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现场采访前应扎实准备、心中有数——"心至"要掌握新闻事件背景及相关资料,打"有准备之仗"。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做得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采访活动的成功与否。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确定采访任务和采访对象后,必须做好相关的资料准备工作,比如: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现状及问题的症结;了解被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状态;理清自己的采访思路及欲达的目的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打"有准备之仗"。  相似文献   

2.
张宪 《新闻三昧》2006,(7):31-32
采访是记者搜集新闻素材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也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即使在现代科技为采访提供了先进条件的今天,面对面采访仍是新闻工作者必须身体力行、娴熟掌握的基本功。作为工人日报的一名记者,笔者十几年来采访了200位来自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人物,感到如果记者能在访前准备、提问技巧、非语言采访等方面多加留心,即全方位地、立体地、多角度地看待采访对象,就会使采访事半功倍。一、访前准备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怠”。毛泽东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指的都是在战争前要做好准备。对记者采访而言,有准备与没准备的采访效果大不一…  相似文献   

3.
魏艳 《青年记者》2010,(7):36-36
报道两会,每个记者都有不同的采访视角和关注重点,如何让自己的报道在众多新闻中脱颖而出,准备环节无疑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特别是对于我这个第一次上会的“新兵”而言,准备工作越详尽,采访就底气更足些。  相似文献   

4.
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最佳手段是采访,而采访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随团采访是记者采访中经常遇到和运用的方式之一。本人当记者这十多年,也跟过一些团。既品尝过跟团采访的成功与欢乐,也体味过随团采访的失败和愁苦。现在细细揣摸起来,觉着有必要把随团采访的个中体会记下,也算是就随团采访这一采访方式的一点探讨。 一、采访前要摸清团队的活动主题和日程,尽且量拿出大致的报道方案来。不要去打无准备之仗。到了现场再临时抱佛脚,那就晚了。 一般情况下,记者所跟随的团队,都是以开展某项(或几项)重要工作为主题,(如友好访问、…  相似文献   

5.
俗语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有充足的准备,有的放矢,做到心中有数。使用蒙太奇的目的是要表达一个具体的思想,说明一个问题和现象。为此要求记者、编辑在新闻采编中正确运用蒙太奇。  相似文献   

6.
远程采访,记者绝不是孤军奋战,如何与编辑部大后方沟通交流,获得"粮草充足"的条件,乃至使得整个采访圆满顺利,尤为重要.远程作战不打无准备之仗如果有必要去远程采访,记者有三项必备的功课:一是要查阅资料,了解所要采访的新闻事实的背景,内容和发展趋势;二是要提前联系相关新闻当事人,如果没有条件联系到当事人,也可向当地同行请求援助;三是和报社领导及编辑开个"采前会",设计一个比较理想的采访计划.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新闻生涯中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当一项采访任务来临的时候,蒙了。为什么?因为对采访对象一无所知。这不要紧,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都是这样吗?由一无所知到少许知之,到知之许多,到完全了解。记对采访对象的认识,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但记的采访总是有时间性的,有时甚至是很紧张的,如果等到接触了采访对象再开始认识采访对象,那样就太仓促了。我们可以把接触采访对象的时间提前——提前从资料上采访他,提前从资料上认识他,这就是我要说的新闻采访的准备。  相似文献   

8.
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做一些准备。在农业合作化时期,毛泽东同志讲过:“不打无准备的仗,不打无把握的仗。这是我党在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著名口号。这个口号也可用到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作中来。要有把握,就要有准备。而且要有充分的准备。”采访是新闻工作中的调查工作,也需要事先作好充分准备。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之所以能写出《中国的西北角》这样的不朽之作,是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计划采访与即兴采访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新闻采访,无外乎分为计划采访和即兴采访。计划采访,顾名思义,是记者按照事先拟定好的计划对被采访者进行的预约性采访。相对于即兴采访,计划采访属于线性采访,打的是有准备之仗;而即兴采访这种报道形式,是记者在采访现  相似文献   

