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读新闻报道,经常看到这样的语言:高档家电产品、轻骑摩托等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师名画进入“寻常家庭中”;“普通农家出高材”等等,不一而定。每每读到这类新闻语言,笔者总是喜忧参半。喜在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新闻频出,令人鼓舞;而忧在“寻常”一词,是褒是贬,不甚得体。按照语言逻辑推理,有“寻常”便有“不寻常”之说,或  相似文献   

2.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细胞”,一个小家庭也是一个“小社会”。这里面发生和演绎的故事丰富多彩,说不完,道不尽——真、善、美的,让人赞叹,催人奋发;假、恶、丑的,让人厌恶,给人教训。由于这些都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身边的故事”,老百姓也就最爱听最爱看。因此,说家庭是新闻的“富矿”一点也不错。 小家庭有“大新闻” 俗话说:一叶知秋,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个小家庭的人和事,也能反映国家兴衰、社会变迁、人类进步这种大变化,也能体现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风貌。也就是说,小家庭能出“大新闻”。 去年以来,《温州晚报》曾进行过这样一些尝试: ——组织“回首旧票证,喜看新变化”报道活动,请一些家庭以他们收藏的粮票、糖票、布票、煤球票等旧票证为引  相似文献   

3.
新闻的真实性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从有“新闻学”以来,“新闻真实性”问题就让人争论不休.如今我说个新的话题,叫新闻的“生活真实”,这可不是添乱,确实感到值得一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由此产生了两组矛盾: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新闻真实与事实真实.但是,从泛意上说,新闻也是一种艺术,是客观报道自然与社会生活、再现生活过程中选择其新的一种艺术.于是您要细读一些新闻作品会发现,不少新闻作品中,写的并非全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是“发生在具体时、空中的事实”,而是写进了许多生活现象,写进了记者的生活感受和生活体验,写进了生活中曾有的却没有事实基本要素界定的“无主事实”等等.一些新闻作品尽管写进了这些“生活”,写进了这些“无主事实”,却并未影响这些作品的新闻性、真实性和传播价值.有的作品还拿到了新闻大奖并受到广泛好评.我们把新闻作品中的这种真实称之为“生活真实”.这类反映“生活真实”的新闻内容,在新闻作品中常见有这么几种:  相似文献   

4.
最近两周,我在家轮休,有大量时间同空军新闻骨干和基层部队官兵进行电话交流。在交流中,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谈到了军报三版的“基层新闻专递”栏目。大家认为:“基层新闻专递”栏目推出以来,报道基层新人新事,宣传基层新鲜经验,扶持基层新闻骨干,真正做到了“从基层中来,到基层中去”,备受基层官兵和基层新闻骨干的欢迎,堪称军报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现将他们的具体反映和一些建议汇总如下:1、“多报道基层”不是难有作为,而是大有可为。大家谈到,“多报道基层”是军报强调多年一个宣传方向,但版面上真正出自基层单位的“新闻”仍然较少,使基层…  相似文献   

5.
张晶 《新闻战线》2022,(10):114-115
发生在革命摇篮井冈山乡镇的新闻《古存“六尺巷”今有“七尺路”——龙市镇政府大院拆墙让地成路传佳话》紧贴镇党委政府让利为民“七尺路”的生动实践,以小见大,微观不微,用事实与数据说话,巧用直接引语,以真心真情打动读者;文字朴实、简练直白,节奏明快、朗朗上口,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体现了践行新闻“三贴近”要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2004年底我担任成空某雷达团的新闻报道员.至今已经7年多了,我从~名新闻报道的“门外汉”成为在军内外媒体发表新闻作品700余篇的《空军报》优秀通讯员;从摄影“独腿走路”的报道员成长为一名文字、摄影、摄像,三职一肩挑的“三栖精兵”:回顾7年多难忘的新闻跋涉之路,可以说是“主动出击的意识、宽广的新闻视野和敏锐的新闻感觉”这3个关键词,引领我在新闻报道中不断创先争优。  相似文献   

