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交流,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此,教师精设话题点燃对话兴趣,利用批注阅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学生的思维点出发提升对话效果,以拓展阅读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世界各国,母语课程都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强调作为语文素养中重要一项的阅读能力必须“通过文章”,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建构,在有效地处理书面语言中生成。可以这样说,没有文本作为载体,让教师与学生对话,就没有语文教学,没有阅读教学,没有字词句篇的积累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必须遵循“对话”的特点,“突现情感氛围的营造,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突现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突现对话兴奋点的生成,提高学生旁征博引的能力”、“突现语文对话特点,增加生成性因素”,使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而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是阅读和写作.对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作了全新的定位: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多重对话,对话成为语文阅读及阅读教学的本质性规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语言习惯、积累知识、运用语言的过程,“文本”和“对话”是不可忽视的两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5.
邝丽华 《学周刊C版》2014,(9):180-181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焦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学要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占主导地位。“新课标”对阅读和阅读教学作了如下诠释:“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有教师指导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7.
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提升语文素养的主要阵地,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容量小、效率低,效果差的不良现象,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激发阅读兴趣;适应学生认知特点,精心选择阅读文本;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延伸学生阅读广度,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增强阅读教学实效做起。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也曾说过:“小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一个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通过文本对话,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提升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采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亲密对话.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提高审美情趣,提升道德情操,从而丰富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9.
王娟 《宁夏教育》2007,(2):43-44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抓好阅读教学,采取有效的阅读策略,加强阅读实践,拓宽阅读思维空间,为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能力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当前的某些 (特别是评比的 )语文教学 ,重形式轻实效的弊端还时有表现。在这些课堂上 ,跑来跑去 ,演来辩去 ,花样翻来翻去 ,起承转合 ,热闹非凡 ,实质上却是在进行“空中楼阁式”的教学。怎样让语文教学走出“空中楼阁”呢 ?一、把“阅读”做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至少有四种 :教师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因此 ,学生可以在阅读全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方位的对话 ,从而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 ,沟通情感、化解疑…  相似文献   

11.
宋成 《现代语文》2014,(2):118-119
什么是“阅读”?新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表述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正是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阅读发现、研究、探索的舞台,学生可以在阅读全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外阅读是学生将已有知识经验同社会生活相联系,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教育部新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中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仅优秀诗文就推荐了80篇供学生课外背诵。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可以了解更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拓宽他们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活跃思维、发展智力、积累习作素材、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自主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进一步学好语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课程中,阅读教学贯穿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阅读能力提出了比小学阶段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很多教师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上花费了不少的功夫,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进行探索,发现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机地引入“对话”,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就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提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的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有一种观点就广泛传播开去:阅读即对话。于是有人呼吁:语文阅读教学的独语状态已经延续得太久,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深受其苦,亦招来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学的批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实施“对话式”语文教学。当然,这种独语状况被摈弃后,有目其睹的结果就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喧哗与骚动。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认为,阅读行为的实质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一种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的关系,教师在阅读中是介于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人,是引导者、点拨者、启发者、激励者。学生阅读“个性化”,决定了语文课本不是教本,而是读本,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建构)在阅读中如何合适地倾听、合适地言说,即学会‘对话’——与文本的‘对话’”,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以前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对文本主动、自主的阅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逯新君 《现代语文》2014,(2):125-126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就是一种阅读者对文本再创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不同的阅读个体,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和分析,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再创造思维活动,忽视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解读。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才能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边对话。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阅读,以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18.
张洁 《学周刊C版》2011,(1):122-122
新课标中要求语文教学要完成“课本,老师,学生的对话”,而现在,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只注重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忽视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越来越少,缺少阅读的语文课堂不是好的语文课堂。阅读本身就是学生对文本的直接感知,是完成深刻探究的基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加深对阅读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引导小学生进行文本对话,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还比较低,教师要对小学生的文本对话进行有效引导。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论述了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对话的三大策略。  相似文献   

20.
正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基于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的多重对话。阅读教学的多边活动既是师生与作者的对话,也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活动,努力寻找对话空间,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使学生通过语文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一、文本:阅读的特殊对话者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阅读时要从文本本身出发,通过与作家、文本对话,碰撞出思维火花,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寻求对文本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