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何一篇文章,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都有着作者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这种认识和评价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也叫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归纳文章的中心是理解文章的重要一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这双眼睛可以透视文章的中心。有些议论文,它的题目既是论题又是论点,即文章的中心。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等。有些说明文,题目就揭示了全文的中心,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雄伟”是人民大会堂的“特征”,也是这个题目的“题眼”。这篇文章的中心可这样归纳:本文…  相似文献   

2.
阅读一篇课文,必须把握住它的中心。怎样才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中心呢?一、抓课文题目。有些课题揭示了课文中心。如《我的心事》,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把握中心:“我”的心事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心事?有这样的心事说明了什么?二、抓课文开头。总括性开头常点明中心。如《詹天佑》,可抓住总起句“詹天佑是  相似文献   

3.
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怎样写才能突出文章的中心呢?突出文章的中心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如下十种方法: 一、巧立文题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有的作者在文题上就直接点明中心。如《伟大的友谊》一文的题目就属于这种。二、首尾点题。有的文章开头或结尾直接点明中心。如《詹天佑》一  相似文献   

4.
文章的中心是一篇文章的目的所在,是龙之“睛”,目之“纲”,“神韵”之所在。因此,阅读中如能用最短的时间抓住中心,辐射全文,推敲字词,定可提高阅读的效率。在阅读中,可采用以下方法。看课题文章的题目是文章之眼目,有些文章的题目往往是中心思想的浓缩和体现。为此,可看课题抓中心。如《伟大的友谊》这个课题就点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长期共同的奋斗中,建立了伟大的友谊这个中心。读开头文章的开头是全篇的序幕,是“凤头”,对全文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的文章的  相似文献   

5.
简评     
《“近墨者黑”与“出污泥而不染”》是一篇比较好的议论文。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是本文的内容集中,观点鲜明。“近墨者黑”和“出污泥而不染”都是出自我国古典作品中的名言,用这样的名言作为题目来写文章,对于中学生来说并不容易把握得好。可是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将“近墨者黑”和“出污泥而不柒”作为两种不同  相似文献   

6.
一、抓课题 ,揭思路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文章题目就直接或间接揭示了文章的思路。故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审题和释题。如《别了 ,我爱的中国》一文 ,教学时先让学生审清题中的每一个词的意思 ,重点弄清“爱”这个中心词在全文中的含义。据题得知 :作者通过写“我”与祖国的告别 ,来表达自己真诚的爱国心。这样就把文章的思路初步把握了。二、抓内容 ,引思路“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文章就会有什么样的文章表现形式。如《桂林山水》开头先以总的形式交代“桂林山水甲天下” ,然后分写了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开头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是一双重否定句,起笔突兀,不同凡响,其含义深刻,它在文章中起多种作用。 一、引起悬念,衔前接后“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藤野先生》起句为什么要这样没头没脑地开头?翻开《朝花夕拾》就会明白这句话原是承上而来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回忆,10篇散文是按时间的顺序排列的。虽各自独立成篇,但又前后勾  相似文献   

8.
一、文题偏大 ,缺乏明确的聚焦点所谓文题过大 ,指的是题域过宽 ,题目外延偏大。如《素质教育浅谈》、《谈谈语文单元目标教学》、《切实提高语文能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即是。这样的题目所界定的是某个研究领域 ,而非具体的研究成果 ,它们都定位在庞大的“面”上 ,而没有指向某个集中的“点”。以这样大的文题行文 ,要么泛泛而谈、浮光掠影 ,要么顾此失彼、挂一漏万。产生这样毛病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 .错把“征稿内容范围”当作文章的题目。报刊编辑部或论文竞赛举办单位所列举的“内容范围”,规定了征文的大方向 ,为征文划了一个大…  相似文献   

9.
文章开头要紧扣中心,不落俗套,这样的开头才能引人入胜。下面以同学们的习作为例,介绍几种能引人入胜的开头方法。“设置疑团”法例如《妈妈变了》一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再像以前那样详细地讲解课文,而是“授之以法”“、自悟自得”。这样,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小学的阅读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找准小学阅读教学的方位。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务必达到“六个读懂”第一,要读懂文章的题目。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小路》一看题目就知道是写小路的“小”,《可爱的草塘》从题眼上看,就是写草塘的可爱之处。第二,要读懂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内容是文章的身体。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应注意课文是怎样描写草塘的可爱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1.
一、议论文开头的方法 1.解题法 【范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理解】例中。“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对题目“师”做出的解释。所谓解题法,实际上是给题目下一个定义,然后根据这个定义的内涵与外延展开议论。这样,容易做到条理清楚,井然有序。此法宜用于意义不明确或较难理解的题目。如《谈“热点”》、《谈淡“下水文”》等。用此法时,要注意,不能纯解释,写成说明文;要扣紧题目,扣紧自己所要阐述的中心,使之起到“定调”的作用。 2.破题法 【范文】“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  相似文献   

12.
来稿摘登     
要想让学生尽快具备阅读能力,就要教给学生把握文章中心的方法.把握中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直接点明文章的中心.如《飞夺沪定桥》一课,文章就是围绕“飞夺”来写的.2.从文章的开头入手.有的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出文章的中心.如《詹天佑》一课.第一句就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相似文献   