7.
“幸福感”——是当今人们检验主观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数。在“困难”时期,人们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根本没有“资格”去谈论幸福;进入。温饱。时期,人们为了养家糊口,整天忙于奔波,无暇去感受幸福是什么;进入“富裕”时期后,人们腰包鼓了,房子宽了,甚至购了私家车,日子越过越红火,随之“幸福感”也渐成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热门”话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新闻是“事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副教授林帆同志,提出了新闻是“事学”的新观点.他说,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新闻是“事学”。因为新闻主要是写事,报道典型事件;即使是人物新闻,还是因事及人,离不开大量事迹。他从渊源、界说、时新、真实、体式五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渊源:“新闻即史”,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将来的历史,不同仅在“时差”.史和率分不开,新闻和事也分不开.总起来看,渊源有二.从记事的事态与时态的联系,情报——新闻——历史三者联系成一线估计到将要发生的事苗或未便立即报道的,属情报;已发生并及时报道的时事,即新闻;  相似文献   

9.
记者之间以“写本报讯”互相自谦,差不多已是一个“惯例”。自己也曾如此,所以见怪不怪。最近看了两本书,都说到新闻语言。我才突然意识到这个“惯例”中隐藏着一个错误的信息:“本报讯”不难写,写“本报讯”没意思。 我看的一本书是《董桥小品》。这些小品都是董先生在报纸上发表过的,差不多全部是关于语言的,其中一大部分谈新闻语言。在谈及施蛰存的一篇文章中,说施老先生曾有过“古有春秋笔法,今有官僚词汇”的话,并列举了施先生看不惯的一些官僚词汇,计有“有一定的贡献”、“基本上是正确的”、“可能有些问题”、“有相当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等等。董桥先生联系到报纸上的新闻作品,然后说:“新闻单位对语文的建树和摧毁,真的是‘有一定贡  相似文献   

10.
所谓“农家新闻”,就是报道农户家庭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人物或问题的新闻。研究县市报的特色,不可不研究“农家新闻”。地市县报和各级农民报都十分注重采编“农家新闻”。即使是中央、省级党报也不乏“农家新闻”的一席之地。作为最接近农户且真正能“飞八寻常农户家”的县市报,更是把“农家新闻”请为“座上宾”。“农家新闻”的特征毫无疑问,“农家新闻”应当具备新闻的共同属性,讲究新闻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1.
应当说,这既是一个老题目,又是一个新题目。过去把记者叫“跑新闻”的,前些年新闻界还研讨过一阵“脚板底下出新闻”的问题,都涉及这个主题。为什么又说它是新题目呢?目前,有的记者认为新闻不用“跑”也能“泡”出来。到哪里“泡”呢?这样的记者不是“泡”会议,就是“泡”剪彩;不是“泡”宾馆,就是“泡”机关……如此浮在上面,有  相似文献   

12.
新闻的真实性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从有新闻学以来,新闻真实性问题就让人争论不休。如今我说的话题,叫严肃而慎重地对待新闻作品中的“生活真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从广义上说,新闻写作也是一种艺术,是客观报道自然与社会生活并再现生活过程中,选择其新的一种艺术。于是,您要细读一些新闻作品会发现,不少新闻作品中,写的并非全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是“发生在具体时、空中的事实”,而是写进了许多生活现象,写进了记者的生活感受和生活体验,写进了生活中曾有’的却没有事实基本要素界定的“无主事实”等…  相似文献   

13.
李瑶 《军事记者》2014,(2):70-70
马慧鑫,一名山西地方大学“理工男”,首批直招士官,2010年与新闻结缘,虽5次轮换岗位,始终刻苦钻研新闻业务,先后在《中国国防报》《军队党的生活》《法制日报》《空军报》等军内外媒体刊播稿件500余篇,获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成为空军某部小有名气的“铁笔杆”。  相似文献   

14.
“陕北有延安,苏北有盐城”。 为了丰富大学生的暑期生活,让新时期的大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近距离地感受延安精神,去年8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盐城的悦达纺织集Ⅲ共同主办“走向延安”大型暑期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延安、盐城同为革命老区、红色之城,为此,《盐城晚报》专门派出记者,对此次“圣地行”随队采访报道,及时发回了现场发生的大量鲜活新闻和相关花絮。  相似文献   

