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根据安顺屯堡保护、研究、开发的实际,提出了安顺屯堡数字化的问题,阐述了屯堡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屯堡数字化的条件,探讨了屯堡数字化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2.
贺岚 《初中生辅导》2009,(26):43-45
在贵州,以安顺为中心,包括普定、平坝、镇宁、紫云、清镇、长顺、晴隆等方圆几百平方公里内,生活着一群既有别于当地少数民族,又不同于其他汉民族的汉人——屯堡人。他们的语言、习俗、服饰、信仰、建筑,都保留着鲜明的明代风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屯堡文化。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安顺屯堡保护、研究、开发的实际,提出了安顺屯堡数字化的问题,阐述了屯堡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屯堡数字化的条件,探讨了屯堡数字化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明朝初年,朱元璋在西南地区设屯立堡,屯堡人将先进的中原文化移入安顺,使汉文化在安顺扎根并沿袭传承。屯堡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就出了有名的理学家、教育家——"陈法"。  相似文献   

5.
论文分析了屯堡文化的主要特点和结构,并结合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环境因素对屯堡文化形成的自然地理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屯堡文化是屯堡人将源地文化移植到安顺多元生境中,在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得以较完整的保存并传承至今.因此,它的传承与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有着密切关系,是屯堡人适应安顺自然环境并融入自然的典型地理标志.  相似文献   

6.
屯堡文化在安顺“旅游兴市”中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屯堡文化与安顺自然旅游资源的配置及产品组合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将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放在安顺“旅游兴市”战略中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实现安顺“旅游兴市”的战略目标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理论思考,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安顺屯堡人是汉民族中的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同它毗邻的少数民族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同时又与其它汉族具有显著的不同特征。按照清代和民国所编的地方志书的记载以及综合考察现当代学者们的主要观点,安顺屯堡人主要是对明代卫所屯田制废弃后,生活在西秀区,平坝,镇宁,普宁,长顺等地明屯军后裔的专称。  相似文献   

8.
屯坚人作为一个特殊的族群,与少数民族、其他汉族群体的一个重要差别表现在妇女的服饰上.在汉族的传统服饰几乎消失殆尽的今天,安顺屯堡妇女默默地将其传承着,使得今天还能找子到明代历史的踪迹.屯堡妇女服饰以其独特性独树一帜,不仅成为安顺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景观,本文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对屯堡服饰景观的构成、源流、变异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9.
进入高铁时代后,贵州旅游发展一日千里.如何在高铁时代抓住机遇,打造安顺屯堡旅游的新篇章是摆在安顺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利用便捷的交通,构筑安顺屯堡旅游的快旅慢游体系,要在凝练屯堡旅游特色、提升安顺屯堡知名度、屯堡景区设施改造、综合优化旅游线路设计等方面做好文章.  相似文献   

10.
集中在黔中安顺一带的屯堡社区,源于明代卫所制度,形成独特的汉民族族群及其文化系统,也培育了勾连国家与社会的市场体系,双堡市场碑刻成为重要见证。不惟如此,该碑亦可管窥屯堡村落的起源、性质、规模、土地税赋等。  相似文献   