10.
唐虎 《军事记者》2005,(6):61-62
一篇成功的新闻报道,需要付出大量的艰辛的劳动。作除了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和写作基础外,在动笔之前还要做到:观察新闻要悉心、采访准备要精心、新闻选择要用心,说到底,我们在动笔之前,必须要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充分。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访是一个新闻写作的必修课,新闻战线的前辈早已对此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科学而严谨的论述。笔者作为一名尚在新闻殿堂门外,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新闻专业大学生,只能将自己在借鉴和吸取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一些不够成熟的新闻采访实践,作两点粗浅的探讨。一、关于采访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采访同样如此,要打有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如何作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呢?(一)认清当前形势,掌握报道动向。认清当前形势,就是要认清当前的经济建设、思想观念、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全局,认清全局和局部、现象和本质…  相似文献   

12.
薛利平 《新闻传播》2014,(2):272+274
在新闻工作中新闻采访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记者在外出采访中,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对整个采访工作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配合适当的策略以及采访技巧,只有做到这样才可以做到最高效的新闻采访,实现高质量新闻报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深入采访是表现深刻主题的需要明确报道思想,表现深刻的主题,这是新闻写作的起码要求。只有通过深入的采访,掌握最具说服力的材料,才能写出有影响的新闻稿件。要做到采访的深入,必须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确定采访对象。采访对象选择恰当了,获取自己最需要的材料、要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就会容易得多,否则将会做许多无用功。因此要对入选的采访对象进行  相似文献   

14.
凡事预则立,不打无准备之仗。新闻采访也同此理。笔者作为《人民日报》实习记者,在两次采访中略有体会。一次是看起来准备很充分实际上心中无底的采访。去年10月初,领导让我去河南采访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及粮食拍卖第一天的交易。我学外语出身,对经济一窍不  相似文献   

15.
栾新传  林贵夫 《青年记者》2001,(2):22-22,25
通讯员,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常常吃“闭门羹”,原因很多,或是人家对你不熟,羞于开口;或是人家无准备,不知从何处谈起;或是人家怕稿子见报,引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凡此种种,都给采访带来了许多障碍,实践告诉我们,要扫除这些障碍,聊天是一剂灵丹妙药。  相似文献   

16.
正《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闻采访也不例外。新闻工作者要想取得新闻采访的成功,在双脚迈进新闻发生的现场之前,先要做好准备工作。新闻界一位老前辈曾这样说:"采访前准备得充分,等于完成采访工作的一半。"因为采访前有了准备,不仅在正式投入采访时做到心中有数,提问主动,而且还可节省现场采访的时间,减少现场采访不必要提问的几率。如果采访前不做准备,或是准备不充分,有时不仅会给采访工作带来被动,甚至可能造成采访的失败。记者在采访前,需要考虑:事先  相似文献   

17.
报道两会,每个记者都有不同的采访视角和关注重点,如何让自己的报道在众多新闻中脱颖而出,准备环节无疑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特别是对于我这个第一次上会的"新兵"而言,准备工作越详尽,采访就底气更足些.  相似文献   

18.
(一) 我们平时在编稿中发现,有些同志抓新闻不错,但写出的东西不厚实。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材料不足。而产生这个问题又往往是因为采访前准备不足。因此,我们在采访之前,要尽可能地把该考虑到的问题都考虑到,这是采访切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两张皮"招致"两头空"——新闻教育与实践的脱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金国 《青年记者》2006,(23):11-12
一位没有新闻从业经历(但有一定采访经验)的大学教授,在教学生如何采访的时候,提出采访活动要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比如选题、资料准备等等,全部流程大概有十几道。按照这样的流程严格训练一段时间,一个有一定职业素养的新闻记基本上就成型了。当然,也有一些进修的学生提出疑问:有些流程,有时候足不得不放弃的。比如,在采访之前是需要一定的资料准备的,但我们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情况却是——19:25,你正在吃饭,总编忽然打来电话说,一位中科院院士已经来到我市,将逗留1小时左右,你现在马上赶到机场采访。如果这位院士是记所熟悉的,那还好;如果不是,再进行资料准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程世来 《新闻世界》2008,(12):48-49
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最基础的活动,是我们从事新闻写作取得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好比一位画家,要绘一幅画.首先要构思,方能动笔。当记者首先要学会采访。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娴熟掌握的一种基本功,它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作废。”要使采访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诸如采访的内容与步骤、提问的重点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