15.
2011年4月,北京电视台推出“幸福绽放——五一国际劳动节走近幸福的劳动者新闻行动”,其中包括三部分:一、幸福出发:4月17日,新闻行动在福田汽车生产车间一线举行启动仪式,10名全国和北京市劳动模范与产业工人代表以及报道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启动这一活动。二、幸福采集:4月17日至30日,近50名编辑、记者、主持人分14路深入一线,走近普通劳动者群体,“北京新闻”、“北京您早”、“特别关注”、“晚间新闻报道”播出新闻总时长约500分钟。  相似文献   

16.
<正> 近期由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重要技术标准研究2003年度课题项目“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进行了可行性论证。专家对该课题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课题目标明确,课题内容设置合理,课题技术先进。“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包括“中文新闻标识语言标准”和“中文新闻信息分类标准”两个分标准。而“中文新闻标识语言标准”采用了灵活的、可扩展的、独立于媒体的XML技术,基于该技术的“中文新闻标识语言标准”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7.
从学习文件中获得了主题在学习“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的时候,我们知道目前世界上有一大堆蠢人,下死劲攻击我们的人民公社,其中就有美国的杜勒斯。正如决议上说的:“这个杜勒斯,对于我国的事情,啥也不懂,却要装作一个中国通,疯狂地反对人民公社。特别使他伤心的是,据说,我们破坏了几千年传下来的好得不得了的家庭制度……”而在资产阶级记者报道的消息中,我们也听到同样的调调,令人气愤,也觉得这些人蠢得可笑。像决议上说的:“不错,中国人民破坏了一个封建的家长制……我们却进一步建立了民主团结的家庭。”“民主团结的家庭”,这句话,给我们的启发很大。人民公社化以后,党给社员们安排的家庭生活是那样细致,妥善,人们生活过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幸福和美满,这是任何一个公正的有良心的人,在中国农村到处都可以看到的事实。因此,在学习中央有关文件中,我们就酝酿了这样一个报道主题——通过一个  相似文献   

18.
你愿意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校”成长为优秀的新闻写作人才吗? 你愿意在这个“培养新闻界明星的‘摇篮’里锻炼成名编辑、名记者或名通讯员吗? 你希望你那个地区的通讯报道事业蓬勃发展吗? 那就请订阅《新闻爱好者》这份普及型的、着重采写实践辅导的新闻知识刊物。《新闻爱好者》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以广大青年新闻工作者、新闻系学生、中小学教师、在乡知识青年和其他业余新闻写作爱好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力求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9.
幸福生活是百姓的追求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匹配的理想的生存状态。当“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追求幸福的百姓诉求相一致时,新闻就爱上了幸福——“幸福”、“幸福生活”、“幸福指数”便成为媒体钟情的热词和争相报道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幸福生活的定义尚不完善,幸福指数的标准难以统一时,肩负为追求幸福生活营造良好舆论环境重任的新闻媒体,在报道幸福新闻时,暴露出碎片化、片面化、极端化的倾向,百姓时有“被幸福”的感觉。既然幸福已成为重要的报道内容,就有必要研讨幸福新闻业务,为更好地开展幸福报道提供理论支持。目前,业界和学界鲜见这方面的业务研究,本刊率先组织文章,对幸福报道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0.
侯诚 《新闻知识》2001,(1):33-33,25
有人说搞新闻工作的人知识面都比较宽,这话说得不无道理。 我认为要成为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首先要有理论上的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这是一项基本功。同时要热爱新闻事业,熟悉新闻业务,提高采访、写作和编辑工作的能力。作为一名从事报纸工作的新闻干部,既要在政治上比较敏感,又要有比较高的业务水平,更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 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除应具备上述条件外,还要有比较“杂”的知识,要求比别人更多懂得一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东西,力争成为一个“杂家”,特别是一个适应时代的“杂家”。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