11.
文章是对宋茨林先生发表在《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第一期的《是历史遗存还是现代包装——“屯堡重塑”中的热点和冰点》一文中一些观点的应答。针对宋文的某些质疑,文章解释文化“重塑”和“再建构”概念主要是针对社会上关于屯堡文化“活化石”“六百年不变”的观点提出的,同时也强调指出这两个概念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很普及的一个概念。“重塑”“再建构”绝不意味从无中生有,而只是一种文化的动态过程。文章还进一步指出在实践中,当前文化旅游的商业性包装是屯堡文化“活化石”观点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前人对屯堡文化多角度研究的基础上,从建筑学、建筑工程技术视野对屯堡文化的研究缺环——屯堡建筑的技术性保护进行了专题研究,以期为安顺屯堡文化的研究开辟出一片新的园地,为屯堡建筑完整地保护与合理地利用提供良好的学术依据,为我国喀斯特地区屯堡建筑群落的规划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安顺屯堡山歌在乡野流传极为普遍,是人们抒发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兼具娱乐与教化作用.一直以来,安顺屯堡山歌以独特的韵味表达了雄浑与豪放的格调.歌词用方言演唱,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艺术上是“赋”“比”“兴”等多种手法并举,描绘了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抒发了人们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4.
大屯契约文书,见证清至民国安顺屯堡社区民间契约的规范化,体现清代“屯田”在屯戍制解体后成为高税田,而从永佃权到"一田两主"的顶田契约及其他杂契,作为藏于民间私家的乡村档案,对明清以来到20世纪50年代的安顺屯堡村落,尤其是废除屯戍制度后的安顺屯堡村寨的赋税、地租、生产力、生产关系、土地交换、家庭遗产继承、乡亲寨邻的人际关系等情况提供了研究的资料,对国内专家学者对研究屯田制度及其解体后的安顺屯堡村寨的研究以及中国契约文化、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较为难得的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5.
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屯堡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为主题省社科联副主席徐静讲话安顺学院党委书记李彦西致辞省社科联副主席、贵州省屯堡研究会会长、安顺学院院长李建军主持会议2010年11月18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屯堡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研究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屯堡研究会2010年会在安顺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有贵州省社科联副主席徐静研究员,安顺学院党委书记李彦西教授,省社科联副主席、贵州省屯堡研究会会长、安顺学院院长李建军教授,安顺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铁,贵州民族学院副院长吴晓萍教授,凯里学院副院长徐晓光教授,安顺学院副院长令狐荣涛教授,贵州省屯堡研究会副会长、贵州师范  相似文献   

16.
今天 ,在贵州安顺方圆近百里的地域内 ,分布着 30 0多个屯堡村寨 ,在这些屯堡里居住着一群至今仍保留着明代江南汉族习俗的人群———屯堡人。他们的住居、服饰、戏剧、饮食及妇女的妆扮形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据《平坝县志》记载 :“屯堡者屯军驻居之地也……”《安顺府志》记载 :“屯军堡子 ,皆奉洪武敕北征南 ,……散处屯堡各乡 ,家口随之至黔。”当地居民的大量传说以及若干家谱也印证了屯堡人是明初屯军的后代。今天的天龙屯堡居民是陈、郑、张、沈屯军始居姓氏的后裔 ,从老人的传说和陈、郑二姓家谱来看 ,四大姓始祖是同一时期随军征…  相似文献   

17.
以屯堡方言岛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屯堡村寨和云贵地区其他村寨的地名的比较研究,透视其文化内涵。首先考察了屯堡村寨及贵州其他汉族村寨地名中通名的历史层次;然后分析了屯堡一带十二兽地名的文化内涵,得出结论:十二兽地名是明代汉族移民与当地土著的统治民族彝族在经济文化、民族心理及思维方式上相互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安顺屯堡建筑风格独特,建筑上有精美的木雕装饰,从中折射出屯堡人的观念和理想.从文化的视角看,屯堡建筑木雕通过不同的图式纹样,向我们传递了儒家文化中的忠义思想、崇文思想,宗教文化中的佛、道文化,以及屯堡人数百年来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9.
安顺屯堡史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首先史证应“调北征南”之需,安顺四境即屯田设堡,但安顺屯堡的形成并非一次完成,也不会一成不变。其次论述安顺屯堡的三大优势,是为屯堡文化形成和传承的重要原因。再次说明安顺屯堡的变易性和阶段性,特别申明以“咸同之乱”为界,应分为传承和演进(如云山(屯土)和本寨)两个阶段或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20.
安顺地戏的唱本 、 唱腔 、 行头和审美特征表明它是通过将成熟戏剧的表现手法引入村赛仪式形成的一种仪式性戏剧.黔中地区的艰难图存 、 华风教化和仪式传统,是屯堡人引戏入仪的主要社会历史背景.引戏入仪是中国戏剧史书写中被忽略的一条支线,安顺地戏是这一支线存在的例证.安顺地戏是屯堡文化的标志性事象,从安顺地戏这一独特的"身世"可知屯堡文化并不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 特定地域文化在黔中的原样留存,而是中土文化这一基本条件与黔中各种偶然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唯一性的文化.引仪入仪的智慧,彰显了屯堡人在追随传承中土文化的同时,因时 、 因地 、 因势创造自己独特文化的精神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