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战国诸子的著作中,孔子形象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异。一方面诸子的著作都程度不同地对孔子的本然形象有所揭示,但另一方面,也是更为普遍和突出的特点,则是诸子典籍中孔子形象的变异,即孔子形象与其本然形象相比,开始产生偏离、矛盾乃致对立。战国三部子书——《墨子》、《庄子》和《韩非子》中孔子的形象均发生了变异。《墨子》中的孔子在墨子后学笔下被描绘成了叛乱者的形象,《庄子》中的孔子则成了由儒而道转变中的人物或道家的代言人,而《韩非子》中的孔子则又成了法家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儒道两家思想基本理念不同,但有趣的是,以儒家圣贤著称的孔子却是道家经典《庄子》中出现频率最高、最活跃的人物形象之一。对于《庄子》一书中出现的孔子形象,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对《庄子》中孔子形象的几种形态分析入手,通过揭示孔子形象的性质及其异化的成因,从而进一步挖掘《庄子》中所体现出的追求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思想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孔子作为《庄子.内篇》中的线索性人物,对结构全文和阐明庄学思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般认为庄子对孔子存在两种不同的态度,或者把《庄子》一书中的孔子分为得道之前与得道之后两个阶段,从两个方面分析孔子的形象。本文认为孔子的形象自始至终是一贯的,庄子对孔子的态度也没有截然相反的两面;《庄子.内篇》正是通过孔子这一形象的一贯性来宣道的。  相似文献   

4.
细说孔貌     
孔子形象的塑造,必须反映或接近历史的真实。详加考察后,笔者将其体态、相貌之特征,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1)身材高大。《荀子·非相》说:“仲尼长,子弓短”。《史记·孔子世家》更明确地说“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此后历代凡言孔子身高皆主此说。这里所记尺度当属周制,一尺合今19.91厘米,按此计算约等于今191厘米,就是孔子的具体身高。(2)上身长,下身短。《庄子·外物》描述孔子的体型特征为“修上而趋下”,“上”、“下”是方位词,用于体  相似文献   

5.
《庄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了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人物形象中,以儒家圣贤著称的孔子却成为道家经典代表作之一《庄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物形象。《庄子》杂篇中的孔子往往是反面人物,形象异化,与传统中神圣、儒雅、完美的孔圣人大相径庭。以杂篇代表《盗跖》一文来分析《庄子》散文所体现的孔子人物形象,这对于梳理儒道两家思想的渊源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庄子》在阐明其思想时不是通过逻辑论证,而是将其思想蕴涵在寓言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逐步展示,其理论概念与范畴往往以某种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化人物来体现。由于儒道同源共生性,孔子形象就成了《庄子》中主要的人物形象。儒道学派的冲突,又使孔子形象在《庄子》中亦正亦反,异化为三种:道家的代言人形象、道家的对立者形象、道家高人或隐士的陪衬形象。  相似文献   

7.
先秦1 填空题1)先秦时代,儒家文化的两位大师是春秋晚期的和战国中期的,他们的许多言论被后人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4 )孟子提出了“”说和“”说,这确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5 )《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所以忘蹄;言者所以,而忘言。”6 )《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  相似文献   

8.
《庄子·天地》篇“子贡南游于楚”一章,通常被人们认为是庄子卑视科学技术,不要科学技术的见证;本文以此为题,通过对原文的研读与分析,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对“汉阴丈人”的重新评价,关系到道家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的大是大非问题。庄子的技术思想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庄子》寓言中,孔子形象纷繁多变。究其成因,一是道家学派借重孔子的名望扩大本学派的影响;二是儒道两家理论上既相冲突又相融通的特征使然;三是历史原生态的孔子的思想、性格为多面性的形象改造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10.
翻开《稼轩长短句》,不难发现,南宋词人辛弃疾对庄子是多么倾慕:“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感皇恩·读庄子有所思》);“怎得身似庄周,梦中化蝶,花底人间世”(《念奴娇·和赵国兴知录韵》);“谁与齐万物?庄周吾梦见之”(《哨遍·秋水观》)。不仅如此,在一部《稼轩词》中,直接、间接引用《庄子》一书的地方,随处可见,俯拾即是。有许多首词,甚至全部化用《庄子》书中的语育和典故。《稼轩词》与《庄子》,正是体现了文学发展的某种渊源关系,值得一谈。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说明《论语》所记载的孔子思想政率不具古代西方哲人那种依赖逻辑推理做抽象玄思的特点,而是常常将其思想理论引入到日常现实生活人的情感感受中去诠释。此文通过对《论语》孔子思想理论核心“仁”的引述和说明,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有关“君子”诸多论述的分析,通过对《论语》所记载孔子发言为论时喜怒衰乐情感表达的剖析,了“情感”在《论语》中,在孔子思想理论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自古及今,人们对孔子有颇多误解,本文以分析人们曲解孔子的原因为线索,列举人们对孔子的误解之处,并一一还原孔子的本意。  相似文献   

