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的通讯员认为写“豆腐块”、“火柴盒”成不了“大气候”。我写新闻就是从写“豆腐块”开始的。1986年,新店子乡牧草喜获丰收,乡领导为卖不出去而发愁。于是,我写了仅有20多字的“一句话新闻”,地区报发表后,草原重灾区马上前来联系购买,一下子就买走数十万公斤牧草,解决了牧区抗灾保畜缺少牧草的困难。 我体会到,写“豆腐块”有“三大”优点:一是能够以小见大,拾遗补缺;二是便于加工提炼,精雕  相似文献   

2.
我爱“豆腐块”、“火柴盒”。提到“豆腐块”、“火柴盒”也许会有人摇头,看不起。因为,它们都是小字辈。可我不是这样看的。我认为,稿件虽小,容量不一定就小,小稿件也是一条信息,要写好并非易事。每年评选全国好新闻,有的还不足两三百字,由此可见,衡量新闻稿件优劣  相似文献   

3.
我搞业余报道一年多,发表的稿件有50多篇,它们大多都是些“豆腐块”,长的不足1000字,短的仅有100来字。因此,身边的战友常取笑我“长不大”。但我却认为,万丈高楼平地起“豆腐块”就好比是基石,没有它,就不可能耸起摩天大楼。 “豆腐块”虽小,但要把它真正写得短小精悍、活泼有趣,也并不容易。因为一篇好的“豆腐块”所起的作用有时并不比一篇长篇通讯差。记得去年11月份,我把驻地一位初二学生不幸父母双亡而不得不辍学回家捡垃圾谋生的事写成92个字的小消息,发表在驻地市报上后,引起了社会共鸣,数百名读者纷纷…  相似文献   

4.
小新闻稿短小精悍,可读性强,就是人们常说的“火柴盒”、“豆腐块”。它在报纸上占的版面小,信息量却大,广大读者还比较爱看。我的新闻实践是从写小新闻稿开始。我平时注意留心自己身边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把得到的素材进行衡量,不能写大新闻稿的,便写小新闻。如去年7月14日,大庆采油三厂采油4矿油、水井,由于泵站地势低洼,被特大洪水淹了6座计量间,36口油水井面临停产。第二天我背上照相机  相似文献   

5.
回想初学写作时,我把多写多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认为“熟能生巧”,只有多写稿才能多上稿,也才能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我坚持每周写3至5篇.有时一天就写两三篇,不久果然陆陆续续出来了一些“火柴盒”、“豆腐块”,为此领导还表扬了我。几年过去了,可回过头来看,并不令人理想,因为发表的与发出的悬殊较大,更不用说什么重头稿子了。这使我一度陷入困境和苦恼,为什么写作水平上不去呢?原因在什么地方?一次,组织推荐我参加了上级举办的新闻骨干培训班。来自各新闻单位的“老记们”给我解开了这个谜:这就是平时只注重了多写,见啥…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汽车驾驶员,我利用业余时间写稿已有6个年头。每当翻开自己的集报本,看着发表过的“豆腐块”、“火柴盒”,我从内心感到高兴。1987年元月,我试写的第一篇简讯被河南石油报采用后,我心里比吃蜜还甜。从此,我就利用出车的机会,收集新闻写稿。1988年7月间,我去送唐河县的两  相似文献   

7.
在评价新闻作品时,曾有不少人为“豆腐块”和“火柴盒”鸣不平。如今虽然短文章有了一席地,但还时常遭到冷遇。去年以来,在新闻职称评定工作中,我发现一些编辑,记者们选出的代表作中,“豆腐块”、“火柴盒”极为少见,有  相似文献   

8.
时下,报界提倡写短文之风日甚。一些“豆腐块”、“火柴盒”受到了编辑的重视,也深受读者的钟爱。然而,短文小稿因其小却被一些作者小觑,受到了冷落。不愿意写“小”或者不肯下功夫写“小”的情况,仍然存在。 有些同志认为,小稿件、小事情,反映不出重大的思想内容,不值得写。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对的。首先,这是因为生活中的许多小事情,往往是小中见大,能说明重要的问题。水珠虽微,却能反射出太阳的光辉;钻石虽小,亦能穿韧透坚,说的就是小中有大这个哲理。《西瓜兄弟》的故事小吧,《等一等炊事员》亦不是大事,然而这些小事情里面却蕴含  相似文献   

9.
我从事业余写稿十多个春秋,在十多家新闻单位用稿一千多篇,这些稿子大部分是“火柴盒”和“豆腐块”。也正是这些小文章使我从一位农民通讯员转为一名国家干部。在此,我要说:“‘豆腐块’也能坐正席”。 新闻的特点是真、短、快、活、强,其中“短”尤为重  相似文献   

10.
假如你翻看我的见报剪贴本,就会发现:上面尽是些方方块块的“火柴盒”,60余篇稿件竟无一超过1000字的。我参军后刚下连队时,恰逢驻地乡党委在我连举办一期为时半月的“党员培训班”。于是,我草草地采访后赶紧写稿。事实材料不够,空泛议论来凑,两天写成四千字的《鱼水新歌》。结果当然很简单:虽未填进编辑同志的废纸篓,却重新在我这里报了“到”。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打“小”的主意了。前年8月,战友小朱家中不幸失火,想向我借点钱以解燃眉之急,我身边有钱  相似文献   