13.
教学百问     
问 一些教师在上完《苏州园林》之后总是慨叹说这节课怎么也感觉不到苏州园林的美,更别说感染给学生这种美了。这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 ?答 笔者以为,这主要是授课者和听课者都没有明确这篇文章的体裁所致。一读题目,就很容易把文章当作了写景抒情的散文。登堂授课,一开场就没有向学生和听课者明确说明这是一篇说明文,这必然会使所有听课者都在观念中作好了听抒情散文的准备。   造成这样的错误的诱导可能跟课文中的一句话有关,即“如在画图中”、“一幅完美的图画”,也可能跟不正确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有关,以为作者这篇文…  相似文献   

14.
在一节美术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画风吹来的情景。一个学生就画了一股龙卷风,一张白纸上只有一团自下而上盘旋着的线条。教师问:“景物上哪儿去了?”孩子打着手势说“:没有,什么都没有了!风这么猛烈,景物都吹走啦。”如果某位教师就这个小片断生发开来,写成一篇教育叙事类文章,你看到后是否会觉得眼前一亮?这样的文章往往首先是教师的理解,再是教师的表扬,最后是教师委婉地让学生再画一遍。就笔者而言,我在读完这样的文章后,不禁感叹,这位教师真是太善于发现了!我们惊叹,同时又为之迷惑的是作者的精巧。写文章的人精于叙述、又巧于安排,才促成了这样夺人眼目的文章,而在文章中应该而且必须有的教育技术和智慧恰恰被“遗漏”了。读类似的文章,除了给人一种短暂的快感之外,还能给我们留下有“分量”的东西吗?没有。既然没有,文章存在的价值就值得商榷了。类似的文章不胜枚举,也正在被各大教育媒体所采用。这样的文章之所以被“津津乐道”,可能是由于与新课程的某些理念贴得比较近。看到文章题目,你就能猜测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我把“班长”借给你》、《原来是我错了》等。前者先抑后扬,文中的主角肯定表现不是那么出类拔萃,“我”就把班长这个职务借给他,后生可畏,不用说,...  相似文献   

15.
古人把好的文章开头、结尾称为“凤头”和“豹尾”。精彩的开头和结尾,是文童的亮点。那么,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结尾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课文的开头、结尾是很好的迁移仿写范例。一、仿“凤头”,写精彩 古人称文章的开头为“凤头”,就是说开头要精巧、新颖,要有创造力、震撼力、吸引力,让读者一见钟情,产生欲读之而后决的感觉。因此,下笔之前一定要精心构思,反复琢磨。1.开门见山,直接入题。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作者在开头就直截了当地讲明了。如课文《陶校长的演讲》的开头:“各位同学,今天我想和大家谈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这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演讲的中心议题—谈“每天四问”,直接进入正题,提示文章的中心。我让学生迁移仿写这样的开头,如有位学生在《助人为乐的王明》一文中这样开头:“我的同学王明非常喜欢帮助别人。”这句话开头就交代了王明喜欢帮助别人的特点,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让人一看就明白,而不是如同待在云里雾里半天看不明白。  相似文献   

16.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篇好的作文必定有一个好的开头。好的开头最好在第一句话就展示新颖观点,点明话题,炫示文采,引人入胜。如《三国演义》: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许多高考作文的开头比较散漫、随意,影响得分,都是不善于或不知道怎么开头的缘故,下面以话题“独”为例向考生推介一些作文开头第一句话常见写法。一、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独”可以组成“孤独”“慎独”“独立”“独裁”,或“独树一帜”“独来独往”“独到之处”“得天独厚”,以及“…  相似文献   

17.
唐晓红 《考试周刊》2010,(16):80-8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做事情如此,写作文更是这样。作文有多少种开头的方法与形式呢?如何在中考作文中运用好这些方法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作文开头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优秀的开头必须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服从主题的需要。第二,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第三,注意体裁的特点。不但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开头方工,就连相同的题目也有不同的开?  相似文献   

18.
《师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章的内容很多人十分熟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文章开头的两句,两句中各有一个“师”,这两个“师”怎么解释,其含义相同,还是不同?这个看似没有争议的问题,却麻烦不断,教材、教学用书三易其口,迄今为止,莫衷一是。具体情况是这样的,教材、教学用书,一方面讲《师说》开头的二“师”含义相同,都作“老师”解释,一方面又节外生枝,弄得是是非非。如1993年的教参上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见《新编中学语文教案》语…  相似文献   

19.
一、从课题切入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从课题切入。如《飞夺沪定桥》这篇课文,“飞夺”二字是全文的文眼所在,教学时就可以从解题入手,围绕“飞夺”这样设计教学思路:①沪定桥在哪儿?②为什么要“飞夺”?③怎样“飞夺”?④“飞夺”的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再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也可紧扣文眼“壮”字这样设计:①课题为什么用  相似文献   

20.
审题,就是作文前对文章体裁、表达方式及中心、取材范围的审视、分析和确定,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一步。作文题目往往有两个部分,一是题目,二是要求。我们首先要从题目和题目的要求中明确它对体裁和内容的限制。例如题目《母爱》,根据要求,“可写母亲的爱,也可以写母亲般的爱”,它严格限制了作文内容必须写的是“爱”,且是长辈对小辈的爱,而写成其他感情则都属偏题。再如题目《课后》,一个“后”字,已明确规定写作内容必须发生在课后,如果把重点放在“课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