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4.胡瑗一、生平介绍胡瑗(993—1059)北宋学者、教育家。字翼之。江苏泰州海陵郡如皋县人。原籍陕西安定堡,门人学者称他为"安定先生"。他在如皋和湖州的藏书讲学处称为安定书院。胡瑗一生著述很多,现存的经学著作有门人编目的《周易口义》12卷、《洪范口义》2卷、《论语说》和《春秋说》各数条。  相似文献   

2.
《说文拈字》是清代安康学者王玉树撰述的一部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全书共七卷,除《序志篇》外,其余六卷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说文》进行了考订。虽然该书体微思疏、创见较少,但其在考经、订许、正字、审音等方面有颇多可取之处,因而研究此书具有一定的学术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周永年是清代著名学者和藏书家,一生孜孜矻矻,数十年如一日,献身于文化事业。本文主要从倡导“儒藏说”推动《四库全书》的纂修;校勘《永乐大典》;分任《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三个方面论述他对《四库全书》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说文》前叙称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慎《说文》第十五卷包括许氏自撰的前后两叙和其子许冲的进书表三项内容。其中对前叙的末尾几句,历来学者有不同的见解。许慎所学《孝经》确属古文本。许氏的学术渊源兼有今、古,显示其博通明达,不愧“五经无双”之号。如以古文限之,未免小视许氏了。  相似文献   

5.
《说文拈字》是清代陕西安康学者王玉树撰写的一部文字学著作,其《校附篇》旨在考证《说文》新附字。《说文拈字·校附篇》对于我们今天认识《说文》新附字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校附篇》有因人成说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李坤为昆明近代著名学者,生平著述甚丰。他撰有关于《诗经》研究的专书《齐风说》,颇多精义,虽刊行已久,然迄今未引起学界关注,甚至《诗经·齐风》的研究论著亦未见提及。通过勾稽相关的资料,考定李坤的生卒年为1886-1916年。结合《齐风说》的内容,条列了该书的体例,并从订本字、释字义、明诗旨三个角度对其学术价值略作探析,以期引起学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儒家名篇《礼运》由于种种原因,古今学者多认为是孔子或其门人真言。本文通过《礼运》与荀子学派观点多方排比考订,发现《礼运》的内容与荀学主要体系大致相同,两者有直接的关系。《礼运》在传承过程中,受到荀子学派之《易传》的明显影响,可见《礼运》出自于荀子及其后学。  相似文献   

8.
郜同麟 《家教指南》2017,(6):121-127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与《正统道藏》所收《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部分内容相近,后者当即据前者改造、拼结,并增加天尊名等,杂凑而成。这一组道经的共同源头则是《佛说灌顶经》卷11、卷12。另外,《天尊说随愿往生罪福报对次说预修科文妙经》对后世道教仪式、经典、观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傅玄是魏晋之际著名的学者,他博学善著文,有《傅子》一百二十卷和诗赋文集五十卷行于世。《易经》对傅玄的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作品中充盈着《易经》的智慧,尤其在元气、通志、仁义、举贤等问题的阐发上,洋溢着《易经》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黄生的《杜诗说》是影响于当时却淹没于后世的一部杜诗评论和研究著作。黄生在《杜诗说》中,将孟子所提出的“以意逆志”原则作了重新诠释和具体化,并以其作为评论和研究杜诗的基本方法,力图揭示杜诗的本意。对《杜诗说》评论和研究杜诗的方法所作的初步探讨,通过对《杜诗说》的钩稽认为:黄生所提出的“深悉公之生平”、“综贯公之全集”、“融会一诗之大旨”三原则,就是“以意逆志”的具体化,是黄生在《杜诗说》中分析和研究杜诗的主要方法。黄生对杜诗创作本意的认真探寻,体现了他作为训诂考据学者的严谨学风。  相似文献   

11.
当宋明理学发展至晚明时,理学开始衰落,学风日益空疏。为了纠正时弊,学者们纷纷开始重新研读《大学》等经典,希望通过重新诠释《大学》来引导学风弃"虚"蹈"实"。在这方面,清初诸儒作出了突出贡献,毛奇龄就是其中之一。毛奇龄通过他的《大学知本图说》重新诠释了《大学》的义理,发扬王阳明、刘宗周知行之说,强调践履功夫,颇有独到见解,也表明其倾向实学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宋徐铉校订许慎《说文》时,将许慎未收录、而经典相承传写、时俗正在使用的字归于《说文新附》。许多学者对这些新附字异议纷纷,并有学者对《说文新附》402字进行了考证。出土材料的增多,为我们研究《说文》中未收录字和徐铉补《说文新附》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文就敦煌汉简材料中出现的《说文新附》8字“涂、价、铭、坊、馂、槊、棹、僦,”在前人考证的基础上,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汉简材料对照,再次考证,以确定此8字在汉代是否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13.
"《诗经·国风》民歌说"渊源于秦汉时期的采诗说,朱熹加以申述,民国时期古史辨派又参照俗世民歌进行考论,遂成定谳。否定"《国风》民歌说"的学者一般从《国风》非民歌原貌、《国风》内容非出平民两个角度切入,本文补证"《国风》民歌说"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4.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宗师。孟子十分敬服孔子,认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公孙丑上》第2章)他的中心思想,主要是继承和阐发孔子的学说。孟子“受业于思门人”(《史记》卷74《孟子苟卿列传》),学成之后,怀亚圣之才,游说诸侯,但都受到冷遇。当时诸侯都认为他行“仁义”之政的主张迂阔,远离实际,不加采纳,凼此他“所如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苟列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散见于各类著作中的清代以前学者对《说文》古文的论述汇集整理的基础上,对清代以前学者对于《说文》古文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对学者研究《说文》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张行孚的《说文发疑》(六卷),功力颇深,涉猎颇广,从六书到字形、字义,均有独到的见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关于小篆与古文、篇文的关系;二、关于《说文》与经典字形及字义的不同;三、关于假借.  相似文献   

17.
《太平广记》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李贺以歌诗谒吏部韩愈,时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出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雁门太守行》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插带,急命邀之。”“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大气磅礴的起句一下子吸引住了大文豪韩愈,使他忘记了疲劳,急忙邀见当时未出名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为作者新著《〈老子〉今说》的导言。《〈老子〉今说》以王弼《老子注》为基础,从体例、界说、异说、讨论等方面广泛搜集版本、考校异同、探求原意,充分汲取前贤或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老子》一书作了排校、比勘、直解,可作为《老子》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曾慥的《类说》是宋代一部重要的类书,成书虽晚于《太平广记》,但收录的各家著述多有出于《太平广记》之外者,并以其博约兼资、增知广闻的特点受到历代学者的征引.搜检其收录的唐宋著述,可以发现《类说》独存的唐人著述有六种,独存的宋人著述有十二种.这些独存之书,既可补正史与其他记载之不足,又可与他书参校以供考辑,反映了《类说》突出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语文》一些课文后面插有补白,其中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和《孟子见梁襄王》两篇课文后面补的是明代王夫之的《读四书大全说》卷八和李贽的《四书评》中的几个片段。大家知道,王夫之和李贽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们在给《齐桓晋文之事》和《孟子见梁襄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