11.
谢顾问:近两年来,我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了百余篇“豆腐块”。有人劝我,写点大的吧,老写“豆腐块”没劲。我也想与“豆腐块”告别,可又不知道出路在哪里,请帮助我!81246部队张献根张献根同志:写作如同吃饭,久吃一种东西,难免想换换口味。你想从“豆腐块”中走出来,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个基层业余报道员,是否非要急于与“豆腐块”告别呢阳得冷静作点分析。一般来说,生活在基层的报道几由于接触的部队范围有限,不大可能经常遇到重大新闻线索,而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好人好事,只宜写成一事一报的“豆腐块”,如果你…  相似文献   

12.
有位通讯员告诉我说他怀着极大的热情,一篇又一篇地往报社投稿,左等右盼,就是不见发表,看到别人一篇接一篇地在报上刊稿,真是着急。细想一下,别人所刊登的稿件,我当时也想到了,可就是……终于有一天,在某张报纸的角落出现了一块“豆腐块”或“火柴盒”。呵,我终于成功了,新闻报道原来是这样的啊。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孙向晖报道:近两年来,烟台警备区船运大队新闻报道工作,在军内外各级报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1000余篇,无一猎奇新闻,大队连续网年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这是该大队着力抓好报道队伍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的结果。多年来,这个大队领导始终把新闻报道工作作为“龙头工程”,常抓不懈。一段时间来,大队领导发现,由于受社会街头小报、猪专刊物的高稿酬的影响,个别作者热衷于写猎奇作品。致使这种不良现象不同程度地影响到部队,使部队少数报道员不安于写“豆腐块”、“火柴盒”之类的稿件。为此,大队领导针对这一情况…  相似文献   

14.
西方一位记者曾经说过:“记者的‘生命’只有 12小时。”这句话充分说明新闻时效性的重要。我们基层报道员一般是从写“豆腐块”开始的,而号称“新闻快餐”的“豆腐块”对时效性的要求更是如此。前段时间采写中的一件事,使我对此深有体会。   今年“五四”青年节那天上午,我所在部队驻地延庆县在组织 1000多名刚满 18岁的青年进行成人宣誓后,又组织他们投入到环保活动中去。凭着对新闻的敏感性,我感到这是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如果要把它写成通讯等其他体裁的稿件,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说不定别的通讯员早就抢发了消息。于…  相似文献   

15.
有些通讯员写稿眼高手低,看不上“豆腐块”“火柴盒”,一下笔就是三五千字,结果因版面限制而被打入“冷宫”。为什么稿件长了不易发表?这里面就有一个“版面有限”问题。就拿《陕西日报》来说,报社每天收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9,(1)
人称写杂文、言论之类小文章是制作“豆腐块”,我常写点这号东西,便是“豆腐匠”了。在“出售”“豆腐块”过程中,常遇到一些尴尬事。一是稿件丢失。“豆腐块”虽小,但都是搜肠刮肚、挑灯熬夜制作出来的心血产品,投进邮筒首先想到是能不能寄到,然后才是期待见诸报刊...  相似文献   

17.
胡伟 《军事记者》2005,(7):57-57
刚当报道员那阵,对发表稿件显得特别“贪婪”,总想多写点,多发些,生怕别人把自己的名字忘了。即使发篇“豆腐块”,我也能激动半宿。慢慢地,写的东西多了些,见报的也多了些,这种喜悦却逐渐地变淡,“波澜不惊”了。  相似文献   

18.
“把心血洒浇在这豆腐块上,也许更能显示你的真诚。”这是我写在《老年报》《心理咨询》剪报扉页上的题记。《心理咨询》是本报综合性服务专版《生活顾问》上的一个专栏。专栏虽小,酸甜苦辣感触颇多。我曾吟有一首打油诗: “作茧自缚”缘何由,无名无利何所求, “豆腐块”小潜苦心,“真诚”未有付水流。并以此四句作为小标题,写了一篇杂感。“作茧自缚”缘何由一个解答读者心理疑问的专栏,每篇稿开始竟限  相似文献   

19.
冒了一次名     
几年来,每当看到《刊中报》时,我总是暗自脸红,因为我曾冒了一次名:拿别人的作品冒充自己的大作。 初入军营的我,在训练执勤之余,经常写点小文章,虽也算是“笔耕不辍”,战果却只是驻地日报的几篇“豆腐块”。那年年底,我无意中看到第10期《新闻与成才》的《刊中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稿费》的小小说。我眼睛一亮:作者是陆卫东,与我只有一字之差。我想,反正是文学作品,又没标明单位,谁能肯定不是我写的?于是,我壮着胆拿杂志给指导员刘富强看,还振振有辞地介绍:“名字被印错了一个字。”由于中队历史上从未在中央级报刊“…  相似文献   

20.
我是从1951年开始业余写稿的,先后在县以上的新闻单位用稿数千篇。我被采用的这些稿件,最长的是500字,最短的只有100多字。几乎90%以上是“豆腐块”式的短新闻。 初学写稿时,认为写长稿才能说明问题、才有份量,但事与愿违,长稿登得少。后来参加县委宣传部办的通讯员培训班,编辑一再强调多写短新闻,即被人称为“豆腐块”的小文章,于是我坚持多写“豆腐块”。果然获得好效益。如前年12月16日,正是县农行清收利息的关键时刻,清泉农行营业听信贷员毛小华发现十月机械厂欠息40万元,一时又拿不出钱来,毛小华与厂方一道,到湖南长鑫陶瓷厂收货款,发现该厂地瓷砖大量积压,当即调回18000平方米。在浠水很快销售一空,收回现金40万元,还清了利息。我及时写了“浠水农行巧解银企三角债”的“豆腐块”小文章,在《湖北日报》二版登出后,大大调动全行干部职工清收利息的积极性。在较短的时间内,共计收回利息3200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