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时代的变化,使当今的劳动及其价值出现了许多不同于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的新特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价值论没有也决不会“过时”,它依然是诠释商品价值最具普遍适应性和惟一正确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和全球化的最新发展,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当代面临着怎样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许多西方学者和思想家都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认为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今时代最具活力的思想体系之一。与此同时,他们又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或者从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入手,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多方面的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危机”与其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过时的征兆,毋宁说是要求根据新的历史情况和实践经验修改和完善理论。全球化给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必将在回应全球化挑战和回答全球化问题中,把自己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一些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对马克思主义毫无根据地指责、批评,甚至有意歪曲,妄图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说明马克思主义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它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这位历史巨人逝世110周年之际,他所创立的学说在当代中国,正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式出现。这一事实有着双重的含义:首先,它表明马克思的理论总是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前进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的内在的活力,它不但没有过时,而且仍然是我们时代的旗帜和灵魂。其次,它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表现在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实践运动当中,我们党和邓小平同志既继承前人又结合新的实际,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创造性实践的同时提出许多新的认识,从而产生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崭新的理论形式。为此,我们必须深入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能够不断创新的内在根据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开拓和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是在实际情况的条件下,人们依据它的基本原理进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使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作为一种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因为它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为源头活水,与时俱进,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永具活力的奥秘.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已创立140多年了,今天又一次遇到了严重的挑战,这是一件自然而又令人困惑的事,但又可以说是一件好事。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已经“过时”了,需要用一种“新”的认识论来代替它,譬如说用选择论来代替它;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要发展,方向在于深化对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只有提高主体性原则才能解决;还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能满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现代认识论的最科学形态。它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是实行科技革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怎样创立的,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由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创立本身有个过程,因而只有先了解马克思早期认识论思想,才能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立。本文集中于探研马克思早期认识论思  相似文献   

8.
在马恩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时,把实践作为他们的整个哲学体系的立足点,实践性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显著的特点。在当令时代,尽管有许多新变化,但实践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9.
前几年,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精英”们,大肆诋毁和攻击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其主要论调有三:一是“过时论”,说“马克思主义只是十九世纪的一种文学现象”,一百年后的今天已经“陈旧”、“过时”了,“应该送到历史的博物馆去。”二是“学派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充其量只不过是近代各种理论思潮中的“一派”,在各种学派中只能是一家,不存在谁领导和指导谁的问题。三是“割裂论”,即把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人为地分割成“革命的”和“建设的”,声称革命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只是创始人苦死冥想出来的,是空想的。提出要解决当代中国的许多重大问题,必须创立所谓的“现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在学术理论领域,“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一再沉渣泛起,充斥在国内外的“自由市场”。例如西方有些学者为了反对和否定马克思主义,企图用“科技史观”、“历史人学”取代唯物史观,用“知识价值论”、“科技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用“经理阶层主体说”取代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用“后工业社会论”、“社会趋同论”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转变为更高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论断,等等。迎合着西方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围剿,在国内也掀起了一股反对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逆流。他们四方鼓噪、八面进攻,恶毒攻击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已经“失效”、已经“死亡”。马克思主义是否已经过时?它究竟还是不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它在当代的命运如何?它是否仍然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变革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它还有没有生命力?这些都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国当代大学生十分关心的问题。面对国内外种种围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和反动言行,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高举马克思主义革命的批判的旗帜,给予坚决有力的反驳和回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