13.
学者对《史记·孔子世家》一文存在不少争议,要之有二:一是体例上,司马迁著孔子之传是挂靠“列传”还是入籍“世家”?二在内容上,太史公述孔子言行是尤多“妄言”还是别有“诗心”?孔子言行是否尤多妄言虚语。对于前者,古代学者有一个误解,即认为“世家体”在司马迁时代已是一种述史定例。司马迁实际上是因孔子“追修经述”以“拨乱反正”白于伟大历史实践才将其列人世家的。对于后者,古代学者只知其一,未明其二。太史公实际上是有意运用不实史料以揭示孔子一生“不用”的悲剧,以表达自己的悲孔惜圣之心。  相似文献   

14.
孔子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说,意谓冉雍可以南面称君。对孔子这句话的涵义,前人或从德行求解,或以个性为说。其实在这句话中,包含了孔子真实的政治主张。此前学者多根据《论语》讨论孔子政治思想,视孔子为纯粹的仁政德治论者。但是《论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孔子政治学说,它只收录孔子的德治语录,而舍弃孔子关于刑罚的论断。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来看,"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主导方面,但绝不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全部。完整的孔子政治思想应该包括德、刑两个方面,即以仁政德治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刑罚。孔子政治学说的直接渊源,是周公关于"明德慎罚"的思想。鲁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则是孔子政治学说的现实依据。孔子深知,德刑结合是最可行的君人南面之术,而在孔门七十子中,完整地理解孔子德刑思想学说并对此具有浓厚理论兴趣的只有冉雍一人,所以孔子才说冉雍之才堪任君主。这就是孔子"雍也可使南面"的真实涵义。  相似文献   

15.
对《论语》中极少数在形式上没有任何表示孔门言行的标志的无标志章,到底是否为孔子所言,为何会出现在《论语》中,历来没有一致的看法。通过完全枚举的方式对几乎所有的无标志章以及所有的包含了部分无标志内容的章节逐一分析,可以发现,无标志章的内容即为孔子向弟子所转述但其本身又来源于史籍文献或其它渠道却又未注明出处的内容。在《论语》中,这样的内容均不以“子日”作标志,是严格一致的通例,是《论语》编纂者有意采取的自觉的编辑行为。  相似文献   

16.
《论语》之“论”作“伦理”解、圆通解、“选择”解、“讨论编次”解、“编纂”解都是不对的,而应作“议”解。《说文解字》释“论”为“议”。《论语》、《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后序》和《汉书.艺文志》中的“论”也应释为“议”。《论语》之“论”的动作实施者肯定是孔子,而不是此书之编者。与《论语》同时代的其它著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作“议”解的“论”字。“语”具有“言说”和“辩论”之义。《论语》书名之义就是:孔子的议论、评论之辞及其与弟子的言说、辩论之辞。  相似文献   

17.
儒学能在中国两千年的社会里产生重要影响,当然是源于它博大精深的思想,但与孔子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莫大的关系。细读《论语》,我们就会发现,孔子是一位多姿多彩的人,而不同时代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一些改变或塑造。  相似文献   

18.
《论语》是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但不是研究孔子的唯一文献依据。孔子本人首先是一个礼学家,然后才是一个道德教育家,他的道德教育是为重建礼制秩序服务的。孔子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重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伦理秩序,为此他开门授徒,对弟子讲述礼仪,阐述礼义,最终形成了以重建礼制秩序为核心内容、以礼乐刑政为施政纲领、以心性道德修养为立国基础、以畏天命远鬼神敬亡亲为宗教态度、以“中”“和”为思想方法、以优先发展教育为治国要务、以文献古籍为制礼依据的一套完整的礼学治国思想体系。现存的孔子研究文献主要有《论语》《礼记》《大戴礼记》《孝经》《仪礼》以及上博简中的七十子作品等等,这些都可以视为礼学文献,其中《仪礼》和大小戴《礼记》中那些记载礼仪的篇章居于主干地位,而《论语》《孝经》、大小戴《礼记》中讲述礼义的文献以及近年出土的孔子师徒文献都是礼学传记。从这个角度来看,《论语》只是孔子礼学的重要传记。《论语》所记载的主要是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仅凭一部《论语》来研究孔子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19.
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事,除了记录在人们熟悉的《论语》一书中,《孔子家语》一书也是研究孔子及其弟子的重要资料。从《孔子家语》中,我们不难想象和察见孔子及其弟子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诸弟子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以及人生际遇。而在诸多弟子中,子贡是较为突出的一个。子贡是一位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同时又能理解孔子思想,并且能和孔子进行交流的一个人,他能言善辨,勤思善问,能非常准确地理解老师的思想,而且善于思考、提问,非常尊重孔子,同时也处处维护孔门弟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