当记者,曾任新华社军事编辑组组长、解放军分社副社长、解放军总分社第一副社长兼党委书记等职。有新闻作品集《雄风录》、《奇志集》、《阎吾战地情景新闻选》面世。生平事迹被收入《中国当代十大名记者》一书。(…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新闻界素有“情景记者”之称的老军事记者阎吾,在屡次战斗中,勇敢奔赴火线,亲临战地采访,写出了数百篇脍炙人口的战地新闻作品,他的这些带有“火药味”的作品,确如他的同行所言:“每一篇报道几乎都是跳动着的、活灵活现的、连语言也是富有个性的,读者如被带到了现境,目睹其景,耳闻其声,喜怒哀乐随着记者的笔起伏”。的确,细读阎吾同志的作品,给人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之感。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明日黄花”,只有一天的生命力。可是阎吾的作品却与世并存至今,并继续流传下去,其中“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他的作品可读性强、生命力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我们是否设想,能否借鉴阎吾这种战地情  相似文献   

7.
现场短新闻以短小凝练、形式活泼的报道方式深受读者青睐,但记者在采写时却往往有种畏难感。其实,只要多观察,从典型中寻找细节,精选切入角度,以小见大,并运用白描、叙述等手法还原现场感,写好现场短新闻并不难,如果适当运用散文手法,短新闻将会更精彩。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评委,我阅读了一部分“新闻采写一得”征文稿件,这些总结新闻采写的心得体会,都是来自各地报纸的新闻记者和业余作者之手,文章比较短,内容生动活泼,读起来朴实亲切。在采访第一线上有那么多的记者,重视采访心得体会的总结这是很可贵的。可见《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举办的这次征文,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也是成功的。从记者们写自己采访中“一得”的内容来看,写得比较好的,可以说是善于总结,写得不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倡导写“现场短新闻”已经有好几年了.这种形式已被广大新闻工作者和受众所欢迎.它的出现和流行,对于推进新闻改革,促进新闻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报道质量,增强宣传效果,改进文风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作为驻站记者,长期在基层,相对来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机会要多一些.这在客观上为采写反映时代生活的现场短新闻提供了条件.近几年来,我不时以此文体作些尝试,从中领略到,采写现场短新闻的过程,是对记者思想、作风、业务能力的检验,也是培养、提高记者综合素质不可多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0.
首届“现场短新闻”评选获得成功,使我想起了一个思考已久的问题——好新闻评选也应该设“编辑奖”。“现场短新闻”评选活动,确实是提高记者素质的好办法之一。但提高新闻队伍的素质,不光是提高记者的业务能力,也要提高编辑的业务能力。如果在新闻评奖活动中设立“编辑奖”,无疑会对编辑业务的提高,起一定的作用。一般说来,优秀新闻的产生,离不开编辑的智慧和心血。“现场短新闻”获奖作者孙毅在谈采写  相似文献   

11.
首届“现场短新闻”评选获得成功,使我想起了一个思考已久的问题——好新闻评选也应该设“编辑奖”。“现场短新闻”评选活动,确实是提高记者素质的好办法之一。但提高新闻队伍的素质,不光是提高记者的业务能力,也要提高编辑的业务能力。如果在新闻评奖活动中设立“编辑奖”,无疑会对编辑业务的提高、起一定的作用。一般说来,优秀新闻的产生,离不开编辑的智慧和心血。“现场短新闻”获奖作者孙毅在谈采写  相似文献   

12.
读罢《县长受罚记》(见陕西日报1992年1月8日第1版),感到这是陕报近年来写得较成功的一篇现场短新闻。到实际生活中去,到火热的现场去,采写冒着活鲜味的材料,抒发热腾腾还未凉下来的现场景象,这是近几年来新闻改革中出现的新气象。目前,现场新闻这一报道形式渐渐多起来,并不乏上乘之作,记者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愿意写到主动写,使报纸有了生机和活力。《县长受罚记》的出现,也给陕西日报增了色,添了彩。现场新闻,是记者和通讯员深入现场采访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解航 《新闻知识》2002,(9):17-19
战地记者(wcorrespondent)的别称是“随军记者”,它也是新闻工作者中的一种职业分工,同样也包括义字记者、画家、摄影摄像记者,而他们根据亲身经历和见闻所采写(录)的战地现场新闻或目击新闻就是战地报道。这种新闻工作者最早出现在西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从去年起学写现场短新闻,受益非浅。我采写的《街头“地摊”煤球俏》在《中国物资报》举办的1991年现场短新闻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后又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现场短新闻”评选中获得三等奖。联系自己的写作实际,  相似文献   

15.
开展“现场短新闻”评奖活动以来,许多记者在改革和改进新闻写作上有了明显进步。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能适应“现场短新闻”的高度凝练、掷地有声的要求。语言是记者采写好“现场短新闻”的一个基本功。好的语言要有性格光辉有经验的记者,在语言运用上不是走捷径,拾人牙慧,而是努力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和风格。中央电视台录制的获得二等奖的现场短新闻:《江泽民等节日慰问在岗职工》,运用同期声现场对话,其语言就很有特色: 总书记:广播员就坐在这儿?  相似文献   

16.
我是无锡日报的记者,采写过不少短新闻,也编辑过不少“豆腐干”文章。读罢阮海儿的《宝钢“小人物”推动了国家金融政策调整》一文,对比报纸上常见的干瘪鸡肋式短新闻,深感写好“豆腐干”新闻是不容易的,是大有学问的。文短题材重很多人认为,新闻短,容量必小,反映不了重大题材,只能写些小  相似文献   

17.
正是江南的初夏时节。我国著名的军事记者、原新华社解放军总分社社长阎吾同志,到九江海军某部新闻班讲学了。呵!他就是那位几十年戎马生涯的“武记者”阎吾么?这位老前辈,以善于状写战争生活的场景而在新闻界形成自己雄浑刚健的独特风格。他那在淮海战役中描述蒋军狼狈逃窜的快讯,当年曾受到新华总社  相似文献   

18.
在对同样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有些记者写得枯燥无味,有些记者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是因为记者采写首先要掌握“讲故事”的本领。那些枯燥的报道中一般很少有故事,都是大段的套话、行话、空话。而会讲故事的记者总是把读者最关心的内容放在文章的开头,利用戏剧性的情景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9.
最近,笔者拜读了获首都“现场短新闻”评选一等奖的五篇作品,颇有所感,便记录下来,成了“偶思”若干篇。眼与腿现场新闻,又称目击新闻、视觉新闻。由此看来,,写现场新闻,关键是记者要到现场去"目击"、去"观察"。正如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的那样:采写现场新闻,要"多用眼睛来写,少用耳朵来写。"既然采写现场新  相似文献   

20.
程潇 《军事记者》2014,(8):66-67
我军自建军起就是一支谱写传奇的军队,而在我军的新闻队伍中也同样不乏传奇。阎吾就是这样一位传奇记者,他深入实际,深入战场,与战士交友,与敌人战斗,始终说真话,写真情。在他长达半个世纪的记者生涯中,创造了我国军事新闻史上三个“之最”:参加的战斗最多,采写的战地新闻最多,在第一线组织战役性报道最多。他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及之后的所有局部战争,留下600多篇充满战斗性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